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 “替”、“给” 动词
《鸿门宴》
“作出”、“制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 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 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 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 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辨析句中“其”的用法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的 他们的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3、其皆出于此乎? 4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的 指示代词,那些 5、则或咎其欲出者。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 其中的 表反问,难道。 7、其孰能讥之乎? 表期望,一定。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祈使,还是。 9、吾其还也!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2)敏而好学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 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8.顷之,烟炎张天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 其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 出选项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项。 2、文言翻译。 3、文言断句。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 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 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 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 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 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又 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 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
[状]
+
谓
↓
+(定)宾 ↓
名 、 代
名 、 代
动 、 形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 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 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 类。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在动词后,作代词;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 【解析】B,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不译。C项,作助 词,“……情况”/“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 被动。D,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疑问代词,什 么,作介词宾语。
三、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 中”…… 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表反问语气:难道 3、语气助词(不译) 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 还是”。
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例子: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 “愚”、“臣”、“仆”、”、“鄙人”、“不才”、“某”、 “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孤”(君主自称),“妾” (女子自称)。 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 、“公”、“卿”、 “君”、“子”、“足下”。 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 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 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 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 非、微、靡; 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 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 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 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1、陈述句,“于之、于此、于彼”。可译为“在这里、
在那里、到那里”。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 子•寡人之于国也》)
当、等到
被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为着、为了
7、焉 1、兼词,相当于“于此”“于是” “于之” 。 2、代词,(1) 人称代词“之”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3、语气助词(在句末),可不译 。 4、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且 1、连词,表并列、假设、递进、选择等关系。 2、副词(+谓),可译“将要”、“姑且”、“将近”等
试一试
1、河水清且涟漪。 表并列,并且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表示递进,尚且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表转折, 但是 4、不出,火且尽。 将、将要
五、所 1、助词 所+动,“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 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 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 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子:
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
1.余嘉其能行古道 在动词后,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删去则改变原意,代词。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 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例如: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思:语末助词) 4.噫吁嘻,危乎高哉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 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 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侵之愈急 代词 何以战 “何以”即“以何”,“以”即“凭借” 是故 因此
虚词词性
代 词 副 词 介 词 连 词 助 词 叹 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吾”、“尔”、“汝(女)”;
②指示代词。 “是”、“此”、“彼”、“兹”
等。
③疑问代词。“何”、“奚”、“焉”等。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 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 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 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 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 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一、而 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 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二、乎
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表感叹 ,可译为“啊”、“呀”等。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 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 疑问句尾,“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1、陈述句中,“之于”(之:代人事;于:向、 到、从) ①投诸渤海之尾。《列子》 ②穆公访诸蹇叔。《左传》 ③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苏轼《文与可画竹》 2、疑问句尾,“之乎”(之:代人事;乎:吗)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寡从之于国也》 ②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③子闻诸?《左传》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B、将何作 C、不辞而还 D、群扶以归
C
乃实告焉 何复尔 裂其衣而束之 欲割颈以塞责耶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后 一个“焉”是代词,代“师”。B中前一个“何”是 “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怎么”。 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连词, 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表示目的 连词。
试一试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2、于众人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六、为 1、介词。①、表被动 ②、表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③、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④、表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⑤、表因果,“因为”
⑥可译为“替”“给”等
2、语气助词(句末)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
3、动词: ①表判断;缚者曷为者也(是) ②表动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做) ③认为
解释“为”的意义或用法: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做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是 ,呢 3、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对 4、公为我献之 6、恐为操所先 替、给 5、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