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化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综合含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高考化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综合含详细答

一、钠及其化合物
1.A、B、C、X为中学化学常见物质,A、B、C含有相同元素甲,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转化(水参与的反应,水未标出)。

(1)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A、X、B、C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NaOH CO2 Na2CO3 NaHCO3
b.Na O2 Na2O Na2O2
c.NH3 O2 NO NO2
d.Fe Cl2 FeCl2 FeCl3
(2)X为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C为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若B中混有少量C杂质,除杂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C为红棕色气体,则A是_______或________(填化学式),若A的水溶液显碱性,写出A→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和C可相互转化,写出
C→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C为淡黄色固体,则B为___________,写出C在潜水艇中作为供氧剂牵涉的两个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除(1)涉及的转化外,再写出一组符合转换关系的A、X、B、C ____ (填化学式)。

【答案】abc NaHCO3 2NaHCO3ΔNa2CO3+H2O+CO2↑ NH3 N2
4NH3+O24NO+4H2O 3NO2+H2O=2HNO3+NO Na2O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S(H2S)、O2、SO2、SO3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条件下,氧化钠与氧气反应能生成过氧化钠,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或氮气在放电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硫化氢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在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硫与氧气共热反应生成三氧化硫。

【详解】
(1)a.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符合上述转化关系,故正确;
b.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条件下,氧化钠与氧气反应能生成过氧化钠,符合上述转化关系,故正确;
c.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
氧化氮,符合上述转化关系,故正确;
d.铁在氯气中燃烧只能生成氯化铁,不能生成氯化亚铁,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故错误;abc正确,故答案为:abc;
(2)若X为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X为二氧化碳、A为氢氧化钠、B 为碳酸钠、C为碳酸氢钠;若碳酸钠中混有碳酸氢钠,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Na2CO3+H2O+CO2↑,故答案为:NaHCO3;2NaHCO3Na2CO3+H2O+CO2↑;(3)若C为红棕色气体,则X为氧气、A为氨气或氮气、B为一氧化氮、C为二氧化氮,若A的水溶液显碱性,A为氨气,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
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O2 4NO+4H2O;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故答案为:NH3;N2;4NH3+O2
4NO+4H2O;3NO2+H2O=2HNO3+NO;
(4)若C为淡黄色固体,则X为氧气、A为钠、B为氧化钠、C为过氧化钠,在潜水艇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H2O=4NaOH+O2↑,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5)除(1)涉及的转化外,还可能存在与硫元素有关的物质间的转化,转化关系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硫化氢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在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硫与氧气共热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则A为硫或硫化氢、X为氧气、B为二氧化硫、C为三氧化硫,故答案为:S(H2S)、O2、SO2、SO3。

【点睛】
解框图题最关键的是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就是抓“特”字,例如特殊颜色、特殊状态、特殊气味、特殊反应、特殊现象、特殊制法、特殊用途等。

2.已知甲、乙、丙为常见单质,A、B、C、D、E、F、G、X均为常见的化合物;B和X的摩尔质量相同,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6,在一定条件下,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按要求填空:
(1)丙的化学式是_______,G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2)写出有关变化的化学方程式:甲 + 乙:___________;D + 丙:_______。

(3)B 与X 的水溶液反应生成C 和乙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O 2 SO 3 2Na + S
Na 2S 2Na 2SO 3+ O 2= 2Na 2SO 4 Na 2O 2+S 2-+2H 2O=4OH -
+S↓+2Na +
【解析】
【分析】
单质甲、乙均能分别与单质丙连续两次反应,可能是单质甲、乙分别被O 2连续两次氧化,生成不同的氧化物,则丙是O 2;氧化物B 与水反应能放出O 2,则B 是Na 2O 2,那么C 是NaOH ,A 是Na 2O ,甲是Na ;又因B 和H 的摩尔质量相同,则X 是Na 2S ,那么乙是S ,F 是SO 2,G 是SO 3;由E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 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6可知D 是Na 2SO 3,E 是Na 2SO 4。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丙是O 2,G 是SO 3;故答案为:O 2,SO 3;
(2)甲 + 乙的反应为钠与硫共热反应生成硫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 S Na 2S ;D + 丙的反应为亚硫酸钠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 2SO 3+ O 2= 2Na 2SO 4,故答案为:2Na + S Na 2S ;2Na 2SO 3+ O 2= 2Na 2SO 4; (3)过氧化钠与氯化钠的水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Na 2O 2+S 2-+2H 2O=4OH -+S↓+2Na +,故答案为:Na 2O 2+S 2-+2H 2O=4OH -+S↓+2Na +。

3.常见无机物A 、B 、C 、D 存在如图转化关系:
(1)若A 是一种碱性气体,常用作制冷剂,B 是汽车尾气之一.遇空气会变色,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 为常见挥发性强酸,D 是生产生活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单质,则B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 、C 、D 都是常见气体,C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则A 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

(4)若A 、B 、C 的水溶液均显碱性,焰色反应均为黄色,D 为2CO ,举出C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22Δ4NH 5O 4NO 6H O +=+催化剂 33Fe(NO ) 治疗胃酸过多、发酵
粉、泡沫灭火器等
【解析】
【详解】
(1)若A 是一种碱性气体,常用作制冷剂,为氨气,B 是汽车尾气之一,遇空气会变色,则B 是NO ,D 是氧气,C 是二氧化氮,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322Δ4NH 5O 4NO 6H O +=+催化剂
, 故答案为:322Δ4NH 5O 4NO 6H O +=+催化剂
; (2)若A 为常见挥发性强酸,D 是生产生活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单质,则D 是Fe ,B 能和D 反应生成C ,则A 是硝酸、B 是硝酸铁、C 是硝酸亚铁,则B 的化学式为33Fe(NO ),
故答案为:33Fe(NO );
(3)若A 、C 、D 都是常见气体,C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则C 是二氧化硫,A 是硫化氢、D 是氧气、B 是S ,A 的电子式是
, 故答案为:; (4)若A 、B 、C 的水溶液均显碱性,焰色反应均为黄色,说明都含有Na 元素,D 为2CO ,A 为NaOH 、B 是碳酸钠、C 为碳酸氢钠,B 为强碱弱酸盐,碳酸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碳酸氢钠溶液呈弱碱性,碳酸氢钠能水解,所以其用途有治疗胃酸过多、发酵粉、泡沫灭火器等,
故答案为:治疗胃酸过多、发酵粉、泡沫灭火器等。

4.A 、B 、C 、D 、E 、X 是中学常见的无机物,存在如下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

(1)若A 为常见的金属单质,且其焰色反应呈黄色,X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写出C 和E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 为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则X 可能为__________(填字母)。

a. NaHCO 3
b. Na 2CO 3
c.Al(OH)3
d.NaAlO 2
(3)若A 为淡黄色粉末,则A 的电子式为_______ 。

若X 为一种最常见的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则鉴别等浓度的D 、E 两种溶液,可选择的试剂为___。

(填字母)
a.盐酸
b.CaCl 2溶液
c.氨水
d.澄清石灰水
(4)若A 为氧化物,X 是Fe ,溶液D 中加入KSCN 溶液变红。

则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OH -+HSO 3-=SO 32-+H 2O bd
ab 1:2
【解析】
【分析】
(1)若A 为常见的金属单质,由焰色反应呈黄色可知A 是金属Na ,由 X 能使品红溶液褪
色可知X是SO2,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硫反应,则B是氢气、C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则D是亚硫酸钠,亚硫酸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则E是亚硫酸氢钠;
(2)若A为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由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可知A 是氯气,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是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
(3)若A为淡黄色粉末,由淡黄色固体能和水反应可知A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由X为一种最常见的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可知X为二氧化碳,则C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则D是碳酸钠、E是碳酸氢钠;
(4)若A是氧化物,X是铁,由溶液D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显红色,说明D中含有三价铁离子,由A和水反应生成酸和另一种物质可知,A为二氧化氮、B为一氧化氮、C为硝酸、D为硝酸铁、E为硝酸亚铁。

【详解】
(1)若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由焰色反应呈黄色可知A是金属Na,由 X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可知X是SO2,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硫反应,则B是氢气、C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则D是亚硫酸钠,亚硫酸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则E是亚硫酸氢钠,氢氧化钠溶液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HSO3-=SO32-+H2O,故答案为:OH-+HSO3-=SO32-+H2O;
(2)若A为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由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可知A 是氯气,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是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由题给转化关系可知,X可能为碳酸钠,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则X为碳酸钠、D为二氧化碳、E为碳酸氢钠;X也可能为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氯化铝溶液与偏铝酸钠溶液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氯化钠,则X为偏铝酸钠、D为氯化铝、E为氢氧化铝,故答案为:bd;
(3)若A为淡黄色粉末,由淡黄色固体能和水反应可知A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由X为一种最常见的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可知X 为二氧化碳,则C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则D是碳酸钠、E是碳酸氢钠,
a、碳酸钠盐酸反应先不生成气体后产生气体,碳酸氢钠和盐酸立即反应生成气体,故正确;
b、碳酸氢钠和氯化钡不反应,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正确;
c、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不反应,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水,都没有明显现象,故错误;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碳酸氢钠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故错误;
ab正确,故答案为:;ab;
(4)若A是氧化物,X是铁,由溶液D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显红色,说明D中含有三价铁离子,由A和水反应生成酸和另一种物质可知,A为二氧化氮、B为一氧化氮、C为硝
酸、D为硝酸铁、E为硝酸亚铁,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由反应方程式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答案为1:2。

5.M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已知C可在D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M与其他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
(1)若A是地売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将A的氯化物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的沉淀物中A元素与溶液中A元素的质量相等,则A的该氯化物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可能为____________。

(2)若A是CO2气体,A与B溶液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再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的量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A与B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3)若A是一种正盐,A能分别与B、F溶液反应生成无色且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A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答案】2:3或2:7Na2CO3和NaHCO31:1(NH4)2SO3
【解析】
【分析】
已知C可在D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所以C为氢气,D为氯气;C与D反应生成的F为HCl;M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M为NaCl,结合转化关系图,B为NaOH。

(1)若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推断A为金属铝,将A的氯化物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发生的反应为,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2)若A是CO2气体,A与NaOH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可能为:NaOH和Na2CO3、Na2CO3、NaHCO3和Na2CO3、NaHCO3;根据加入盐酸后所消耗盐酸的体积来分析解答即可。

(3)若A是一种正盐,A能分别与NaOH、HCl溶液反应生成无色且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为常见的NH3和SO2,据此来分析作答。

【详解】
已知C可在D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所以C为氢气,D为氯气;C与D反应生成的F为HCl;M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M为NaCl,结合转化关系图,B为NaOH。

(1)若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推断A为金属铝,将A的氯化物溶液和氢氧
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发生的反应为,Al3++3OH-=Al(OH)3↓、Al(OH)3+OH-= AlO2-+2H2O;溶液中Al元素有AlO2-或者Al3+两种存在形式,故当得到的沉淀物Al(OH)3中Al元素与溶液中中Al元素的质量相等,也分两种情况,①碱过量时,即反应剩余的n[Al(OH)3]= n(AlO2-),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此时c(AlCl3):c(NaOH) = 2:7;②当碱量不足时,n[Al(OH)3]=n(Al3+),再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此时c(AlCl3):c(NaOH) = 2:3,故答案为2:3或2:7。

(2)若A是CO2气体,A与NaOH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可能为:NaOH和Na2CO3、Na2CO3、NaHCO3和Na2CO3、NaHCO3;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①0~0.1L时,消耗盐酸没有气体放出;②0.1L~0.3L,消耗盐酸有气体放出;根据两个阶段消耗的盐酸的体积比为1:2,可以推测出,原溶液中溶质为Na2CO3和NaHCO3,根据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不产生气体消耗的盐酸与产生气体消耗的盐酸体积比为1:2,可判断出Na2CO3和NaHCO3物质的量之比为1:1。

故答案为Na2CO3和NaHCO3,1:1。

(3)若A是一种正盐,A能分别与B、F溶液反应生成无色且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推测出A的阳离子为NH4+,阴离子为SO32-,进而得出A的化学式为(NH4)2SO3。

6.A、B、C是由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三种常见化合物,甲、乙、丙是三种单质,这些单质和化合物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完成下列空白:
(1)向酚酞试液中加入化合物A的粉末,现象为________。

(2)单质甲与化合物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5.05g单质甲—钾合金溶于
200mL水生成0.075mol氢气,确定该合金的化学式为______。

(3)向一定体积某浓度的化合物C的溶液中通人CO2气体后得溶液M,因CO2通入量的不同,溶液M的组成也不同。

若向M中逐滴加入0.1mol/L盐酸,产生的气体体积V(CO2)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HCl)的关系有下列图示两种情况。

①由A确定滴加前60mL的盐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对应的溶液M低温蒸干后得到固体a克,将a克固体充分加热至恒重后,固体质量减少_____克。

③由A、B可知,两次实验通入的CO2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
【答案】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并有气泡2Na+2H2O==2Na++2OH-+H2↑NaK2H+ +OH—
==H2O、H++CO32-=HCO3-0.07753:10
【解析】
【分析】
A、B、C是由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三种常见化合物,甲、乙、丙是三种单质,甲与B反应是置换反应,甲与乙是化合反应,丙与乙也是化合反应,单质甲、含有甲元素的化合物A均与化合物B反应得到不同的单质,且两种单质反应又得到化合物B,应是Na、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推知甲是Na单质,乙为氧气,B是H2O,丙为氢气,C是NaOH,A 是Na2O2。

据此分析可得结论。

【详解】
(1)向酚酞试液中加入化合物Na2O2的粉末,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氧气,氢氧化钠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但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则现象为: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并有气泡生成;
(2)单质甲与化合物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Na、K总物质的量为0.075mol×2=0.15mol,设Na、K物质的量分别为
xmol、ymol,则:x+y=0.15mol,23g/molx+39g/moly=5.05g,解得x=0.05、y=0.1,故合金的化学式为NaK2;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NaK2;
(3)①曲线A、B,开始没有气体,加入一定体积盐酸后生成气体,生成气体的反应为:HCO3-+H+=H2O+CO2↑,若A中只有Na2CO3,开始发生CO32-+H+=HCO3-,前后两过程消耗HCl 的体积相等,实际开始阶段消耗盐酸体积大于产生二氧化碳消耗的盐酸体积,故A曲线表明M中的溶质为NaOH、Na2CO3,则滴加前60mL的盐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 +OH—==H2O、H++CO32-=HCO3-;
②B曲线中,前后消耗盐酸的体积之比为1:2,则曲线B表明M中溶质为
Na2CO3、NaHCO3,且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设n(Na2CO3)= n(NaHCO3)=x,由钠离子守恒可得:2x+x=0.1mol/L×0.075L=0.0075mol,x=0.0025mol,固体加热时发生反应:
2NaHCO3Na2CO3+H2O↑+CO2↑,则减少的质量为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其质量为:0.0025mol÷2×62g/mol=0.0775g,故答案为:0.0775;
③曲线A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盐酸体积为(75-60)mL=15mL,曲线B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盐酸体积为(75-25)mL=50mL,由HCO3-+H+=H2O+CO2↑可知,则两次实验通入的CO2的体积之比
=15mL:50mL=3:10;故答案为:3:10;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的原理,由图中A、B曲线可知通入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则有最后加盐酸时所放出的二氧化碳与开始通入的二氧化碳的量相同,而比较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可根据从开始产生气体到气体的量达到最大所消耗的盐酸的量来进行比较。

如曲线A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盐酸体积为(75-60)mL=15mL,曲线B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盐酸体积为(75-25)mL=50mL,由HCO3-
+H+=H2O+CO2↑可知,则两次实验通入的CO2的体积之比=15mL:50mL=3:10。

7.现有常见的A-J物质存在如下转化关系示意图(反应条件己略去),
已知通常情况下A、H 为固态金属单质,B、D为气态非金属单质,E为淡黄色固体,F为无色液体,J为红褐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C____; J ______;
(2)转化I+G J+C的反应类型为______。

(3)E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与_______相同(填字母)
a.MgCl2
b.Na2O
c.NaCl
d.K2SO4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E+F________;
② B+G_________。

(5)写出E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

【答案】NaNaClFe(OH)3复分解反应
bd2Na2O2+2H2O=4NaOH+O2↑Cl2+2NaOH=NaCl+NaClO+H2O供氧剂或漂白剂
【解析】
已知通常情况下A、H为固态金属单质,B、D为气态非金属单质,E为淡黄色固体
Na2O2,F为无色液体为H2O,J为红褐色沉淀为Fe(OH)3.G为NaOH,D为O2,A为Na,B为Cl2,H为Fe,I为FeCl3,C为NaCl;
(1)分析可知物质的化学式A为Na,C为NaCl,J为Fe(OH)3;
(2)转化I+G→J+C的反应是FeCl3和G为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3)E为Na2O2,含有Na+和O22-,阴阳离子个数比1:2;a.MgCl2晶体中含有Mg2+和Cl-,阴阳离子个数比2:1,故a错误;b.Na2O晶体中含有Na+和O2-,阴阳离子个数比1:2,故b正确;c.NaCl晶体中含有Na+和Cl-,阴阳离子个数比1:1,故c错误;d.K2SO4晶体中含有K+和SO42-,阴阳离子个数比1:2,故d正确;答案为bd;
(4)①E+F→D+G的反应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②氯气溶解于NaOH溶液生成NaCl和Na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
(5)Na2O2能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可作供氧剂。

点睛:无机推断题的一般解题思路:①审清题意,从题干迅速浏览、整体扫描、产生印象,尽量在框图中把相关信息表示出来,明确求解要求;②找“题眼”即找到解题的突破
口,此步非常关键;③从题眼出发,联系新信息及所学的旧知识,依物质的特性或转移特征来确定“突破口”,大胆猜测,顺藤摸瓜,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初步得出结论;④验证确认将结果放入原题检验,完全符合才算正确;⑤按题目的要求写出答案。

8.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B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氢化物能生成盐;D与A同主族,且与E同周期;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于数少2;A、B、D、E这四种元素,每一种与C元素都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若于种化合物。

请回答:
(l)B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和E两种元素相比较,原子得电子能力较强的是(填元素名称)____________。

以下三种说法中,可以验证该结论的是(填写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常见单质的沸点
B.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中,C元素的原子显负价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A、B、C、E可形成两种酸式盐(均含有该四种元素),这两种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与D形成的某种化合物可作潜水面具中的供氧剂,每生成标准状况下11.2LO2,消耗该化合物的质量为___________。

【答案】氮第二周期第ⅤA族氧 BC HSO3-+H+=SO2↑+H2O 78g
【解析】
【分析】
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则A为H元素;D与A同主族,原子序数相差大于2,故D为Na;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氢化物能生成盐,则B为N元素;D与E同周期,则E处于第三周期,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E为S元素;A、B、D、E这四种元素,每一种与C元素都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若干种化合物,可推知C 为O元素,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由分析知:A为H元素、B为N元素、C为O元素、D为Na元素、E为S元素;
(1)B元素的名称是氮元素,核电荷数为7,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ⅤA族;
(2)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弱,故O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原子强;
A.单质的沸点属于物理性,不能判断得电子能力强弱,故A错误;
B.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中,O元素的原子显负价,说明氧元素对键合电子吸引力更大,O的非金属性强,故B正确;
C.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可以比较氧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故C正确;故答案为BC;
(3)A、B、C、E可形成两种酸式盐(均含有该四种元素):NH4HSO3、NH4HSO4,这两种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SO3-+H+=SO2↑+H2O;
(4)C与D形成的某种化合物可作潜水面具中的供氧剂,该化合物为Na2O2,生成标准状况
下11.2LO2,其物质的量为
11.2L
22.4L/mol
=0.5mol,由2Na2O2~O2可知消耗过氧化钠为
0.5mol×2=1mol,其质量为1mol×78g/mol=78g。

9.A、B、C、X是中学化学常见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针对以下不同情况回答:
(1)若A、B、C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水溶液均为碱性。

①A中所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

②将4.48 L(标准状况下)X通入100mL 3 mol/L A的水溶液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然界中存在B、C和H2O按一定比例结晶而成的固体。

取一定量该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测得溶溶中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为0.5 mol/L。

若取相同质量的固体加热至恒重,剩余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

(2)若A为固态非金属单质,A与X同周期,常温常压下C为白色固体,B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均为8e-结构。

①下列有关B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B的分子式为AX
b、B为共价化合物
c、B分子呈三角锥形
d、B性质稳定,不与除X外的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C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两种常见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离子键、共价键 c(Na+)>c(HCO3-)>c(CO2
3
-) >c(OH-) >c( H+ ) 2.65 g bc
PCl5+4H2O=H3PO4+5HC1
【解析】
【分析】
(1)若A、B、C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水溶液均为碱性,则A为氢氧化钠,X为二氧化碳,根据转化关系知B为碳酸钠,C为碳酸氢钠;
(2)若A为固态非金属单质,A与X同为第三周期元素,常温常压下C为白色固体,B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均为8e-结构,由转化关系可知,A为磷,B为三氯化磷,C为五氯化磷,x 为氯气。

【详解】
(1)若A、B、C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水溶液均为碱性,则A为氢氧化钠,X为二氧化碳,根据转化关系知B为碳酸钠,C为碳酸氢钠;
①A为氢氧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氢氧根离子中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为共价键,属于A中所含有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共价键;
②n(CO2)=0.2mol,n(NaOH)=0.3mol,则反应的可能方程式有:CO2+2NaOH=Na2CO3+H2O,
CO2+NaOH=NaHCO3;
则有:2>
(
) ()
2
n NaOH n CO =
3
2
>1,所以:所得产物为Na2CO3和NaHCO3;
设所得产物中含Na2CO3为xmol,NaHCO3为ymol,
则得方程组:
x+y=0.2、2x+y=0.3,解得:x=0.1,y=0.1;
在含等物质的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液中,c(Na+)最大,碳酸根离子水解大于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则c(HCO3-)>c(CO32-),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则c(OH-)>c(H+),显性离子大于隐性离子,所以c(HCO3-)>c(CO32-)>c(OH-)>c(H+),即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HCO3-)>
c(CO32-)>c(OH-)>c(H+);
③自然界中存在B、C和H2O按一定比例结晶而成的固体。

取一定量该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测得溶溶中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为0.5mol/L,即钠离子浓度为0.5mol/L.取相同质量的固体加热至恒重,剩余固体为碳酸钠,根据钠离子守恒可知,碳酸钠的质量为
1
2
×0.1L×0.5mol/L×106g/mol=2.65g;
(2)若A为固态非金属单质,A与X同为第三周期元素,常温常压下C为白色固体,B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均为8e-结构,由转化关系可知,A为磷,B为三氯化磷,C为五氯化磷,x 为氯气;
①B是三氯化磷;
a.B的分子式为PCl3,故a错误;
b.三氯化磷为共价化合物,故b正确;
c.三氯化磷分子中磷原子含有3个共价单键和一个孤电子对,其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型,故c正确;
d.三氯化磷能和环氧乙烷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②C为五氯化磷,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磷酸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PCl5+4H2O=H3PO4+5HCl。

10.如图是由1﹣18号元素组成的一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常温常压下,D、F、K均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单质,B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A是由金属单质C在D中燃烧生成的淡黄色固体.(反应中生成的部分物质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