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不相匹配会怎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不相匹配会怎样
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不相匹配会怎样?
人生的五个需求阶段第一个:生理需求。
包括食欲,睡欲等等,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动物也有这种需求。
第二个:安全需求。
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希望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第三个:社交需求。
这个需求对人的精神世界来说极为重要,但还远不是最高需求。
第四个:尊重需求。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和尊重。
第五个: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这也就是人的最高需求。
物质财富是基础,没有物质财富谈什么精神财富. 在我看来,它们
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谁比谁更加重要的说法。
物质财富是基础,精神财富是目的。
没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做基础,我们就不可能去追求精神上的财富。
而以为追求物质财富,忽略了精神财富,人又会变得庸俗,最终反过来影响对物质财富的拥有。
如何看待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范卫平:精神财富是不断增长的过程,不像物质财富那样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吃一堑长一智”中的“堑”,就是指物质财富的失去,而长的却是精神财富。
其实成功更是一笔精神财富,因而才会有“人生没有失败”的说法。
“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这个意思,但失败往往是别人的成功之母,而不是自己的,因为社会已不能再给你机会了!王一蘅:物质财富就如身体,精神财富则如灵魂。
只有身体没有灵魂尚能存在于世,而只
有灵魂没有身体却不行,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邓兰:没有精神财富的人生无异于动物的一生,而缺乏物质财富的人生将是苦难的人生。
刘昆:财富是什么呢?说到底,应是“我”的附属物,为我所役,为我所依。
最表层的意
义当然是钱财,用于维持生命并满足感官需求。
深一层而言,色身也是“我”的财富,所谓“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
”若为追求钱财而损害健康就大可不必,因为钱财是为身体服务的,失去服务对象,服务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
再进一步,健康还应为“我”的心灵服务,把时间都用于保养这个皮囊,而不去
滋养自己的心灵,甚至迷失了人生方向,那健康又有多少意义呢?看得见的钱财和身体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相比起精神财富来,则如衣服与人的关系,自然应以后者为重。
洛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既存在相互抵触的一面:如致力于非商业性学术的学者往往苦于物质贫乏,而年薪百万也未必可以弥补心灵空虚;亦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我们需要衣食住行来确保色身延续,也无法回避精神层面的渴望。
乐伦:两种财富应相互促进比较好,但人的精力和自制能力都有限,所以我们要懂得选择。
夏莲:我觉得毛主席说得好,要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好物质财富问题,其它精力全部用于精神追求。
若莓:我曾目睹过一件小事:一位母亲让女儿布施乞丐,孩子轻蔑地将钞票从乞丐头顶扔去,钱飘落在地上。
父亲严厉地叫孩子捡起,孩子连连跺脚不肯,母亲要捡
却被父亲阻止了:“要教她学做人。
”这一幕使我想起一句名言:“教育,是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菡萏:精神财富
与物质财富既可形成良性循环:如物质财富的积累以创造精神财富为最终目的;而精神财富的增长又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
也可以是恶性循环:如对物质财富的极端追求导致精神财富的匮乏;而精神财富的匮乏又造成物质财富的贫瘠。
所以我觉得关键是如何协调,使两者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净印:物质财富是硬件,精神财富是软件。
蒙卫芝:在马克思那里,与这两个概念对应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即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基础。
孔子也说过:“欲贫者富而知廉耻,知廉耻而学礼仪。
”道理很简单:没钱三餐不饱,很难接受最基本的文化教育,更谈不上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
在佛教中,与这两个概念相对应的是“福”和“慧”。
佛陀教育我们要福慧双修,不可偏废。
菩萨六波罗密中,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精进、禅定、般若是修慧。
这也说明了修行的次第,即先修福以积集福德资粮,然后修慧以积集智慧资粮,直到福慧圆满。
果菁:我们以色身应世,借假修真,如能合理地积累物质财富,却又不为物欲所牵引,只为利他作奉献,应该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但物质财富只是人生的外延,精神财富才是人生的内涵。
我们不要做物质财富的囚犯,而要做精神财富的主人。
徐冉:物质财富可用来资身、利众。
自奉方面,够用即可,多了分心,反而不美;利众方面,
多多益善,但也须来得清白,去得分明。
精神财富本来可以养心,然而世间所谓精神财富,有的不但不能养心,反而损害心智,令人沉迷。
本来佛道清闲,为九十五种外道所不及,可现在出版的一些所谓佛教书刊却也以盲引盲,良可浩叹。
由此可见,具备择法眼是多么重要。
总之,无论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应为人所用。
若被其所转,则多不如少,有不如无。
李亚琴:物质财富是生存的基础;精神财富则是生存的目的。
一个人能同时拥有两者,当然是“富中之富”。
但我最仰慕的还是那些可以舍弃荣华富贵而出家修行的人,因为出离物欲而去体悟精神生活是最具智慧的。
人生犹如过海之舟,如果只在温暖的港湾留连忘返,又如何能到达解脱的彼岸?刘腾亮:从绝对意义上讲,真正的财富应该是不生不灭、具足万法的佛性。
财富的根本用途是用于自身解脱,物质财富大体对应于身解脱,精神财富大体对应于心解脱。
所以,二者大致可看成是身解脱和心解脱的关系。
如果走极端,即使赢得了整个世界,却输掉了自己的灵魂,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