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七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七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7小题,每道小题2分,共34分。
以下各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你选出正确选项)1.(2分)2022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
这说明“郧县人”化石的出土是()
A.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B.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
C.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D.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
2.(2分)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文献记载考古发现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碎块,分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
A.史前时代正是旧石器时代
B.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
C.当时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
D.火的使用促进人类进化
3.(2分)小史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时,根据收集到的下列资料,分别得出了一些推论,其中正确的是()资
料
①司母戊鼎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
阳纹象牙雕刻器
③猪纹陶钵
④半坡人半地穴式房
屋复原想象图
推论表明当时的铸造和铸
接工艺已经相当高超
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
模
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
术的国家
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
社会的兴盛时期
A.①B.②C.③D.④
4.(2分)“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
”这反映当时的推举标准是()A.举贤禅让B.传子世袭C.征战功绩D.部落势力
5.(2分)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
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
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
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
这表明当时()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
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6.(2分)据史书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
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A.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B.由单一的部族演变而来
C.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D.完全保留各部族的差异
7.(2分)《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
据此推测,如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B.高级生产工具
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D.诸侯国的徽标
8.(2分)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
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淮。
(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9.(2分)范文斌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
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而人称这台为避债台。
”这反映出()
A.礼崩乐坏B.王室衰微C.政治腐败D.赋税沉重
10.(2分)在春秋时期战乱过程中,宋国、陈国、郑国、蔡国等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
这表明()
A.分封制遭彻底瓦解B.统一趋势逐渐显现
C.七国争霸局面形成D.诸侯取代王室地位
11.(2分)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得到进一步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速了运河的开凿和水利工程的建设。
同时,铁器的大规模生产使得手工业和冶炼业得到了发展,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以上材料说明()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推动了经济繁荣发展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12.(2分)李冰在了解眠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岷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
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A.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C.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
13.(2分)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解决社会问题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D.树立君主权威
14.(2分)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
”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
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
15.(2分)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
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A.建立了皇帝制度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D.推行了郡县制
16.(2分)《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其中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
”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A.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C.推行残暴的统治
D.建立的秦朝是个短命王朝
17.(2分)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千里之地尽是尸骨,百姓生活并不如意。
下列两幅图片有何关联()
A.秦朝人民修筑长城热情高涨
B.秦朝繁重徭役激化社会矛盾
C.秦朝刑法严酷激起民愤
D.起义胜利秦朝灭亡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36分)
18.(16分)七年级(1)班学生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为主题,组织同学展开如下丰富多彩的探究体验活动,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历史学习项目一•制作年代尺】
(1)学会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
请你完善项目一年代尺中①、②的信息,写出A所处的历史时期。
【历史学习项目二•介绍古文物】
图一:玉琮图二:玉猪龙图三:蛋壳黑陶杯图四:人面鱼纹彩陶盆
(2)遗址对研究史前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地区保留了各具特色的遗存遗物。
选择项目二中的一件文物,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远古时代的中华文明呈现的特点。
【历史学习项目三•学习研究法】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
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迁陵(县)以邮行洞庭(郡)——里耶秦简39(秦隶)
(3)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与文献的记载相互验证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
根据该方法,结合项目三中材料,能够验证出哪些历史信息。
19.(20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物
文物
①青铜牺尊②青铜胄与青铜戈
③商鞅方升
说明示例:青铜牺尊是春秋时期的酒器,整体
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
牛鼻上穿有
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开始用穿鼻的方法
来驯服牛。
由此体现出这一时期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国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
赵武灵王不拘成例,锐意图强,力主学习和吸收北方游牧民族军事文化的长处,并仿照他们的装束、装备和战术,组建新式骑兵部队,进行骑战。
——摘编自金久红《胡服骑射与华夷之辨》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
——《荀子•王制篇》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故事。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传•宣公三年》(1)根据材料一,请从②和③中任选一件文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或事件,根据示例为其做个简单的说明。
由材料一推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的变化,并且列举同一时期的另外两
次变法改革。
(3)根据材料三,指出讲述的历史故事所蕴含的成语,及其反映的政治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七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7小题,每道小题2分,共34分。
以下各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你选出正确选项)1.(2分)2022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
这说明“郧县人”化石的出土是()
A.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B.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
C.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D.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郧县人”化石出土是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A项正确;题干中“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不是神话传说,是实物史料,因此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说法错误,排除B项;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与题意不符,“郧县人”时期距今100万年,原始农耕时期约七八千年,排除C项“郧县人”大致距今100万年,父系氏族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2.(2分)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文献记载考古发现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碎块,分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
A.史前时代正是旧石器时代
B.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
C.当时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
D.火的使用促进人类进化
【解答】据题干“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远古时期,生活环境险恶,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据题干“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碎块,分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与禽兽虫蛇斗争,说明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
故B符合题意;史前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强调当时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排除C;题干材料与火的使用无关,排除D。
故选:B。
3.(2分)小史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时,根据收集到的下列资料,分别得出了一些推论,其中正确的是()
资料
①司母戊鼎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
阳纹象牙雕刻器
③猪纹陶钵
④半坡人半地穴式房
屋复原想象图
推论表明当时的铸造和铸
接工艺已经相当高超
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
模
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
术的国家
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
社会的兴盛时期
A.①B.②C.③D.④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①司母戊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这说明当时的铸造和铸接工艺已经相当高超,A项正确;“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表明当时原始手工业获得一定发展,无法得出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排除B项;“③猪纹陶钵”说明当时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制陶技术,但无法得出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排除C项;“④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只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就此推断出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排除D项。
故选:A。
4.(2分)“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
”这反映当时的推举标准是()A.举贤禅让B.传子世袭C.征战功绩D.部落势力
【解答】“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君主),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的意思是尧有九个儿子,但见舜比较贤德,想让舜继承部落首领位子,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故A 正确;世袭制是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排除B;征战功绩、部落势力都不是推举部落首领的标准,排除CD。
故选:A。
5.(2分)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
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
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
这表明当时()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
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解答】根据题干“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
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
可知,大墓和小墓在随葬品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和地位上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正是贫富分化的体现,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私有财产是否受到法律保护或不可侵犯,只是描述了墓葬中随葬品的差异,排除A项;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的存在,但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国家的建立或阶级制度的形成,排除B项;题干中虽然展示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但并未直接说明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原始社会的解体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证据来支持。
因此,仅凭墓葬的差异就断定原始社会已经解体是不充分的,排除D项。
故选:C。
6.(2分)据史书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
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A.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B.由单一的部族演变而来
C.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D.完全保留各部族的差异
【解答】据题干“华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后,炎、黄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的华夏族主体。
这说明华夏民族的形成的特点是由多部族交融而成。
BCD说法与材料不符。
故选:A。
7.(2分)《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
据此推测,如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B.高级生产工具
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D.诸侯国的徽标
【解答】据题干“《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可知,这说明玉钺在当时可能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玉钺在当时可能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不是最高祭祀权的代表、高级生产工具、诸侯国的徽标,排除ABD。
故选:C。
8.(2分)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
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淮。
(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解答】根据题干“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淮”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项。
故选:C。
9.(2分)范文斌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
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而人称这台为避债台。
”这反映出()
A.礼崩乐坏B.王室衰微C.政治腐败D.赋税沉重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周天子反而依附与强大的诸侯,题干信息“周平王卒,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安葬费。
此后桓王还向鲁国求过车,而桓王死后,因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B项正确;礼崩乐坏指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的具体情况,没有涉及到政治腐败和赋税沉重的问题,排除CD项。
故选:B。
10.(2分)在春秋时期战乱过程中,宋国、陈国、郑国、蔡国等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
这表明()
A.分封制遭彻底瓦解B.统一趋势逐渐显现
C.七国争霸局面形成D.诸侯取代王室地位
【解答】A.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遭彻底瓦解,排除A。
B.根据材料“在春秋时期战乱过程中,宋国、陈国、郑国、蔡国等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
的诸侯国。
”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小国逐渐被灭亡,逐渐形成了数量较少的大诸侯国,这顺应了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B项正确。
C.战国时期,七国争霸局面形成,排除C。
D.春秋时期,诸侯并未取代王室地位,排除D。
故选:B。
11.(2分)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得到进一步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速了运河的开凿和水利工程的建设。
同时,铁器的大规模生产使得手工业和冶炼业得到了发展,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以上材料说明()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推动了经济繁荣发展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解答】据题干“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得到进一步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速了运河的开
凿和水利工程的建设。
同时,铁器的大规模生产使得手工业和冶炼业得到了发展,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可知,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排除B;题干材料没涉及各国变法,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排除D。
故选:A。
12.(2分)李冰在了解眠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岷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
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A.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C.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
【解答】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尚未统一,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李冰在了解岷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岷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B项正确;
材料强调都江堰的修建,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未涉及河道航运的发展,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强调都江堰的分流泄洪及光挨打功能,未涉及对“大一统局面”出现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B。
13.(2分)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解决社会问题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D.树立君主权威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老子、墨子、韩非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
故A符合题意;孔子推崇西周制度,排除B;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法则,排除C;韩非主张树立君主权威,排除D。
故选:A。
14.(2分)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
”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
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
【解答】A.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
B.根据材料“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
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
”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产生了学术争鸣的情景,B项正确。
C.材料未涉及奖励军功普遍实施的相关信息,排除C。
D.材料反映出私学兴起开启民智,排除D。
故选:B。
15.(2分)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
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A.建立了皇帝制度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D.推行了郡县制
【解答】依据题干“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故C项正确。
建立了皇帝制度、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都是嬴政的功绩,但汤因比认为都不是嬴政最大的功绩,排除ABD。
故选:C。
16.(2分)《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其中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
”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A.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C.推行残暴的统治
D.建立的秦朝是个短命王朝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非强调其推行残暴的统治和秦朝存在时间的短暂,排除C、D项。
故选:A。
17.(2分)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千里之地尽是尸骨,百姓生活并不如意。
下列两幅图片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