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般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第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参考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3分)
答:战争频繁,时代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中体现出来。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3.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意思。

答: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死是生。

4.“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曾被多少人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请问:故乡的月亮真比外面看到的更亮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答:不是,但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总是格外的明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亲人们的悠悠深情。

5.这首诗里,除了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外,你还体会到什么?
答:关注国家和平,希望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参考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

②栖迟:淹留。

③楚客:指贾谊。

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答: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健行了强烈的控诉。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4.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5.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6.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4分)
答: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主题思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自己无最遭贬的怨愤之情。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

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3.诗句填空。

①写被贬原因的诗句: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②本诗中表明韩愈被贬的态度和主张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③表明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何不惜衰朽残年的勇气的诗句: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④写为国事不惜自己的一切,却被贬却被贬的内心悲伤,瞻念前程,悲己悲国心态的诗句:云横秦
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⑤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用象征手法暗示了自己艰难处境的诗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⑥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为国除弊不惜一切的诗句是“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期无期的处境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5.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家何在”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马不前”写出作者心事过重、前路的艰辛。

通过对前路渺茫、严峻寒冷的环境描写,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愁思、内心无尽的难舍悲凉、忧家伤国之情。

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朗读划分】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yì)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

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

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主题思想】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内容理解】
1. 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3.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5.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作者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1、开篇之“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

答:官宦在外,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胜今衰,人世沧桑之愁。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今昔对比,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满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3.《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答:“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

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

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

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

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

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答: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

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行香子·树绕村庄
作者:秦观
树绕村庄。

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

隐隐茅堂。

扬青旗、流水桥傍。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

②飏(yáng):飞扬,飘扬。

译文
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兴致颇好的来回漫步。

小小的院子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越过围墙远远望,隐约有几间茅草房。

溪水的小桥旁,青色的酒幌子在风中飞扬。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1、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上下阕在写景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词以春天的乡村作为背景,描绘出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图,表现词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上阙侧重写静态景物,重点突出春天百花争艳,五彩缤纷的景象;下阙侧重写动态景物,动静结合,重点突出莺歌燕舞,生机勃勃的景象。

2、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语言特色。

答:语言质朴,清新,浅近。

如选用通俗易懂的词语,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状物。

用词准确,形象生动,如用“红”,“黄”,“白”形容各种花的颜色,用“啼”,“舞”,“忙”来形容鸟的不同行为,都十分贴切。

很有表现力。

多用三,四字短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3、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色彩答: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的特点。

4、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
5、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

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

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

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6、请对这首词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答: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

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1、少年时的“愁”指的是?而今的“愁”指的又是?
答:前者是“闲愁”,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无法言说的“哀愁”。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词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及不满。

3、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4、“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概括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使整个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个大转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
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答:同意。

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

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

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

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9.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答: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

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0.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11.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