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新区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五大新区简介
一、滨海新区
(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总体布局
“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
1、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2、一带: 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
3、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
4、七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航空城)和海滨休闲旅游区以及若干现代农业基地。

(2)滨海新区地域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于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紧紧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

以新区为中心,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还分布着11座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对外,滨海新区雄踞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置身于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拥有无限的发展机遇。

滨海新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大量开发成本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盐、地势、海洋资源等,同时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内外公认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理想区域。

滨海新区拥有海岸线153公里,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
三个功能区: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全部;
三个行政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城区部分;
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东丽区无瑕街、津南区葛沽镇。

(3)滨海新区的发展概况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去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面积2270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外资大量进入,成为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986年8月21日,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城市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为落实小平同志指示,天津市在总结开发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4年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阶段性目标。

其基本构想是,以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现代工业为基础,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商贸、金融、旅游竞相发展,形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面向新世纪的高度开
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十年来,滨海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与国际经济接轨,不断完善投资条件,力争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4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500亿元,增长12.3倍,平均每年递增20.6%。

十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4亿元。

外贸出口由1994年的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64亿美元,增长31.8倍,年均递增33.8%。

工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213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3750亿元,年均递增27%。

十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63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

新区已成为外商投资汇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

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

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落户新区,一栋栋的高楼和工厂不断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正在迅速完善,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区对外辐射和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

2005年,天津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2.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41.28亿元,可比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1.02亿元,可比增长4.1%,二、三产业比例为84.3:15.7。

全员劳动生产率24.11万元,可比增长13.2%。

天津港200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箱,近70%的货物和60%的集装箱来自全国各地。

新区与国内各省市共签定经济合作协议2000项,吸引投资200多亿元。

上千家企业为新区产业直接配套。

滨海新区产业传递、对外服务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4)滨海新区未来发展规划
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推进滨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天津,而且对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新区具备了诸多发展优势和潜力。

1、区位优势:滨海新区地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和欧亚大陆桥的东起点,是中国与蒙古共和国签约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可利用的出海口,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

2、交通优势:滨海新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的重要枢纽。

同时拥有跻身世界20强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

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

3、资源优势:在滨海地区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的荒地、滩涂和少量低产农田。

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天然气近2000亿立方米。

4、工业基础优势:滨海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与加工基地。

电子信息业名列全国前茅。

海洋化工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世界知名、全国领先。

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

5、体制创新优势:滨海新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功能经济区,已经建立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通晓现代管理的外向型人才。

(5)滨海人才引进政策
1、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航空航天、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软件研发、海新区各项综合配合改革及增强综合服务功能而开展的大型建设项目及其配套企业,引进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或仅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符合其他入市条件的情况下,可办理本人调入及家属随调手续。

2、适当放宽滨海新区引进部分高级人才的年龄条件。

滨海新区产业促进政策鼓励范围内的企业或研发机构,引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年龄可放宽至50岁。

引进领军人才,以及具有较深造诣或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等人才,不再规定年龄限制。

3、在滨海新区投资注册的部分企业引进人才可办理蓝印户口。

外省市(包括境外、国外)个人或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5千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注册成立并已在津营业纳税的企业,聘用高级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等人才,可放宽学历、职称、住所等条件,按照我市蓝印户口相关政策规定,按企业投资额度每200万元人民币办理1人(随迁家属占用办理额度)的原则,在企业的实际办公地点以申办蓝印户口方式予以引进。

4、以成建制形式整体迁入滨海新区的企业、研发机构的职工可办理调入手续。

以成建制形式由外省市整体迁入滨海新区的企业或研发机构,根据单位需求,在办理首批人员调津过程中,凭市政府批准成建制落户我市的文件、市领导批准成建制落户我市的批示、与滨海新区区域内各区人民政府以及开发区管委会、保税区管委会、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的合作协议,在保证调津人员中有70%以上符合我市引进人才条件的前提下,对其余虽不具备我市引进人才所要求的学历、职称条件,但原就在该单位工作、且迁入我市后单位仍然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技能型人才,可同时予以调入,家属准予办理随迁手续。

5、人户异地分离人员可办理调入手续。

滨海新区用人单位急需且符合人才引进条件,但人(人事关系)户(户籍)异地分离的人员,可按现行程序办理调入审批手续。

6、引进人员配偶可将户口迁入本市。

滨海新区用人单位引进人才,办理人员调入及家属随迁手续,应当向受理机关提供单位营业执照。

引进人员配偶为工人的,可随主调人员一起,将户口迁入本市。

二、浦东新区
(1)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总体布局
浦东新一轮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一轴三带六区”。

“一轴”:就是从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的上海城市发展轴。

“三带”:就是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核心的沿黄浦江发展带;以“一江三桥”(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等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的中部发展带;以外高桥港区和浦东国际机场为依托的滨江临海发展带。

“六区”:一是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陆家嘴功能区域;二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张江功能区域;三是以现代制造和出口加工为主导的金桥功能区域;四是以国际贸易和海港物流为主导的外高桥功能区域;五是以会展旅游为主导的三林(世博)功能区域;六是以航空枢纽、空港物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川沙功能区域。

(2)浦东新区地域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

东濒长江口,南与
南汇区,闵行区接壤,西和北分别与徐汇,卢湾,黄埔,虹口,杨浦,宝山6区隔江相望。

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依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

而整个长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

浦东新区面对着太平洋,它的局形面正好对着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就使浦东新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大门。

(3)浦东新区的发展概况
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为国家战略拓展空间、增强动力,更好地发挥浦东在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

以此为起点,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南汇划入浦东后,浦东新区区域面积达到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2万人,均占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2008年合并后的生产总值3676亿元,占上海市的26.8%;0.8:47.4:51.8的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在新浦东区域内,集聚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洋山保税港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国家级的临港装备产业基地,集聚了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要素。

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100亿元,2008年的3100 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

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总产值超过4200亿元,占全市近1/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49%左右。

2005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00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372亿美元。

截至2005年底,浦东新区累计吸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家外资企业,合同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吸引9300多家国内企业入驻浦东,累计金额超过600亿元。

目前,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1/4,外贸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市的1/2,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约占全市的1/3,浦东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

随着临港新城开发的深入,原南汇地区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度、2009年度经济增长率在上海各区县中名列首位。

(4)浦东新区未来发展规划
浦东新一轮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主线,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动力,到2010年基本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

根据这一总体要就,浦东将在2010年力争实现“五个基本形成”:基本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国际通行规则、较为完善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人民群众较为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国家生态城区。

今后五年浦东将全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率先建立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商务环境;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社会领域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5)浦东人才引进政策
1、集聚金融人才
鼓励和吸引金融人才,提高浦东新区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对金融法人机构高管人员、管理和专业人员,根据其贡献和作用大小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对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人才开发、引进、培训、研讨交流或改善人才居住环境等活动给予一定的补贴。

2、扶持创新人才
鼓励和吸引人才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加快提升浦东新区自主创新能力。

对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攻关企业、研发机构中的领军人物、创新团队、重要研发人员,服务于金融创新和自主创新活动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的专业人员,根据其贡献程度,给予一定的资助,用于医疗、保险、住房等补贴。

3、支持博士后工作
鼓励博士后在浦东新区重点发展的企业内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
工作,进一步扩大项目博士后科研工作范围,推动产学研合作。

单位每招收一名进站博士后,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用于博士后的项目研究和生活补贴;对引进流动站博士后开展短期项目研究的单位给予一次性3万元的项目资助。

4、实施“安居工程”
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公寓建设,三年内规划建设3.7万套、230万平方米的各类人才公寓,以缓解人才的租房困难,并对入住人才公寓的人才提供房租补贴。

对符合浦东新区重点产业发展要求的外省市来浦东工作和创业的人才,优先安排入住人才公寓。

5、建立“绿色通道”
鼓励优秀人才集聚浦东。

为符合《上海市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的人才解决上海户籍,其中浦东新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金融等其他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单位高管、主要研发人员、主要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为浦东做出一定贡献的得到市场和社会认可的特殊人才优先解决户籍;为高级专家就医提供方便;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入园提供方便。

三、西咸新区
(1)西咸开发开放总体布局
“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
1、一河:以渭河为纽带,渭河两岸集中高端服务业,着力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渭河生态长廊,建设大都市渭河核心区带。

2、两带:沿五陵塬遗址构建渭北帝陵风光带;沿周秦汉都城遗址构建周秦汉古都文化带。

3、四轴:沿正阳大道拓展城市功能,对接西安南北中轴线,共同构建大都市南北主轴带;
以沣泾大道为轴带,对接大都市开发区经济发展带;
以红光大道为轴带对接大都市东西主轴带,完善大都市的发展格局;以秦汉大道为轴带,连接秦咸阳宫与汉长安城遗址,构建大都市秦汉文化主轴带。

4、五组团: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和泾河新城。

(2)西咸新区地域
西安、咸阳两市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
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西咸新区的发展概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确定了推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了区域经济竟相发展、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布局重点集聚在四类特殊区域:第一类是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增长板块,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都市圈、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等;第二类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如广西北部湾、福建海峡西岸地区、吉林图们江地区、珠海横琴地区等;第三类是特殊困难地区,如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省区;第四类是国务院确定负有先行先试任务的改革试验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重点支持和发展这四类地区,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海西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江苏沿海经济带、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沿海经济带等14个区域振兴规划和方案。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推出,标志着关中经济区一跃提升到国
家战略发展层面,体现了国家“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总体思路,为加快建设西部强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咸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的战略机遇。

(4)西咸新区未来发展规划
以全新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模式建设西咸新区,使其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典范,全面提升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品质。

通过十年的开发建设,力争“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一脉相连、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基础设施完备均等、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城市特色功能新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

1、“三年出形象”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西咸快速干道拓宽改造,改善西咸出入口形象;基本建成沣泾大道、正阳大道、红光大道等区域主干络网;渭河、沣河、泾河治理初见成效;五大区域板块产业项目全部开工,板块化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区域内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

(年增长42%)
2、“五年大变样”重点进行城市功能提升。

重点开发区域城市基础配套设施齐备,区域都市农业走廊、工业走廊、旅游观光走廊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城乡一体化大大推进,统筹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五大区域板块特征明显。

区域
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年增长50%)
3、“十年大跨越”重点形成区域特色优势。

园区交通便捷、田园特征明显;优美小镇点缀、城乡和谐共生,新兴产业聚集,高端人才荟萃,五大板块鼎立,发展特色鲜明。

年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

(5)西咸新区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是西咸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

为了能够吸引人,留住人,西咸新区提出用优惠政策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对国内外知名企业、海内外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在引进、落户、奖励等方面出台种种优惠、鼓励政策。

1、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西咸新区,项目投资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一次性给予200万元-500万元奖励。

对国内500强企业投资西咸新区,项目投资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0万元奖励。

从奖励资金中拿出5%,对引进项目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奖励。

2、对西咸新区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海外人才和省“百人计划”人才,分别给予每人100万元和5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

对政府颁发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3、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在西咸新区创业,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对重点项目、优秀项目和启动项目,给予相应额度的资金资助。

4、西咸新区高端人才优先办理入区户口,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医疗服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其配偶、子女需要在西咸新区落户的,不受年龄和指标限制。

四、两江新区
(1)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总体布局
“ 1心4带”
1、心 :金融商务中心。

包括石马河、大石坝、观音桥、华新街、五里店、江北城、龙溪、龙山、龙塔、天宫殿、人和等街镇。

突出提升中央商务功能、国家级研发创新基地功能,重点发展创新金融、资讯研发、商贸商务3大核心产业,大力发展设计、创意、总部经济、产业楼宇等产业,重点打造江北嘴金融核心区、观音桥商贸核心区、人和总部基地、五里店研发设计中心,加快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建成内陆地区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要载体、西部一流的总部产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研发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

2、4带:
①都市功能产业带。

包括大竹林、礼嘉、鸳鸯、翠云、悦来、双龙湖、回兴等街镇。

培育发展国际商务功能、新兴都市功能,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汽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5大核心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