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东莞市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东莞市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
考试文综
12.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13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
14.18世纪,以“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为特征的艺术流行欧洲。
欧洲学者认为,这种艺术风格深受物化形态的中国文化影响。
此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应是
A.宋明文人画B.程朱理学与心学
C.瓷器与丝绸D.明清小说与京剧
15.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16.《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煮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国民革命运动
17.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A.造纸业B.火柴业
C.榨油业 D.纺织业
18.某同学在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道,“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
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与史实相符的有
A.1处B.2处
C.3处D.4处
19.“喜欢在作品中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的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少女……”此类文学作品可能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20.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
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以上材料说明新政:
A.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B.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D.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
21.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代主义D.现实主义
22.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
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尼尔•弗格森《文明》)。
“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是
①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②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③“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④苏联体制束缚,技术落后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1992年,不结盟运动第十届首脑会议提出,要对运动的目标作新的定位,在继续为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而努力的同时将把运动的侧重点转向经济领域,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向贫穷落后宣战”。
促使不结盟运动目标重新定位的重要背景是
A.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第三次科技浪潮兴起
D.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38.(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
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
(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
(4 分)
38.(共26分)
(1)大势: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或答民主化)(2分);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答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化)(2分)(评分说明:如果回答,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给1分,单独回答某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不给分。
)保守对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2分)(评分说明:仅回答“重农抑商”只给1分)进取政策:殖民扩张(或答拓展世界市场)(2分)
评分说明:如果回答重商主义或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给1分,同时回答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给2分。
(2)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分)(评分说明:其它答案不给分)意义:政治上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或答维护独立与主权)(2分);
经济上有利于赢得苏联援助(或答为工业化运动创造条件;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2分)
外交上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避免外交孤立。
(2分)
(3)判断不准确(2分);
史实说明:一方面,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回答与此相关的史实即得2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大(以苏联为例)或遇到曲折(以中国为例)。
(回答与此相关的史实即得2分)
评分说明:所做判断和史实说明须保持一致。
只做判断且判断的结论正确而不答史实给2分。
原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冷战局面结束(或答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国内形势,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或答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2分)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
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
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
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
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
品的进口禁令——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
(2分)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2分)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6分)
39.(1)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
(2分)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分)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2分)
(2)程度:世界市场不断扩展,北美、大洋洲、欧亚各地不同程度卷入;(2分)欧洲贸易中心转移,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4分)角色: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
(4分,任答2点即可)
(3)自然因素:交通不便导致巨额的运输成本;(2分)人为因素: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
(2分)
突破:在自然因素方面: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航运和网络的发展方便了交通和运输,使各地间联系更加密切;(2分)
人为因素方面: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世界贸易创造了自由的环境;(2分)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世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朝着自由贸易方向发展。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