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气环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模式。
全球范围内大气大规模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在全球的分布上也主要体现为大陆东、西的差异。
大陆西岸主要表现为受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大陆东岸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在热力环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空和近地面偏转形成的风向,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画出分布图。
】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将热力环流模型扩大到全球。
(一般气压带的跨幅为10°左右)
【赤道低气压带,0°为中心】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则形成高气压,流向两极方向。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最终在北纬30°高空偏转成西风。
气流源源不断从赤道上来补充,越堆积越多,最终气流被迫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30°为中心】气流被迫下沉在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压气流流向赤道和高纬度。
流向赤道的偏转成[东北信风带]。
流向高纬度的偏转成[西风带]。
【极地高低压带,90°为中心】极地周围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高压气流流向四周,形成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
高空气流则下来补充。
【副极地低气压带,60°为中心】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在60°附近相遇,来自低纬度的暖而轻气流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熟记气压带和风带(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
气压带风带的判别:
1.根据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
2.结合气压带判断风向名称或根据风带推算气压带
3.结合气压带的成因或者天气状况判断气压带风带
成因分类:(1)热力原因。
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天气状况:西风湿润信风干,上升多雨下沉晴
注意:如果信风从海洋上经过,将会带来大量水汽,变得比较湿润,遇到地形的抬升作用,会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例如冬季日本的西海岸降雪较多。
二、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季风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和海洋夏季和冬季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切断了原先的气压带。
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不同,使得大气在一年中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称之为季风。
一般,大陆
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较显著,尤其是东亚和南亚季风。
季风分为:
热带季风:(北纬10°-北纬25°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南北半球25°-35°大陆东岸);
温带季风:(南北半球35°-50°大陆东岸)
从地区的考点主要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东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除东亚和南亚外,非洲北部和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也随季节而转换,其风向变化与东亚季风相同,1月盛行西北风,7月盛行东南风。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不断地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位置也随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移动5-8°左右。
二分日:气压带风带以各自所在纬度为中心;
夏至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整体北移;
冬至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整体南移;
四、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熟记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需把握原则:
(1)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断定季节,反过来根据季节也可断定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及位置。
(2)总体原则:上升多雨下沉晴,西风湿润信风干。
低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
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大陆东部因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3)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4)三圈环流主要影响大陆西岸,季风环流主要影响大陆东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