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基础拓展复习名师课件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 然而,它们之间也有许多不同,这突 出表现为秦汉以来进一步确立的皇帝 制度(最后的决定权归君主)、中央集权 制度(地方集权于中央)和官僚制度(择 优雇用、流动性)。
• 其一,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的权力受 到了贵族的分割和制约;但秦汉以来 建立了君主专制,皇帝拥有不容侵犯 的独裁权力。
18
• (4)积极作用:①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 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利于提高行 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 力过分膨胀,加强中央统治力量;②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 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成为促进隋 唐封建社会繁荣的制度因素。
②选官标准: 考试成绩;③作用:A.
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B.保证
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
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
高创造了条件;C.促成普遍持久的读
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D.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
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E.对欧洲近代文官制度的产生形成影
• (5)作用: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 了了中君央主政专府制制的度,密折。制明显提高 行政效率
15
【学法指导】我国封建社会到明清时期已 开始走向衰落,其政治领域的突出表现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并走向 顶峰。复习中应从两个方面归纳专制时代 晚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即明朝内阁制和清 朝军机处,注意与丞相制度进行比较,从 中理解这一时期形成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的政治格局。还应联系中国近代落后挨打 的史实,由此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 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响。
9
【学法指导】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为汉到元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 断加以强化和完善。复习中应注意从监察 制度(刺史)、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制) 和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制度)三个方面归纳 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0
准确把握刺史、三省六部制和行省制度概念 的内涵及其特征,进一步联系和区分三公九 卿制与三省六部制及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 制之间的异同,并由此理解汉到元政治制度 的演变呈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 趋势,具有君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削弱以 及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地方逐步绝 对服从中央的特点。
20
• (4)结果和作用上,军机大臣参与处理 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然后负责传达 执行,使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 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这导 致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内阁也 名存实亡,从而使君主专制绝对化而 发展到极致。
21
• 例(12010·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
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 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 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 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4
• 2.地方官制创新 • (1)元朝行省制度: • ①设立:元朝确定了以 行中作书为省常设
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简称行省或省。 • ②内容:在全国分设江浙行省等十个行省,
另单列中书省直辖的“ 腹里”和 宣政院。 • 辖区;行省以下依次设置路、府、州、县;
行省受到中央的节制、监督和控制。
5
• ③受特中点央:直接行控省制是。最高地方行政地区方,但 • ④意义:便利了中央对 的管理,
考点2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变

1.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代“中朝”制度:

①目的:限制相权以独揽 行政大权;②
设立:汉武帝时频繁换相,后让身份低微和
皇帝直接指挥下的高级将领参与机要;③构
成:皇帝左右亲信近臣(低级文官或亲信
充任);④职权:与“
”的外朝对
38
• 其二,商周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 开创了中央与地方贵族分权管理的体制; 而秦汉以来则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其三,商周时 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基于宗 法血缘关系,拥有世袭特权,垄断着国 家权力。但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职官 任命制和俸禄制,表明古代政治开始摆 脱宗法制的约束,以军功赐爵否定了世 卿世禄制度。
39
• 秦汉以来,血缘关系降到次要地位,随 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正式建立了以皇 权专制为核心的官僚制度。从此,贵族 不能够再世代掌握政权;而皇帝与官僚 之间形成雇佣关系,官位不世袭,实行 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调动,官职有明 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总 之,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与秦汉以来的 官僚政治是它们之间的最主要区别。而 官僚政治是顺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 需要而产生的。
16
• 1.认识三省六部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体制的完善。
• (1)特点上,在形式上确立三省同为中央 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 政。
• (2)分工上,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 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 处理日常军国事务。
17
• (3)运行上,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 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 付尚书省执行。凡中央和地方各部 门呈上的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 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 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 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 都可驳回修改。三省地位都很重要。
26
•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 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
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
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
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
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
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
31
• 例6(2009·宁夏辽宁文综)明朝“析中书
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 C.监察 D.司法
32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明朝六部的职权的理 解。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而丞相原 来掌握的就是行政权,因此六部承袭的 也必定是行政权。C、D选项只是表述了 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整;A选项的 权力归皇帝所有。本题答案为B选项。
19
• 2.理解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 到了顶峰。
• (1)设置动机上,最初的目的是保证军事 机密,后来逐渐演变为加强皇帝的权力。
• (2)组成人员上,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 信,直接听命于皇帝。
• (3)赋予职权上,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 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但始终没 有真正的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 裁决,成为皇帝独裁的工具。
11
•••部直二1(1.接明)、原隶朝明因属内皇清:于阁帝君朱主元专璋,制皇废导制帝除致度丛的丞杂加职相的强位政,务使集六于
一身。
永乐
• (2)设立:明 帝助设理立内阁制,作为
皇帝处理国政的 机构。
12
• (3)职权:入阁官员只备 皇顾帝问,并 无真正的决策权。
• (4)影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 专制而建 立的,因此不能制约皇权,而是加强 了君主专制;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 阁,导致宦官参政,政治日益黑暗。
• ③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提高了
办事;效完率整的相权被
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
强皇权 。
3
• (3)宋代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
• ①措施:“中书行门政下权”长官“同平章事”
行宰相职权,设置
为副相,分割
宰相

• ② 汉特以点来与宰作相皇用 事权: 无分不权总以的削局弱面相,权强,化打破。秦
30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和作用的理解。中书省负责诏令的草拟;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 的诏敕,经皇帝裁定后方可交尚书省贯 彻执行。可见,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 作,相互牵制。而“施政观念上的民主 追求”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新景象;三 省六部制的作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而非剥夺相权、弱化皇权,因此,A、B、 D选项均不正确。本题答案选C选项。
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
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故答案为C项。
27
• 例(4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
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 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4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 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 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 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 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 此题应该选择B项。
25
• 例(32010·浙江文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
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 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明 清 君 主 专 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制度的加强 清朝:军机处
36
• 1.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以来政治制度 的比较。
•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以来政治制度 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着许 多相似之处:以王权(皇权)为中心; 王位(皇位)世袭,家天下;宗法血缘 关系的影响;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22
•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根据 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 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没有监察的 作用。故答案选B。
23
• 例2(2010·江苏单科)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 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 C.南北朝 D.唐朝

33
34
分封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
宗法制 古代中
国的政
治制度
皇帝制度
秦中央集权 制度的建立
中央: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郡县制
35
汉:中朝
中 央 官唐:三省六部制
制 宋:参知政事
地方官制:行省制
汉到元政治
先秦:世官制
古代中 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秦汉魏晋:察举制
国的政
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治制度
地方监察制度:刺史——提 点刑狱司
7

4.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①时间:先秦时期;②选
官标准:血统、 出身;③局限: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内。

(2)察举制:①时间:秦汉至魏晋 。
南• 北朝 ;②选官标准:由西汉时注重
德• 行 、才能到东汉以后的门第族望; ③持局限的:工以具官。举士权操于上 ,成为世族把 政权
8
• (3)科举制:①时间: 隋至唐1905年;
28
• 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 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 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故答案选 C。
29
• 例(52009·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
门下省和尚书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有利于加强中中央央集地权方,特别是调整好 和 的关系。
6
• 3.地方监察体制强化
• (1)刺史:①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②设立: 汉武把帝全国划分为 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③职 权: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政治 ;④作用: 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维护 封建统治和巩固中央集权。
• (2)提点刑狱司:宋代专职监察地方 刑的狱官员。
13
• 2.清朝军机处 • (1)起因:为适应西雍北正军务的需要。 • (2)设置:清 年间设立,由最初的
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辅他助政务, 最后发展成为 皇帝处理政务的最 重要的中枢机构。
14
• (秉3)承职权皇:帝军旨机意办大事臣,均因由而钦军定政,大只权能 进一步集中到皇帝 手中。
• (4)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高办;事地效处率内廷,外界干扰少;政策 决策更具 性。封闭
应,顾将问领应对,
。 三公九卿
参议要政
2
• (2)唐朝三省六部制:
• ①完善:唐朝在中央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②内容:三省是中书省负责 起草,诏门令下 省负责 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 执,行三省的 最高长官都是 宰相;六部是 尚书省下设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 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