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十八)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含解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十八)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含解析)课时检测(二十八)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
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风险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解析选B 材料叙述了美国消费社会的降临使社会经济虚假繁荣,不涉及经济政策因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可知美国社会高消费、低储蓄,会直接引发供求矛盾激化的风险,故B项正确;“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不属于宗教观念,故C项错误;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是题干所述的经济现象,故D项错误。
2.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
这形象地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波及范围广B.破坏性特别大C.持续时间长D.引发
政治危机解析选C “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体现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故C项正确;波及范围广指的是从美国开始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破坏性特别大指的是经济危机使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问题严重,故B项错误;题中并没有提到引发政治危机,故D项错误。
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
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A.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B.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C.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D.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解析选 D 根据所学可知,因为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各国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危机的程度,故D项正确。
4.1932年7月,英联邦国家缔结互惠关税协定英国保证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受优惠待遇,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并征收高额关税。
其旨在A.维护英联邦的集体利益B.维护自由主义经济体系C.减轻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冲击D.打破旧的世界
经济秩序解析选C “互惠关税协定”集中体现了维护英国的利益,不是所有殖民地的利益,故A项错误;“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并征收高额关税”这是反自由主义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这种做法能有效防止经济危机中其他国家向英国转嫁矛盾,减轻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的这种做法与世界经济的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
5.美国绝大多数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是“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
”据此推测,罗斯福新政A.实现了美国的重新繁荣B.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C.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执行D.破坏了美国政体结构的稳定解析选B 罗斯福新政使被经济危机破坏的美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故A、C 两项错误;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故B项正确,D项错误。
6.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
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
”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取得成功的偶然性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D.基于实际
的灵活性解析选 D 通过题干中论述罗斯福新政“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说明其取得成功是因为基于实际的灵活性,故D项正确。
7.经济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
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浪费性支出”提供有力依据的是A.兴办公共工程B.开展蓝鹰运动C.实行通货紧缩D.政府整顿银行解析选A 罗斯福兴办公共工程,扩大了政府支出,增加了财政赤字,所以被伯顿·福尔索姆认为是“浪费性支出”,故A项正确;蓝鹰运动是为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不属于“浪费性支出”,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实行通货膨胀,美元贬值,故C项错误;政府整顿银行不属于“浪费性支出”,故D项错误。
8.为了整顿工业,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要求各大资本家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企业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以及销量范围做出了规定。
该措施表明罗斯福政府A.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B.用扩大生产方式刺激消费C.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D.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解析选C “完全”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罗斯福是通过减少和限制生产刺激经济,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政府对企业生产关系进行调节,结合所学
可知新政前自由放任政策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是私有制,计划经济的前提是公有制,故D项错误。
9.1933年,罗斯福要求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并为其提供相应补贴;十年后的1943年,罗斯福转而鼓励农业增产。
导致其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B.通货膨胀的程度C.农产品市场的有效需求D.当时政局是否稳定解析选 C 农业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形势、市场变化所影响的,与劳动力数量没有直接关系,故A 项错误;农业政策的变化与通货膨胀关系不大,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指政府由压缩耕地面积到鼓励农业增产,经济危机时农产品供过于求,政府压缩耕地面积,经济好转后,需求增多,鼓励农业增产,故C项正确;1933~1943年美国的政局较为稳定,这不是农业政策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
10.罗斯福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
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
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 600 条新法违反法律,禁止施行。
这种现象反映出A.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
议B.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没有显著的效果D.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解析选 A 材料“面临着重重阻力”“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等表明罗斯福新政存在争议,故A项正确。
11.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美国3.5,英国3.5,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A.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B.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C.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增长D.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析选B 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内容,故A项错误;刺激需求、扩大消费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故B项正确;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组成了关贸总协定,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贸易自由化,故C项错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减少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错误。
12.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
由此可见英国福利支出国民生产总值1951年20.74
145.08 1982年685.10 3 166.98 A.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D.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解析选C 材料中未涉及“货币扩张”,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故B 项错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福利支出的增加客观上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困难,故D项错误。
13.1980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A.减轻政府负担B.改善公民住房C.缩减社会福利D.加强政府干预解析选A 由于70年代的“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80年代起英国开始减少政府干预,减轻政府负担,故A项正确;改革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公民住房,故B项错误;缩减社会福利是表现,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少政府干预,故D项错误。
14.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
这一政策A.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B. 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D.有利
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解析选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滞胀”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为应对危机,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缩减国有企业数量,减少福利开支,故C项正确;削减福利开支不会导致财政负担过重,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加强干预经济,与材料内容相反,故B项错误;削减福利开支不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15.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现象创纪录的长期繁荣、高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
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指出,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
材料旨在说明A.美国经济呈现虚假繁荣B.凯恩斯经济思想作用凸显C.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保障D.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动力解析选 D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形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0分,共2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
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起。
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为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
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摘编自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年材料三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炉边谈话”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大洲以及各大洋它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
英国人民和他们的盟友们今天正在对这个非神圣同盟进行着一场积极的战争。
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斗的结局。
在我们援助不列颠的决心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狭路”的。
摘编自罗斯福选集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3分2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3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对美国外交的调整作简要评价。
8分解析第1问,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来分析。
第2问,结合法西斯侵略扩张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来分析。
第3问,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过程来分析。
答案1政策“中立”政策。
原因民众要求中立,孤立主义盛行;政府专注于克服危机而无暇东顾。
2变化放弃中立,援助英国,反对纳粹。
目的维护美国自身的安全。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使全世界遭到法西斯更严重的侵略威胁。
美国调整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
政的极大关切之情。
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成果较为匮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又出现研究罗斯福新政的“高潮期”。
这些前人文字,虽不无可挑剔之处,但更多的仍是相当具有文献价值之作,其中有的还有相当可贵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摘编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10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中美两国在政治与意识形态领域严重对抗,加之“左”倾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寥寥无几。
答案论题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
阐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重视经济建设;二战时期,中美同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两
国关系密切;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手段以及取得的成效,引起国人的重视,提高了国人对罗斯福新政研究的热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中美两国在政治与意识形态领域严重对抗,加之“左”倾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寥寥无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使之出现“高潮期”。
总之,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时期的研究状况与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