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入世,认为君子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其进步性和认识论上所达到的高度在先秦诸子中都是罕见的。 “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上主张“保民而王”,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思想中最光 辉的部分。
6
《孟子》书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是战国 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 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 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状语后置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12
二、再读课文并翻译全文
13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
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 文章也极雄健优美。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 《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7
(2)抨击虐政,反对残民。《孟子·梁惠王上》十分深刻地揭露了“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尖锐阶级矛盾,怒不可遏地谴责甚至破口大骂统治者“率兽而食 人”“罪不容于死”。
(3)经济上主张“省刑罚,薄赋敛”,民有恒产,使之丰衣足食,幼有所养,老有所归,
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树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4
(4)主张以仁义争取民心,反对暴力改革,反对兼并战争。痛斥各国统治者“争 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孟子·离娄上》)。
孟子的“仁政”理论是在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所以其愿望虽有利 于人民,但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完全实行。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指示代词,此) (判断词,同今义)
(动词,侍奉) (名词,事情)
11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
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
安定
(9)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侍奉,赡养
9
(二)积累文言实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若火之始然 (2)古今异义
自贼者多
(同“纳”,接纳,交纳) (同“燃”,燃烧)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10
(3)一词多义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 (2)斯是陋室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 (2)今日之事何如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鱼我所欲也》《齐 桓晋文之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 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 《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3中。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常见文言句式。 2、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3、领会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 4、弘扬“仁义礼智”的传统美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
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相传是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战国时期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 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8
一、初读课文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的原因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突然、忽然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用来……的方法
(4)非恶其声而然也
厌恶
(5)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谦逊推让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萌芽,发端
(7)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伤害
(8)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5
了解背景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 《战国策》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战国始于周元王元年(公 元前475年)或者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元年) 秦并六国。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韩、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混战不休,斗争 十分激烈。文化上,战国延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流派有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小说家等。
孟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中期。当时,七个大国的诸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君贵民轻,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孟子·梁惠王上》深 刻地揭露了这种“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不平等的悲惨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孟子质疑不义战争,主张以“仁政”一统天下,这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 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