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第10课散文两篇学案粤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 散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通过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云翳.( ) ②回溯.( )
③惆怅..( ) ④作揖.( )
⑤褂.子( ) ⑥璀璨..( )
⑦眷.恋( )
答案 ①yì ②sù ③chóu chànɡ ④yī ⑤ɡuà ⑥cuǐ càn ⑦juàn
(2)多音字
①露⎩⎪⎨⎪⎧ 露.马脚( )
露.珠( ) ②巷⎩⎪⎨⎪⎧
巷.子( )
巷.道( ) ③抹⎩⎪⎨⎪⎧ 一抹.( )抹.布( )拐弯抹.角( ) ④膀⎩⎪⎨⎪⎧
膀.臂( )
吊膀.子( )
膀.胱( )
膀.肿( )
答案 ①lòu/lù ②xiànɡ/hànɡ ③mǒ/mā/mò
④bǎnɡ/bànɡ/pánɡ/pānɡ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溯( )朔( ) (2)⎩⎪⎨⎪⎧ 惆( )绸( )
(3)⎩⎪⎨⎪⎧ 揖( )缉( ) (4)⎩⎪⎨⎪⎧
眷( )誊( ) 答案 (1)追溯/朔方 (2)惆怅/绸缎 (3)作揖/缉查 (4)眷恋/誊抄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回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璀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膀大腰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慢条斯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生相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牵无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朝思暮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顾;回忆。
(2)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3)形容人的身体高大粗壮。
(4)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5)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6)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7)形容时刻想念。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由于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他现在做事还是慢条斯理
....,乱得一塌糊涂。
( )
(2)张阿姨这次去上海旅游,把孩子托给外婆带,这样一来,就可以无牵无挂
....地玩个痛快了。
( )
(3)毫无疑问,这位同学正是以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实现了理想,考入了朝思
..
暮想
..的大学。
( )
答案(1)×。
“慢条斯理”强调“做事不慌不忙”,不是“乱”。
(2)√。
(3)×。
“朝思暮想”的“想”是“思念”的意思,过去用于男女思慕之情,现在一般也只用于思念某人,这里属于误用对象,应改为“梦寐以求”。
2.辨词填空
(1)偶然·偶尔
“偶然”,作副词,指间或,有时候;作形容词,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偶尔”,作副词,指间或,有时候;作形容词时是属性词,偶然发生的。
①他经常写小说,________也写诗。
②出现这一情况十分________。
答案①偶尔②偶然
(2)衬托·烘托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烘托:a.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b.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c.陪衬,使明显突出。
①青青的树叶________着盛开的桃花,使桃花看起来格外美丽。
②蓝天________着白云,天空更显得高远清澈。
答案①衬托②烘托
三、名言警句
1.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2.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被称为“世纪老人”、“文坛祖母”。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作“最神圣的人”。
作品《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她对儿童的爱。
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
二、背景展示
晚年的冰心开始写另一种回忆录——人物回忆。
冰心总是满含着泪水回忆和描写往事。
冰心说,这些年我为故人写怀念与悼念的文字,手都写软了,泪都流干了。
冰心的文字炉火纯青,毫无雕琢,自然天成。
她发表的每一篇散文作品,都可能引来一阵反响,引发一阵小小的轰动。
像《霞》、《我的家在哪里?》、《绿的歌》、《空巢》、《我请求》、《我感谢》等,真是熟透而美极,令人读之爱不释手,再一次震动了文坛,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受到读者的崇敬和爱戴。
三、文体知识
散文根据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的散文。
它因
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的启示,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课堂导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作家中,冰心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一个。
她以朴素、流畅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情美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冰心,再次感受她唯美而自然的心声。
(1)《霞》中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哪两个阶段的感悟?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出。
(2)《我的家在哪里?》中,作者写出了“梦中的眷恋”的哪两个方面?请在图中③④处填出。
答案(1)①中年妙句惊心②晚年悟透人生(2)③梦显特殊情愫④梦回儿时家园
(一)《霞》
1.文章以“霞”为题,有什么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蕴涵着人生的哲理;(3)象征着人生的精神、幸福和快乐。
2.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感悟霞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从霞光之美(霞“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和霞光中的哲理两个方面来描写、感悟的。
3.说说下列句子蕴涵的人生哲理。
(1)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在生命的历程中只有快乐和痛苦衬托、重叠,才能构成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2)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最精彩的人生。
4.《霞》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阐述了作者对人生苦乐的独到感悟。
托物言志的关键是要寻找到“物”与“志”的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请赏析一下,“霞”和“人生苦乐”有哪些相同点或相似点。
答案
(二)《我的家在哪里?》
5.《我的家在哪里?》一文抒发了作者真挚、浓烈的思乡之情。
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行文线索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昨天夜里,我忽然梦见”——“这时我忽然醒了,睁开眼”——“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前天下午我才对一位年轻朋友戏说”。
6.《我的家在哪里?》为什么要写自己做的一个梦?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写这个梦是为了引出话题:我的家在哪里?作用:梦中的家才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作者这样写是与后文北京的前圆恩寺等等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形成对比。
7.作者为什么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作者为何要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曾陪冰心走过了生命中的黄金岁月。
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和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
(2)长大后远离故乡、逐渐融入社会,自然的本性不断地受到社会的溶解、侵蚀,受到文化的教化、熏染;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也会渐渐看破尘世的丑恶。
当心灵日趋复杂、矛盾,当失去居所、四处漂泊的时候,只有有父母之爱、姐弟之情的家,才是人性最为自然纯真的灵魂安居地。
《我的家在哪里?》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她真的“一无所有”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她这样说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自己心中有个朝思暮想的家,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自己有着别人所没有的精神财富。
②从表面上看,冰心无官无权、无级无款,但实际上正因为没有了这些人性争斗的事物,作者才拥有了坦诚为人的一世清白,拥有了真诚生活、清白做人的正直,拥有了一种宁静厚实的心境。
如此说来,作者还是非常富有的,有着许多世俗人所没有的精神财富。
而这个精神世界的核心就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是永远割舍不下的亲情。
如何让语言富含哲理
《霞》全文四百余字,写得从容不迫,洒脱自如。
在平易、简洁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例如,“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又多彩的。
”唯有丰富的生命内容,才会有多彩的云霞,生命的霞光才越美丽。
只有经历了挫折、困难和艰辛,生命才会变得紧张、丰富。
技巧点拨
富含哲理的语言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因此,富含哲理的语言可以让文章具有更深刻的意蕴。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文章的语言富含哲理呢?
(1)叙述中渗透感悟。
要想写出见解独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切的感受和领悟。
(2)议论中点亮哲思。
好的议论往往内涵丰富,能引发人们深入思考,获得人生的教益。
(3)抒情中渗透理性。
在准确优美的语言中洋溢着理性的思考,意味深沉,个性鲜明,能体现出作者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认识水平。
(4)炼句中升华主题。
精警深刻的用词,隽永深挚的造句,总能给人怦然心动的美感。
用富于意蕴的词句表达思想,必定会绽放绚丽的光彩。
迁移运用
请以“秀出一百分的你”为话题,写一段富含哲理的短文。
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不要因为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而自卑,因为上天给了你一颗聪慧的头脑;不要因为没有傲人的成绩而痛苦,因为你还有一颗善良的心;不要因为没有充足的钱财而愤愤不平,因为你还有温暖的家庭和爱你的亲人。
在漫漫人生路上,不要因为缺少什么而不快乐,要看清自己的特长并加以发挥,你也会拥有精彩的人生。
所以,抛开弱点,发挥特长,你也能秀出一百分的人生。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梦,就会告诉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
”
运用示例曾几何时,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让我魂牵梦绕。
在我的梦中,江南的口音,漾出柔柔的亲切;干练的太婆,一丝不苟地打点着几碟小菜款款上桌,里里外外透着情致与细发;热腾腾的年糕,那香甜而黏黏的感觉缠绵、回绕在舌头的每一处。
在我的梦中,江南的雨更是妩媚无比,情意绵绵又悠长婉转,淅淅沥沥中恰似一位青春少女,悄悄地展现着初恋的情感,娇羞地顾盼着,眼里满含着深情。
2.课外素材
英籍华人余供华情系家乡
余供华,英籍华人,1964年10月生于浙江安吉。
他曾在摩托罗拉和斯伦贝谢等跨国制造业公司从事供应商和物流管理,后转入IT行业,曾在苏格兰电力和苏格兰税务供职,从2005年起受聘于苏格兰的斯德林大学,在管理学院从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组织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离家32年,出国24载,“家乡”在许多时候都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关切,一种与生俱来的挂念。
余供华说,现在渐渐能够体会“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自豪与无奈,自豪的当然是乡音不改,无奈的是鬓发渐衰。
庆幸的是,现在时间不晚,时光也正好。
常回来看看,总好过“两两相望”。
20世纪70年代初,余供华在自然村上了小学。
当时学校只有一位叫徐雁的老师,教学也十分成功。
如今余供华回国,每次都会去探望徐老师。
“很感谢他,他的启蒙教学帮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才让我以后的学习之路走得比较远。
”
小时候的那所学校如今早没了踪影,可它却似乎在余供华心里扎了根:“那时除了家,学校在我心里无疑是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他笑着解释着这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念想。
余供华在介绍两个女儿安雅、安杰时,特意强调“是安吉的安”。
安吉对他来说,那是故乡,那是家。
选材感言家乡是摇曳在田野里的稻米的金黄,家乡是童年含在口中那软软的、糯糯的口感,家乡是生活中一段最清晰、最美好的回忆,家乡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曾唤起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为“家”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特殊的意义——神仙把天堂当作家,中国人却把家当作天堂。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
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枝干,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
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之一叶。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读后启悟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化地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生命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最后用警句结尾,画龙点睛,有力地深化了主旨。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五——自由(2)
1.[名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译文]早先水浅时想尽办法来推船,实在白费力气,而水涨之后,船就自然会跟随水流自由自在地航行了。
[解读]《观书有感(其二)》全诗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从读书中感悟哲理,认为读书好比行船,在没有想通时感到苦恼,
一旦顿悟就豁然开朗。
庄子在《逍遥游》中曾将自由的最高境界形容为不需有所凭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但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却需要一定的前提,若缺乏前提,往往只能白费力气,一事无成,只有当万事俱备、条件成熟,事物的前进才能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到那时,方可言“自在天地”。
因此,实现自由,并非异想天开、随心所欲,一切的努力与准备,都是必要的基础。
2.[原文]人得自由,而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清·严复《群己权界论》
[译文]一个人追求自由,应当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界限。
[解读]近代大学者严复,是第一位将现代文明“自由”概念引入中国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一般指自然的哲学状态,但现代文明的“自由”概念,多为政治学的专用名词,指人所享有的权利。
严复认为,自由是“生人所不可不由之公理”,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但同时也强调,个人自由不得侵犯其他个人与群体的自由。
对自由最大的误解,往往正在于以为自我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严复阐释的这一定义,正是对现实中自由权利最准确的界定。
1789年法国大革命制定的《人权宣言》就指出:“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否则,以他人的不自由来作为换取自我自由的代价,也就彻底地背离了自由的含义。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学与问是________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②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________的。
③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形成与经济法在西方世界的诞生走的是两条________的路径,但是它们殊途同归,都是政府与市场、行政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A.相生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
B.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相生相成
C.相辅相成相生相成相反相成
D.相反相成相生相成相辅相成
答案 C
解析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相生相成: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
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冰心在文学研究会十二个发起人面前是晚辈,但也是研究会元老中唯一的健在者。
B.《霞》一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在平凡的题材中,探索到了人生的
真谛。
C.“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这是冰心一生坚持的信念,也是她的一句名言。
D.冰心老人的一生创作了那么多文朴质美的散文,如今她安详地休憩在玫瑰花中,凭吊的人们纷纷把红玫瑰花瓣轻轻地撒在她的身上。
答案 A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形散而神不散”后面加“的特点”。
C项逻辑关系错误,应改为“这是冰心的一句名言,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
D项应删掉“的一生”。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冰心是位“世纪老人”,她用自己的温婉面对所有的苦难,没有滚滚烈火燎原之势,没有短刀长枪拼杀之态,只用手中的笔,带着柔情去讲述如何坚强地承受苦难,这如同____________,漫漫长夜中有一盏油灯陪伴,令人身心都不禁温暖起来,与她一起去体会生命的意义。
A.经历颠沛流离,心中依然充满无限的爱
B.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永远的爱心”
D.严寒的冬日里露出一缕阳光
答案 D
解析主要看“漫漫长夜中有一盏油灯陪伴”这句话的句式,上文所填的句式应该与它一致,所以答案是D项。
4.下面是冰心诗集《繁星》中的一首短诗,请仿照其形式,另选描写对象,编写句子。
空中的鸟,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
你自有你的天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岩上的松,何必和山腰的树木比美呢?你自有你的神韵!
(示例二)小溪里的水,何必和大海里的浪花比美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5.阅读下面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的歌词,说说歌词中表达了哪些信息。
(请分条概括)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着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单的孤单的寻找我的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家的重要作用。
(2)许多人没有幸福的家。
(3)“我”没有家的痛苦以及对家的渴盼、寻找。
二、课内阅读强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霞
四十年代初期,我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的时候,曾在英文《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很使我惊心的句子,是:
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
我在一篇短文里曾把它译成:“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
其实,这个sunset应当译成“落照”或“落霞”。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
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
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快乐和痛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经历,也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
B.作者以人生哲理为切入点,围绕人生哲理描写自然界的现象,意味隽永。
C.作者认为生命中自然存有痛苦,但不是只有痛苦。
D.文章语言朴素、淡雅,但表现却深沉有力,富有哲理。
答案 B
解析应是文章以自然界的现象为切入点,把人生哲理蕴藏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
7.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到四十年代读到过“很使我惊心的句子”。
第四段中写自己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1)使作者惊心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体会里的“云彩”实质上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己从小喜爱的霞竟是从云翳中产生的。
(2)生命中的各种经历。
解析第(1)问,“很使我惊心的句子”指的是后面的英文句,那么思考时要结合英文句的意思寻找答案。
第(2)问,结合后文中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可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