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会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这里蕴含着农业与气候的关系。
感受农业受气候的影响之深。
了解什么是梅雨和伏旱。
了解什么是寒潮和霜冻。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长知识量。
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强化学生出行的安全防范意识。
感受祖国的强大。
课堂练习
1.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A)
A.东南亚的高脚屋
洪涝(夏涝、梅雨)、干旱(春旱、伏旱)。
拓展延伸
梅雨,是一种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伏旱:伏旱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课题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单元
第四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气候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说明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
3.了解交通运输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及相关资料学习常见灾害性天气及防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安全意识及对我们祖国的热爱。
听歌曲、分析问题。
这首歌曲大家都很熟悉,由它引出课题,很自然。
讲授新课
(一)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吃
合作学习
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居民有喜食辣椒的习惯,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阴冷潮湿,少见阳光,辣椒有祛风去湿、发汗驱寒之效,因此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
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
极冷极热对心脏病人的影响很大。
怕热的人在暑天难以入睡。
(二)认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瑞雪兆丰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了气候条件与农业的密切关系。实践证明,气候条件中的光、热、水、气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合作学习:
农业谚语是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经验概括,其呈现形式包括谚语、歌谣等。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农谚?
新疆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且沙砾地面热容量小,白天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增温很快,夜间散热也很快,使气温发生急剧的变化,夏季气温日较差非常大,新疆瓜果特别甜与此有很大关系。
(三)认识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在古代,我国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这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是由气候条件引起的。在如今的现代化交通时代,人们外出活动依然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学生阅读图片及相关文字。
阅读材料。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南北方气候的不同,而呈现出了主食的不同和各自独特的饮食习惯——“南甜北咸”。
了解穿衣与气候的关系。
分析房屋建筑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举例说明房屋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了解我们的身心健康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能影响我们的身心,平时要注意保持的健康情绪。
合作学习
运用互联网,搜索“雨雪”、“交通运输”两个关键词,说出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如:雨雪、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会给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容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
拓展延伸——雨雪天开车注意须知
1.增大跟车距离
2.控制好车速
3.不能猛踩油门
4.不急刹车
5.检查轮胎
6.注意观察
阅读:青藏高原铁路建设攻克冻土难题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寒露下葡萄,白露打核桃。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视频:数九歌。
合作学习
说说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1.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
2.极端的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
例如,我国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
拓展延伸——气候与住房的关系
西双版纳(环境特点:湿热。房屋特点:屋顶坡度大,通风防潮。)
因纽特人(环境特点:寒冷。房屋特点:无窗,兽皮门帘,御寒。)
黄土高原(环境特点:冬冷夏热。房屋特点:处在直立的黄土内,冬暖夏凉。)
北京(环境特点:冬冷夏热。房屋特点:冬暖夏凉。)
气候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合作学习
冬季,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很容易患上感冒。一方面,冬季干燥的气候适宜细菌、病毒的滋生与传播;另一方面,冬季忽冷忽热的天气、室内外的巨大温差,使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请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所见所闻,谈谈气候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B.因纽特人的冰屋
C.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2.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
C.北方民居房檐宽
D.同高度楼房,北方南北楼间距比南方大
3.四川居民爱吃辣椒,主要因为(B)
A.当地盛产辣椒,形成吃辣椒的习惯
B.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可以驱寒抗风湿
C.寒冷的冬季,人们喜欢吃“火锅”
D.今天天气很冷,窗子上结了一层冰
学生完成。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
通过一些实例认识了气候对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影响;树立了安全意识。
学生小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
作业布置
1.你的家乡有哪些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系?
2.气候的异常变化(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巨大,如农业减产、人们财产损失、生活不便等等,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气象灾害吗?如果你是当地的父母官,你说该怎么办?
C.四川为湿润地区,有利辣椒生长
D.四川多山地,吃辣椒有利健身
4.导致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最主要的因素是(B)
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
5.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密切,下面不能正确反映这种关系的是(D)
A.“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窗子小,这是为了减小房屋里的温度变化
青藏高原有世界上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的多年冻土分布区。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就像冰一样冻结,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发胖”的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融化的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陷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交替出现,钢轨会出现波浪形高低起伏、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威胁。我国铁路建设专家充分考虑了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发明了针对高原冻土的铁路保护措施,如块石路基和块石、碎石护坡路基,在路基两旁埋设高效导热的热棒、热桩等,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合作学习
山东的小明同学与海南的小丽同学在电话中约定:明年春天,互赠友谊之树,把各自的果树苗移栽到对方的家乡。你认为这种做法可行吗?理由是什么?
不可行,因为海南是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喜高温和水分的香蕉的生长,反而不利于温带的苹果树生长;山东是温带季风气候,不利于热带的香蕉生长。
拓展延伸——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你还知道哪些气候对饮食影响的实例?
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南甜北咸”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我国北方地处暖湿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3.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说出外出活动时如何避免灾害性天气的侵袭?
学生回家完成。
课后巩固。
板书设计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一)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认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认识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气候。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激发了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分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观察图片,分析当地的气候特点。
小组合作。
学生读图了解。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说一说知道的农业谚语。
欣赏歌曲《数九歌》。
小组内讨论归纳。
学生阅读资料:梅雨和伏旱。
学生阅读资料:寒潮和霜冻。
小组内讨论、说出理由。
分析、思考、回答。
小组活动,合作完成。
重点
1.具有防御一些常见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2.安全意识的形成。
难点
安全意识的形成。
教学
方法
合作学习、资料分析、知识拓展。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歌曲——《辣妹子》。
歌曲表现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生活场景?
西南地区。
我国西南地区的居民特别能吃、爱吃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饮食现象呢?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究《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个话题,带领大家揭开谜底。
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霜冻: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通常出现在秋、冬、春三季。
穿
因纽特人生活在高寒的北极圈内,气候严寒、冰天雪地,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
藏族牧民生活在气温日变化大、昼热夜冷、早晚凉的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穿着特色。
住
合作学习
气候对民居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如朝向、间距、采光等。阅读课本第84页的材料,说出欧洲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从伦敦到莫斯科1月平均气温越来越低,因此,由沿海向内陆,墙壁厚度逐渐增加。其表现具体说来,即欧洲民居的墙壁,自西向东、向南向北逐渐增厚。
这里蕴含着农业与气候的关系。
感受农业受气候的影响之深。
了解什么是梅雨和伏旱。
了解什么是寒潮和霜冻。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长知识量。
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强化学生出行的安全防范意识。
感受祖国的强大。
课堂练习
1.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A)
A.东南亚的高脚屋
洪涝(夏涝、梅雨)、干旱(春旱、伏旱)。
拓展延伸
梅雨,是一种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伏旱:伏旱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课题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单元
第四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气候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说明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
3.了解交通运输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及相关资料学习常见灾害性天气及防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安全意识及对我们祖国的热爱。
听歌曲、分析问题。
这首歌曲大家都很熟悉,由它引出课题,很自然。
讲授新课
(一)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吃
合作学习
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居民有喜食辣椒的习惯,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阴冷潮湿,少见阳光,辣椒有祛风去湿、发汗驱寒之效,因此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
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
极冷极热对心脏病人的影响很大。
怕热的人在暑天难以入睡。
(二)认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瑞雪兆丰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了气候条件与农业的密切关系。实践证明,气候条件中的光、热、水、气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合作学习:
农业谚语是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经验概括,其呈现形式包括谚语、歌谣等。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农谚?
新疆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且沙砾地面热容量小,白天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增温很快,夜间散热也很快,使气温发生急剧的变化,夏季气温日较差非常大,新疆瓜果特别甜与此有很大关系。
(三)认识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在古代,我国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这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是由气候条件引起的。在如今的现代化交通时代,人们外出活动依然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学生阅读图片及相关文字。
阅读材料。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南北方气候的不同,而呈现出了主食的不同和各自独特的饮食习惯——“南甜北咸”。
了解穿衣与气候的关系。
分析房屋建筑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举例说明房屋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了解我们的身心健康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能影响我们的身心,平时要注意保持的健康情绪。
合作学习
运用互联网,搜索“雨雪”、“交通运输”两个关键词,说出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如:雨雪、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会给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容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
拓展延伸——雨雪天开车注意须知
1.增大跟车距离
2.控制好车速
3.不能猛踩油门
4.不急刹车
5.检查轮胎
6.注意观察
阅读:青藏高原铁路建设攻克冻土难题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寒露下葡萄,白露打核桃。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视频:数九歌。
合作学习
说说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1.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
2.极端的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
例如,我国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
拓展延伸——气候与住房的关系
西双版纳(环境特点:湿热。房屋特点:屋顶坡度大,通风防潮。)
因纽特人(环境特点:寒冷。房屋特点:无窗,兽皮门帘,御寒。)
黄土高原(环境特点:冬冷夏热。房屋特点:处在直立的黄土内,冬暖夏凉。)
北京(环境特点:冬冷夏热。房屋特点:冬暖夏凉。)
气候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合作学习
冬季,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很容易患上感冒。一方面,冬季干燥的气候适宜细菌、病毒的滋生与传播;另一方面,冬季忽冷忽热的天气、室内外的巨大温差,使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请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所见所闻,谈谈气候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B.因纽特人的冰屋
C.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2.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
C.北方民居房檐宽
D.同高度楼房,北方南北楼间距比南方大
3.四川居民爱吃辣椒,主要因为(B)
A.当地盛产辣椒,形成吃辣椒的习惯
B.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可以驱寒抗风湿
C.寒冷的冬季,人们喜欢吃“火锅”
D.今天天气很冷,窗子上结了一层冰
学生完成。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
通过一些实例认识了气候对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影响;树立了安全意识。
学生小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
作业布置
1.你的家乡有哪些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系?
2.气候的异常变化(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巨大,如农业减产、人们财产损失、生活不便等等,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气象灾害吗?如果你是当地的父母官,你说该怎么办?
C.四川为湿润地区,有利辣椒生长
D.四川多山地,吃辣椒有利健身
4.导致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最主要的因素是(B)
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
5.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密切,下面不能正确反映这种关系的是(D)
A.“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窗子小,这是为了减小房屋里的温度变化
青藏高原有世界上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的多年冻土分布区。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就像冰一样冻结,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发胖”的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融化的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陷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交替出现,钢轨会出现波浪形高低起伏、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威胁。我国铁路建设专家充分考虑了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发明了针对高原冻土的铁路保护措施,如块石路基和块石、碎石护坡路基,在路基两旁埋设高效导热的热棒、热桩等,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合作学习
山东的小明同学与海南的小丽同学在电话中约定:明年春天,互赠友谊之树,把各自的果树苗移栽到对方的家乡。你认为这种做法可行吗?理由是什么?
不可行,因为海南是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喜高温和水分的香蕉的生长,反而不利于温带的苹果树生长;山东是温带季风气候,不利于热带的香蕉生长。
拓展延伸——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你还知道哪些气候对饮食影响的实例?
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南甜北咸”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我国北方地处暖湿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3.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说出外出活动时如何避免灾害性天气的侵袭?
学生回家完成。
课后巩固。
板书设计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一)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认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认识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气候。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激发了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分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观察图片,分析当地的气候特点。
小组合作。
学生读图了解。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说一说知道的农业谚语。
欣赏歌曲《数九歌》。
小组内讨论归纳。
学生阅读资料:梅雨和伏旱。
学生阅读资料:寒潮和霜冻。
小组内讨论、说出理由。
分析、思考、回答。
小组活动,合作完成。
重点
1.具有防御一些常见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2.安全意识的形成。
难点
安全意识的形成。
教学
方法
合作学习、资料分析、知识拓展。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歌曲——《辣妹子》。
歌曲表现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生活场景?
西南地区。
我国西南地区的居民特别能吃、爱吃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饮食现象呢?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究《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个话题,带领大家揭开谜底。
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霜冻: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通常出现在秋、冬、春三季。
穿
因纽特人生活在高寒的北极圈内,气候严寒、冰天雪地,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
藏族牧民生活在气温日变化大、昼热夜冷、早晚凉的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穿着特色。
住
合作学习
气候对民居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如朝向、间距、采光等。阅读课本第84页的材料,说出欧洲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从伦敦到莫斯科1月平均气温越来越低,因此,由沿海向内陆,墙壁厚度逐渐增加。其表现具体说来,即欧洲民居的墙壁,自西向东、向南向北逐渐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