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圆圆》教学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分析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分析》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低段课文总是充满童真童趣。
《荷叶圆圆》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荷叶的四个小伙伴的特点,形象生动,也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另外,课文的插图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加上亮丽的色彩,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尽可能趣味性,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加强诵读,从而感受语言之美,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识字方法,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生字复现,方法多样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时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且1-2年级要多认少写。
另外,“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生死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并能“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想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而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张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识记的方法,也正体现了她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和实践。
(1)图文结合,从生活中识字
课堂伊始,老师就在黑板上呈现了一张又大又绿的荷叶板画,并将自己当做荷叶,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从而认识“荷”字。
将“荷叶”这两个字与生活中的荷叶联系起来,使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荷叶”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认识“荷”字时,老师还问小朋友们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个字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汉字的方法:譬如加一加、换一换等。
同样,在认识文中荷叶的朋友时,老师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把生字与小朋友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生活中识字,从而更容易记住这些生字。
而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图片,也增加了小朋友识字的趣味性。
而在认识“摇篮”一词时,张老师首先是从
字的偏旁部首出发,让学生了解“摇”的提手旁和“篮”的竹字头(以前的摇篮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篮的上面是竹字头。
用手轻轻一推,摇篮就慢悠悠地摇起来了,所以,摇是提手旁。
)然后,老师抓住大家的生活经验,出示儿时躺过的摇篮的照片,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摇篮”一词更有亲切感。
(2)联系部首,结合偏旁识字
对“荷”字的认识,张老师有这样一句话:一看上面的草字头就知道它是一种植物。
虽然简单的一句话带过,却已经在引导学生要通过偏旁部首去认识生字:草字头的字一般都和植物有关系。
而在认识“小水珠”的“珠”字时,老师让学生说说王字旁的字还有哪些,通过归类识字,总结王字旁的字一般都和玉器有关。
在学习“亮晶晶”的“晶”字时,张老师通过“晶”字里的三个“日”,并结合“亮晶晶”一词中的“亮”字,来理解“亮晶晶”的意思是很亮很亮,非常亮。
另外,“摇篮”一词的“提手旁”和“竹字头”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学习的。
(3)利用板画,再次复现生字
老师出示的板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很能吸引人的眼球。
而没想到的是,在课的末尾,老师还能再次利用板画,通过创设情境——今天有这些小伙伴的陪伴,荷叶特别开心,太阳下山了,小伙伴要回家了。
读对图片后面的词语,就能把小伙伴送回家——再次复现生字,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生字有了更好的巩固。
(4)对比识字,在比较中写字
本堂课的生字教学,老师也很破费心思。
因为这篇课文中的“朵”和“机”字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因而张老师选择出示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
通过大屏幕的放映,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又通过着色,将两者的不同之处加以强调突出。
我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这两个字,并在比较中学会写“朵”字和“机”字,这样的体验更能加深他们对这两个字的认识。
2.反复诵读,感悟语言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
”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中既凸现了阅读自主性,又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1)情境创设,想象感悟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是课标中低段的阅读目标之一。
而《荷叶圆圆》一文,正是达到这一阅读目标的好教材。
在这篇语言优美、生动有趣的散文诗中,圆圆、绿绿的荷叶给夏天带来清凉,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们带来了快乐。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指导学生思、演、说、读。
譬如在幻灯片出示荷叶图后,先让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荷叶怎么样,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个句子。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说出了荷叶的特点,再加上老师的有效评价语,学生都能很好地读出自己对这句话的感受。
在学习“小水珠把荷叶当做摇篮”一段时,在理解了“摇篮”一词后,先让学生将椅子当摇篮,靠着椅背,闭上眼睛,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自己躺在摇篮里的情境,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份感受再读这段话。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受后,再去读课文,如此一来,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文章的语言有更好的认识,也更能读出味儿来。
(2)有效评价促进有效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更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整堂课中,老师亲切的笑脸、柔和的话语,相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一直保持微笑以外,张老师经常做的一个动作便是点头。
好几次,在学生起立发言时,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或者因不自信导致的发言低声的情况,张老师总是能及时地给予更亲切的微笑,并不住地点头,示意学生继续往下讲或者鼓励孩子要自信些。
我想,在这样一位极具亲和力的老师的引导下,在这样一个激励性的课堂氛围中,大部分的孩子基本上能养成积极思考发言的好习惯,也会变得更自信,更出色。
教学的同
时要注重教育。
从老师这样的一个小细节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对学生的负责。
此外,老师的课堂评价语特别具有针对性,也极具丰富性。
譬如,在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她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重音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评价。
当学生把“圆”字重读时,她评价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圆圆的荷叶!真棒!。
”而当学生学生将“绿”字重读时,她又说:“这张荷叶的颜色真鲜艳。
”又如,在指导学生读好“小鱼儿”这个儿化音时,老师对孩子们说:“如果你把‘小鱼儿’的‘儿’字读好了,这条小鱼就更加活泼可爱了。
”多么生动的课堂语言!这种评价的语言能激发学生读好“小鱼儿”这个儿化音的欲望,调动而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对这个儿化音有了特殊的印象。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分析这篇文章共869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