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
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中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在我院普通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进行研究。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融入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出院当天进行问卷调查,进而对两组患儿家属在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临床护理总有效性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儿家属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高达96.66%,远远超过对照组的76.66%,实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性100.00%,而对照组为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科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具有较好的效果,
可以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及临床护理的有效性,在临床中有重要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技巧;儿科护理;临床有效性;护理总满意度
在临床儿科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小、无法自理及表达自主情绪,同时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患儿较为好动,性格活泼,在与患儿实际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很容易产生不良的沟通情绪,影响后续患儿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如何与儿科患儿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
患儿治疗过程之中采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利用动作表情、眼神和手势等与患儿建立沟通,能够帮助患儿主动表达自身情绪和情感,对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患儿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
本文就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在我院儿科2021年10月-2022年09月期间住院的60例患儿,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男性患儿18人、女性患儿12
人,患儿年龄1-6岁,均龄(3.51±0.39)岁;实验组男性患儿17人、女性患
儿13人,患儿年龄1-5岁,均龄(3.44±0.35)岁。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
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的沟通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即主要使用语言沟通的方式与
其进行沟通。
实验组:在常规沟通方式的基础上加入非语言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的内容
包括:(1)面部表情:在与患儿进行实际交流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可以利用面
部动作的表达向患儿传递信息,在面对患儿时需要保持亲切和真诚的微笑,这样
才能够增强患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信任感,具体操作过程之中需要保证使用动
作姿势的轻柔,这样有助于建立患儿的安全感,促进患儿和护理人员距离的拉近,保持患儿的良好情绪,若患儿病情较重时护理人员通过担忧和关怀表情的表达,
能够让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2)举止得当:护理人员在对患儿护理的
实际过程之中需要保持举止得当,并且神情自若,在面临紧急情况是需要有条不
紊的。
提供处理方案,增强患儿及其家属的信赖度,只有保证自身的个人素养才
能够获得更高的临床护理满意度;(3)眼神交流:护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眼神的
方式传递信息,加强患儿和自己的眼神之间的沟通,提供给患儿鼓励和支持;(4)倾听:在日常与患儿交流过程之中,需要保持耐心的倾听情绪,这样才能
够更加增强患儿的说欲望;(5)增加触摸:护理人员可以利用触摸的方式建立
和患儿之间的沟通,若患儿的病情允许,护理人员可以时常抱着患儿,并且用手
部触碰患儿的身体,能够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这种动作行为也可以使得患儿安
全感提升;(6)其他:护理人员也需要保证患儿居住病房内的良好质量,这样
可以有效避免患儿不良心理情绪的出现,保证有重要促进性意义,鼓励患儿家属
通过适合玩具的给予保证患儿能够获得良好的康复环境和条件。
1.3评价和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以及临床护理总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进行描述,计数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护理总满意度分析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满意度对比分析中,临床护理十分满意与满意人数总和更高的一组为研究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高达96.66%,远远超过对照组的7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调查情况对比[n(%)]
组名
例
数
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
对比组
3
13
(43.33%)
10
(33.33%)
7
(23.33%)
23
(76.66%)
研究组
3
14
(46.66%)
15
(15.00%)
1
(3.33%)
29
(96.66%)
χ
²
5.192
P0.022
2.2临床护理总有效性分析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性对比分析中,十分有效与有效总人数更多的一组是实验组,实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性100.00%,而对照组为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临床护理总有效性调查情况对比 [n(%)]
组名
例
数
十分有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
3
7
(23.33%)
17
(56.67%)
6
(20.00%)
24
(80.00%)
实验组
3
10
(33.00%)
20
(66.67%)
(0.00%)
30
(100.00%)
χ
²
6.667
P0.009 3讨论
在非语言沟通中,医生与护士的面部表情属于行为和举止的集中性体现,对患儿心理产生的影响较为强烈,护士表现的亲切与否与患儿对其信任度也产生着紧密关联,良好表情的运用有助于降低护士和患儿之间的距离感,拉近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患儿入院后面对的医生或者护士产生的表情较为严肃,就会增强患儿的恐惧心理,使得患儿护士以及医生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在临床治疗过程之中,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也会受到较为强烈的影响,导致治疗的最佳时机被延误,加重了患儿的病情,同时患儿家属也会出现负面情绪,令人担忧。
如果患儿入院后面对的医生和护士较为亲切和蔼,且表情较为温柔,会增进患儿与医生之间的
紧密交流,减轻患儿的紧张感,因此需要保证良好的非语言沟通。
医院儿科护理
实际过程之中和患儿沟通过程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成人无法体会患儿的
感受,再加上患儿自身年龄因素的限制,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很容易产生治
疗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因此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漏诊和误诊的问题[1]。
儿科护理管理过程之中,通过非语言沟通技巧的护理管理,对于患儿及其家
属护理服务满意度以及护理有效性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价值[2]。
护理人员通过面部
表情、动作、神态、触摸以及环境等方式建立和患儿的紧密沟通以及交流,提升
患儿的安全感,保证患儿的愉悦心情,对患儿临床治疗配合度提升有重要的促进
价值[3]。
护理人员在与患儿进行紧密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之中,提升临床中良好非
语言表达的应用,有助于建立和患儿的紧密沟通交流情绪,操作过程之中通过轻
柔动作的应用能够增强患儿的亲密感,增进患儿护理人员的距离,保持患儿的愉
悦情绪[4]。
结合临床研究证实,非语言沟通技巧应用在儿科护理之中的效果良好[5]。
本研究综合对比常规沟通干预与常规沟通结合非语言沟通技巧干预的效果,
实验组的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满意度及临床护理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性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临
床儿科护理中护理满意度以及提升护理有效性,从而实现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万莉.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养生大世界,2021(7):181.
[2] 王雯. 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 健康女
性,2021(2):210.
[3] 李文娟,张红峰,孙迎洁,等.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母婴世界,2020(17):170.
[4] 朱颖. 浅谈儿科护理中沟通方法与技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
志,2020,7(27):132,134.
[5] 侯欣妍. 非语言沟通方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长寿,2022(1):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