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述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述论
作者:潘利红
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12期
潘利红
(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广州51064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
观等科学理论。
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理论贡献,突出体现在: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
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本方向和原则;“南方谈话”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贡献;实事求是;“南方谈话”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12-0069-03
作者简介:潘利红(1965-),女,广东兴宁人,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标志着这一理论
的成熟和成型。
党的十八大对这一科学概念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其重要的思想观点成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内容,要言之,邓小平为这一理论体系的开创提出了基
本的思路和原则,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一、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
思想指导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
想方法。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国家困难,邓小平同志提醒各级干部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反复强调要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78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着重强调了解放思想、打破僵化的迫切要求,提出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
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
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
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在报告中,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到了
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
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只有解放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3]143告诫全党:“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3]150在中国面临向何
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当时中国实现历史转变和进行
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重大、最关键的问题,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前进方向,起到了长期的指导作用,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
供了思想指导,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这篇讲话,是在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
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4]9-10进入改革开放
新时期邓小平更加强调和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
了思想上的指导,“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3]364
邓小平不仅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将其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实践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依据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认识和
科学把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要体现在经济建设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
民群众的生活。
“从去年起,我们就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了建设上。
我们一定要把路线一直贯
彻下去,决不动摇。
经济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
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
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3]312他强调全党一定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的思想,“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
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
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
灾难。
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
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
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
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3]249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
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离
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
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3]250“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191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务虚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必须坚持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命题,并对“中国情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四项基本原则作了阐述:“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3] 16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一个
中心思想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大胆试验,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
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
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5]382
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具体道路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思路,成为改革开放
的思想武器和思维方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因素和文化符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
导新的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主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6]
二、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本方
向和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这一概念最初源于邓小平。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我们的现代
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
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7]2“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
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基本结论,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30多年来艰苦探索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即现代化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使中国共产
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正式提出。
“八大
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和八大的时候比较,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贯彻执行我们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
我们
有充分的根据相信,这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正确的纲领,一定能够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局面。
”[7]2因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使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
二次历史性飞跃有了鲜明的主题。
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建设的社
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29“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
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5]95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把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概括为12条。
这就是“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
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
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
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
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观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
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
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
观点,等等。
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8]这12条理论观点,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论述,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是一大历史
性贡献,不仅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而且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
框架,也即是邓小平理论的框架,成了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出
发点和制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的根本依据,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
导和实践指导。
三、“南方谈话”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1988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
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
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
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2611992年“南方谈话”内容集中
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大成,全面地论述了他长期思索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和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涉及到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步骤、发
展速度、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廉政建设、领导核心、依靠力量、主要
倾向等一系列问题,主要内容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判断改革开放以
来各方面是非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
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
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
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还是要防“左”。
要抓住时机,发展
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是硬道理。
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
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反对腐败,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
[5]370-383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回答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姓“社”姓“资”问题,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正确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为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论和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
方向。
“南方谈话”中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重大的
新发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集中体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
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4]10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称谓,从指导思想、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外部环境、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一国
两制”等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和南方谈话的精神,比中共十三大的概括更具系
统性、理论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这不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而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同
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
大思想武器。
”[9]由于“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为“邓小平理论”的新概念,“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10]这充分说明了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而邓小平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是同质的,可以划等号的。
从党的十六大开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邓小平理论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理论观点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
人民出版社,2012∶12-13。
[2]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N]。
人民日报,2014-08-2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
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
人民出版社,200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3-11-15。
[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8。
[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人民出版社,1996∶10,13,39。
[1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人民出版社,2000∶9。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