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家乡风俗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家乡风俗作文
篇一《陕西的社火》
在咱陕西呀,有一种特别热闹、特别有看头的风俗,那就是社火。

社火就像一场热闹非凡的大狂欢。

我记得有一年回老家过年,正好赶上村里办社火。

那场面,真叫一个人山人海。

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那些参加社火表演的人,真是把自己武装到了牙齿。

就说那耍芯子的吧,芯子就是像一个高高的杆子,上面站着各种神话人物、历史故事里的角色。

我看到一个小孩被高高地固定在芯子上,扮成了哪咤。

他那脚下踩着风火轮,其实就是装饰得特别花哨的木头轮子,看起来可有气势了。

那小孩为了扮好,还画得浓眉大眼的,眼神里透着一股机灵劲。

下面抬芯子的人得小心翼翼的,走起来稳稳当当,就像抬着宝贝一样。

再看那些走高跷的,腿上绑着长长的木棍子,人一下子就变得高高的。

有个大叔扮成猪八戒,他那肚子圆滚滚的,脸上戴着个大大的猪头面具,耳朵一扇一扇的,特别滑稽。

他在高跷上走起来晃晃悠悠的,可还是努力保持着平衡,一步一步地挪着。

旁边的大妈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扭着秧歌给他们助威。

还有敲锣打鼓的队伍呢,那锣鼓敲得震天响,“哐哐哐”的锣声和“咚咚咚”的鼓声交织在一起,感觉整个村子都跟着颤动起来了。

社火队伍沿着村里的大路走,每到一家门口,那家就会放鞭炮迎接。

鞭炮
噼里啪啦地响着,像是在给社火表演喝彩。

孩子们在队伍里穿来穿去,眼睛里满是兴奋和好奇。

大人们也都笑得合不拢嘴,一边看一边指指点点。

这社火呀,把大家过年的欢乐劲儿都给鼓起来了,也把咱们陕西的民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篇二《油泼面的讲究》
说起咱陕西的风俗,美食方面的讲究那可不少,就说这油泼面吧。

这油泼面可是咱老陕人的最爱,那真的是吃一碗想两碗。

我有次去一家小面馆,就想专门尝尝正宗的油泼面。

刚进店就能听到那“梆梆梆”的扯面声,大师傅拿着面在案板上摔打拉扯,就像变魔术一样,一团面瞬间就变成了宽窄均匀的面条子。

我仔细瞅着那碗油泼面的配料,那可真是满满的诚意。

碗底是切得细细的青菜,绿油油的,就像铺了一片小绿草地。

再往上是筋道的面条,一根一根的,油光锃亮。

然后是辣子面,这辣子面可不简单。

我问面馆老板这辣子面有啥讲究,老板说这辣子必须得是本地的线辣椒,晒得干干的,然后碾成细细的面。

那颜色红得鲜艳,就像一团火,光看着就觉得嘴里辣辣的了。

紧接着就是那最关键的泼油环节了。

老板把油烧得滚烫,那油在锅里咝咝作响,就像要上战场的小兵激动得嗷嗷叫呢。

然后老板端起锅,一下子把油泼到辣子面上。

只见那“刺啦”一声,一时间香气四溢啊。

那油和
辣子面碰撞的瞬间就好像烟花绽放一样,香味立马就钻进你鼻子里。

等我吃上一口啊,面条爽滑筋道,辣子又香又辣,还有那青菜的清甜在里面若隐若现。

周围的食客一个个吃得吸溜吸溜的,嘴巴红红的,额头还冒着汗,可没人喊辣。

这油泼面,从面条制作到配料选择,再到最后的泼油,每个环节都有讲究,就像咱们陕西人的性格,直爽又细腻,也承载着咱家乡的独特味道。

每一口都让人觉得得劲儿,吃完感觉整个人都充满了力量,就像能立刻跑去田里干活一样。

篇三《秦腔:吼出的老陕情怀》
在陕西家乡,秦腔是一种独特的风俗文化,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有一回我跟着爷爷去看秦腔演出。

还没到戏台子呢,就听到那秦腔的唱腔远远地传来,高高低低,曲曲折折,就像有人在你耳朵边呐喊诉说一样。

到了跟前,发现戏台子下面坐了好多人,老的少的都有。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盯着戏台,眼神里满是期待。

我爷爷也是个老戏迷,他找了个好位置坐下来,脸上带着激动的神情。

这时候戏台上出来一个红脸大汉,身上穿着那种色彩鲜艳、绣着各种花纹的戏服,头上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帽翅还一颤一颤的。

他一张嘴,那声音就像打雷一样,在戏台上吼起来了。

我听不懂那些复杂的戏词,就感觉他在扯着嗓子喊,但又不是那种没规律的瞎喊。

爷爷
在旁边时不时还跟着哼几句呢。

爷爷告诉我,这秦腔的唱法可有讲究了,要唱出老陕的那种豪迈劲儿。

台上的演员眼神特别用力,全是戏。

他一抬手,宽大的袖子跟着一挥,好像能把空气都劈开;一跺脚,整个戏台子好像都跟着抖三抖。

听着那高亢激昂的秦腔,我感觉这就像咱们老陕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不管是高兴了,难过了,还是有什么心事了,都能通过这秦腔吼出来。

台下的观众们也会被演员的情绪带动,看到精彩处,大家就跟着喝彩鼓掌。

这秦腔啊,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咱陕西人的情和根都聚到了一起,从以前一直传承到现在,成为咱家乡风俗文化里一抹特别耀眼的亮色,永远也不会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