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遂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9高三上·南京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我们正面临一个膨食化的阅读时代。

时代所能挤出的一点点脑汁,多陷入学理的臃肿系统中
________,多少________的繁文,一旦脱去了泡沫,真实有用的信息大概仅几十字或一句话。

A . 毋庸置喙不能自己洋洋万言
B . 毋庸讳言不能自己鸿篇巨制
C . 毋庸置喙不能自拔鸿篇巨制
D . 毋庸讳言不能自拔洋洋万言
2. (2分) (2018高一上·盘锦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 . “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 . 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D . 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

3. (2分)下列各句标点符合的使用正确的是()
A . 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B . 青松,大海,凌霜的菊花和一壶苦茶,交织着一个爱国的,英雄的主题。

C . 金,原指一切金属,如“金就砺则利”(《荀子。

劝说》),现在专指黄金。

D . 他昨天到图书馆借了一大摞的书,有《子夜》《围城》等……之前。

较长的句子可分割成较完整的短语逐次判断。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6分) (2016高二下·思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

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

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

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

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

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

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

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

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

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

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 .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 . 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 . 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 . 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 . 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 .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5. (9分) (2019高二下·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亚洲国家地区贸易发展情况预测表明,到2030年,亚洲的经济将会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所占世界GDP的
份额将从30%增加到40%以上。

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再加上GDPG(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高增长率,可能会使这个地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区域集群。

亚洲仍然引领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

全球危机凸显了地区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亚洲太平洋而言,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支持国内需求从而保证区域内的持续增长。

中国以及亚洲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如在设施改善、政府激励方面进行投资来提升国内消费、进口量,进行财政改革,以及进一步促进交换率的灵活性。

在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并成为了区域内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市场。

中国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亚洲内贸以及国内活动导致的贸易增长。

(摘编自《2014年全球物流市场报告》罗兰贝格)
材料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我国快递业呈飞速发展态势,农村电商潜力巨大,国务院提出“快递下乡”战略,快递企业向下向西发展。

在农村电商和政策助力下,农村快递量将迎来较快增长。

另外跨境电商有望成为快递行业增长的新动力。

当前国内的消费结构进入了改革升级的关键阶段,从标准化、大众化进入到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国内部分商品的供给端无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这种国内外需求缺口会保持下去,成为推动跨境进口增长的内在动力。

跨境电商中出
口的比例超过80%,成为拉动国内商品出口的动力之一,获得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电商依旧是驱动快递增长的核心动力,在消费碎片化、农村网购渗透率提升以及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下,预计未来三年快递行业仍将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

(摘编自《2017年中国快递行业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四:
当前我国快递业迅猛发展,已经连续6年保持约50%的爆发式增速。

但高速发展带来了企业管理及行业治理能力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的问题,离消费者的期望和现实需求尚有差距。

比如,春节过后,圆通快递公司在北京的个别末端网点出现运营异常、包裹积压无人派送等情况,造成消费者不满。

目前快递发展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反映的深层次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末端服务问题有待系统性解决,快件延误、投递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信息科技应用水平不高,智能终端、自动分拣、机械化装卸、冷链快递等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不足,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行业人才建设相对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快递员流动性大。

群众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粗放式发展的快递业已经到了亟须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一方面,稳步推进快递条例立法,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立法,推动快递服务纳入立法内容。

同时,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认真开展快递服务质量评价,积极化解消费纠纷矛盾,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国家邮政局已建立包括局长信箱、消费者申诉、满意度调查、舆情监测等多种手段在内的用户反馈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8日《快递行业发展快问题多,多举措推进行业治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全球危机凸显了各地区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区域内的持续增长,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

B . 跨境进口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国内部分商品的供给端无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而形成的国内外需求缺口。

C . 我国快递业呈飞速发展态势,预计未来三年快递行业仍将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增长率超过美国。

D . 我国快递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说明粗放式发展的快递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2016年我国快递行业收入近4000亿元,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收入逐年上升,增速平稳。

B . 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2016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2.6万亿元,
同比增长30%。

C . 从材料二的数据统计看,2016年快递业增长态势强劲,行业增长仍有较大空间,完全因为农村电商潜力巨大。

D . 国家邮政局已建立了多种手段在内的用户反馈体系,这就完全能解决消费者对运营异常或包裹积压等情况产生不满的问题。

(3)根据材料,请简要谈谈面对快递行业暴露的问题,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

6. (12分) (2020高一上·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隐
马宝山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

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谈得甚欢。

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

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

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

韩朝宗很生气,一个人独自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

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文,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

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为由,叫他躲在床底下。

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

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了几句孟浩然。

出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

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

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

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

除了一二十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

鹿门山东南三十里外是襄阳城,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

这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

姚长史雅爱诗
书,特别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

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向他请教。

头一回进山,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

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

姚长史真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

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

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还不见回来。

长史就告别住持下山去了。

走到半路,他看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见到自己就热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奇道:“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是见不到他的——您也是来与山人谈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是与王维并称‘王孟’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先生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里山风硬,喝两口酒驱驱寒吧。

”说着自己先饮了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
“世人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谈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

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谈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长史就要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再去拜见孟浩然。

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

住持问:“又访孟山人来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

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

许久也不见主人影子,他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见孟浩然。

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门,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


“带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还说了好大一阵子话嘛!”
此时,他们的脚步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文的情景来了。

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
姚长史不胜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两次写到孟浩然醉酒不见人,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

B . 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吃酒吟诗”“谈诗论文”“仕途困顿””失之交臂”等四字词语的加入,又让语言显得典雅厚重。

C . 小说主体部分以姚长史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来写孟浩然,与《孔乙己》中通过咸亨酒店小伙计的所见所闻来写孔乙己的有相似之处。

D . 孟浩然与姚长史坐石谈诗论文的情节在文中两次出现,前后照应,一设谜,一解谜,给文章添了曲折,也增了趣味。

(2)文末姚长史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姚长史这样评价孟浩然的原因。

(3)小说前几段写孟浩然错过出仕机会的两次经历,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

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

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

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

君其与之。

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说,又使人请地
于魏,魏宣子欲勿与。

赵葭谏曰:“不如与之。

”宣子曰:“诺。

”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

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

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

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

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日:“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臣请见韩、魏之君。

”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

”二君曰:“我知其然。

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

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

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

”知伯曰:“不然。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

”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刪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 .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 .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 .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邑”。

B . 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如《七步诗》中“豆在釜中泣”。

C . 三军: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军。

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将下军,将中军则是三军统帅。

D . 辕门:指古代帝王巡兽田猎,止宿处周以车,作屏障。

出人处仰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

后指军营营门
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 . 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 . 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 . 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②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9高三上·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注),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释】游冶郎:风流少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采莲女隔着荷花与人谈笑风生,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正如王昌龄所写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B . 颔联勾勒了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写出了采莲女内心的欢乐,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

C . 岸上的游冶郎三三五五地在垂柳下驻足,他们为岸边优美的的自然景色所吸引,不愿离去。

D . 尾联写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

眼前落花纷纷飞去,诗人不免搔首踟蹰,愁肠空断,一种对时光飞逝、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2)后人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的形象的?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9. (3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10. (1分) (2019高二上·安顺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补与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的含义很广泛,从海外传播的视角,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硬文化”主要是指①________:包括服饰、饮食、建筑等。

“软文化”主要是指反映精神风貌的无形文化,包括风俗、习惯、艺术等。

当前,“硬文化”的海外传播集道比较多,可以依靠政府成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行。

那么,②________?实践证明,“软文化”与“硬文化”应紧密结合,在进行“硬文化”传播时同时传播我们的民族精神。

③________让世界各国民众感受到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而树立和维护中国的良好形象。

11. (5分)(2019·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思维框架图中的三处空缺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智能+”的提出比“互联网+”更进一步,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

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提出“智能+”的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意义。

“智能+”强调的是技术基础,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改善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

但是,要想推进它的产学研用结合,在数字技术领域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