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王红艳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5期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89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259例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不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单纯心肌桥组)122例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136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结果 289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259例,心肌桥检出率8.96%。

男性心肌桥检出率为4.46%,女性心肌桥检出率为4.50%,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8例为前降支肌桥。

单纯心肌桥组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患者性别、肥胖、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高龄、吸烟史、高血脂、高血糖、家族史是其危险因素;与单纯心肌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肌桥;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桥是一种常见的解剖学变异,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广泛开展,临床上心肌桥的检出率逐渐增加,人们对心肌桥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

通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行走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当冠状动脉的某一节段走行于心肌内,这段血管称为壁冠状动脉,而覆盖在壁冠状动脉表面的这段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

1960年, Postesmann 和Wig首先描述了活体血管造影下的肌桥,主要通过血管造影中看到“收缩期狭窄挤奶效应”来辨认[1,2]。

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心肌桥发生率、部位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时危险因素的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3年12月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890例,男2025例,女865例。

共检出心肌桥259例,男129例,女130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
(58.8±7.9)岁。

1. 2 检查方法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共用导管法。

心肌桥诊断: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应该至少存在一个投照体位下出现冠状动脉中某一段在心脏舒张期内径为正常,收缩期却发生管腔的狭窄。

舒张期血管无论管腔还是血流情况均较收缩期有所恢复,呈现出“挤奶现象”。

病变可疑时,视血压情况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100~200 μg以排除冠状动脉痉挛,同时可增加心肌桥受压程度,易于显现心肌桥[3]。

1. 3 分组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将心肌桥患者分成两组:单纯心肌桥组122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136例。

单纯心肌桥: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仅存在心肌桥,而冠状动脉无粥样硬化或仅不光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内粥样硬化病变狭窄程度≥30%。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肌桥部位及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1. 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P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289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检出心肌桥259例,检出率8.96%;男129例,女130例。

男性心肌桥检出率为4.46%,女性心肌桥检出率为4.50%。

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8例心肌桥发生于前降支近中段或远段,发生于回旋支中段1例,为单发心肌桥。

单纯心肌桥组中,男86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95±8.20)岁, >65岁老年人43例(35.2%);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中,男98例,女38例,平均年龄(62.25±10.05)岁, >65岁老年人63例(46.3%),两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单纯心肌桥组年龄偏小,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65岁老年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单纯心肌桥组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危险因素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目前心肌桥已被认为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猝死有关。

因心肌桥收缩期壁冠状动脉受压迫,而且一直持续到舒张期,所以会出现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变,特别是情绪激动或运动时。

正常冠状动脉储备常大于3.0,而心肌桥存在时冠状动脉储备常可降至2.0~2.2。

心肌桥检出率的差异也与样本量的大小和入选人群不同及检查方法有关,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的检出率为0.5% ~33.0%[4]。

本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检出率为8.96%,心肌桥多位于前降支,与国内报道一致[5]。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收缩期狭窄可能是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之一。

国内学者郑志敏等曾设计了心肌桥模型,证实了Noble分级越高,血管内局部高速分流所致的壁面切应力越大,使动脉内皮渗透性越大,冠状动脉受损程度越重,内皮细胞从基膜上脱落,血小板聚集于裸露的基膜,从而导致硬化斑块甚至血栓形成。

心肌桥的存在导致了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舒张储备功能损害,这种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理研究已证实,心肌桥近端冠状
动脉内皮细胞多呈扁平状或多边形,表面呈虫蚀样缺损,容易发生动脉硬化。

心肌桥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易化了其他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6]。

另本组资料提示,单纯心肌桥组平均年龄小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65岁老年人明显多于单纯心肌桥组,因此,老年是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7]。

年龄、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提示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患者吸烟率、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比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心肌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特别对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了解与心肌桥的关系可能更具有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应用已具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心肌桥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患者亦应积极给予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Li JJ. Is myocardial bridging abridge connecting to cardiovasculare events? Chin Med J,2010, 123(7):964-968.
[2] Takamura K, Fujmoto S, Nanjo S , et al.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ocardial bridge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ction by multe 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Circ J,2011, 75(3):642-648.
[3] 刘利军,张爱萍,潘文麒.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造影和临床分析. 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 4(1):44.
[4] Qian JY, Zhang F, Dong M, et al. Prevalence andcharacteristic of myocardisl bridging in coronary angiogram data from consecutives 5525 patients. Chin Med J, 2009, 122(6):632-635.
[5] 邓根群,汪浩. 96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1, 9(5):367-369.
[6] Kim SS, Jeong MH, Kim HK, et al. Long term clincial course of patients with isolate myocardial bridge. Circ J, 2010, 74(3):538-543.
[7] 张萍,党群,李永健,等.心肌桥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2): 108-110.
[收稿日期:2014-1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