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重点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
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
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
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纪念,读来感人。
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
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
假设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光阴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妙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
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
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
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
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
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
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 选出以下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2. 选出以下不能表达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A.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 以下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 ?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纪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 “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 读了?海棠?诗更可以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作者引用唐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这一段的中心论点,即本段开头的第一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考点: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才能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这句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具有诗化、情态化的特征。
考点: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才能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所引诗歌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
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C项中“被树阴遮住了〞错解了原文的“在阴影里〞;D项作者引用?海棠?诗是为了说明诗与小园互为比兴,互为增色。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才能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乖僻,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似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似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看见他笑,假如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
到了的学生,一局部从事午睡,一局部看小说,一局部写家书,一局部干脆瞪着大眼发愣,神游八表。
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
国文先生呢,大局部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
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如今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完毕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酒醒之后,他给我修改作文特别详尽。
修改之缺乏,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这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
的典范。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进步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人吧,否那么怎么可以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
这一遍朗读可很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管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似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似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似是已经领会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
假如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导。
分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消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
同学们偶然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4. 以下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文章开头简洁明白地交代回忆老师的缘由,为下文张本,文章便是从两个“最〞的角度叙写徐镜澄先生的。
B. 文中的“我〞原来是个有点不羁的学生,对国文学习并无多大兴趣,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
C. 特殊的语境会使词语产生特殊的含义,比方文中的“故事〞指“成法〞;“警句〞指“警告我的语句〞;“安分〞指“课堂上的懒散敷衍〞。
D. 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只好以此文寄情恩师。
5. 作为老师,徐先生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6. 作者先从徐先生“凶〞的一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4. A 5. ①敬业;②博学〔有见识有学养〕;③思想开通;④爱学生;⑤教学程度高超/因材施教。
6. 从形象刻画来看,作者采用的是似贬实褒的手法,对先生性情、相貌、习惯进展“丑化〞,真实展现了先生的脾气暴躁、相貌乖僻、不修边幅/极不儒雅、孤傲狷介/我行我素等个性特征,突出老师的有趣得意率真,颇有喜剧效果;从全文看,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用外在丑衬托内在美,与下文老师的敬业、爱生、严谨不苟、诲人不倦形成表里的反向衬托,也传递出自己对老师的敬慕。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下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察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错误,从文中来看,当老师骂“我〞的时候,“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完毕了先生的怒骂〞,此时并不能说是“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后文老师给我改作文等情节让我认识到老师教学程度的高超、对学生的教导,这些应是“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
C项,“‘警句’指‘警告我的语句’〞错误,从语境来看,“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此处的“警句〞应是指“好玩而又印象深入的语句〞。
D项,“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错误,从文章最后来看,“分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消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作者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思念,“将近五十年了〞,可见相隔时间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思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是点睛之笔,“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消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为老师,徐先生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这是考察人物形象,答题方式与小说人物形象题一样。
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徐先生〞是一位老师;然后找出描写“徐先生〞的言行举止等的内容,再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题干问的是“作为老师〞的徐先生的特点,故考生可以找出写徐先生在课堂、在教学中的表
现,如因为下午用国语讲授的课与毕业无关,学生们大都不认真听讲,其他国文先生总是例行公事,敷衍了事。
唯独徐先生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即所谓的“正当防卫〞〕“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骂人〞,而“酒醒之后,他给我修改作文特别详尽。
修改之缺乏,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这表现出徐先生的敬业;写徐先生选编教材的独到和讲课的亲切。
徐先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他自编教材,新旧兼收,决不厚此薄彼。
正因为徐先生的教材选得好,“我〞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进步了不少〞。
这说明徐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敬业的老师,更是一位有识见的老师。
徐先生讲课介绍作者时说自己曾和作者一起吃过饭,使学生顿生亲切之感;如写徐先生的课文诵读,作者用“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等词语对徐老师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如写徐先生的改作文。
作者先引用一般老师在改作文时常用的评语,然后介绍徐先生改作文的特色——“大勾大抹〞,徐先生追求的是简洁、硬朗——“笔笔都立起来〞,“虎虎有生气〞,“我〞后来所写的文章可以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正是得益于先生的“教导〞。
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徐先生既是一位有见识的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又是一位敬业的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
点睛:此题考察鉴赏人物形象的才能。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章的情节进展梳理,找出文章中关于“徐先生〞在教学上的相关描绘,然后进展概括。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表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挖苦;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别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根底上进展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先从徐先生‘凶’的一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考察材料安排的意图。
文章的开头说“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表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场,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如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儿说他“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得意,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
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
偏偏不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开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
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奉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
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
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
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
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分开印度。
分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方案,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
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如今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
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
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建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
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
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置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
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
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
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冲动人心的长篇讲话。
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
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如今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
〔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7. 以下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 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立方案,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立工作。
C. 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 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存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8. 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奉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 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承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 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 谭云山建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 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9. 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AD
9. ①谭云山和玄奘一样,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卓越奉献,因此可称为“现代玄奘〞。
②谭云山在印度“归西〞而没有像玄奘一样归国,他的奉献主要是“东土送经〞而不是玄奘般的“西天取经〞,所以说他不是“现代玄奘〞。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方此题中,“以下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立方案〞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如今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泰戈尔提出的是“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选项偷换概念。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题干问的是“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
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
B项,“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错误,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
C项,“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不是“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E项,“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原文无根据。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此题考察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才能。
这实际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根底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展分析。
首先应找出谭云山与玄奘之间的共性,即解答谭云山是“现代玄奘〞这一问题,然后再圈出他与玄奘的不同点,即解答谭云山不是“现代玄奘〞这一问题。
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奉献〞,谭云山一生植根于中印文化的交流,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朽的努力,而玄奘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这是二者的共性;第一段又说“,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这是不同之一,且相关链接中说“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云山先生最后在印度去世,魂归印度,这是不同之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
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温
薨后,始解褐
..为余杭令。
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
期年之后,风化大行。
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
顷之,征拜中书侍郎。
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
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
经传
..奏上,皆有典证。
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诰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
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
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
..,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
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
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
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
宗庙之设,各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