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护理的前瞻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护理的前瞻性研究目的:探讨对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前瞻针对性护理的价值。
方法:
将确定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106名高龄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仅给予传统护理,干预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对预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前瞻护理。
比较两组剖宫产后疼痛感、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手术满意度等,评估前瞻性护理的价值。
结果:剖宫产后,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28.57%)高于干预组(10.00%);干预组疼痛感知级别较对照组低且伤口愈合情况好;干预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前瞻针对性护理,有助于高龄产妇正确认识剖宫产,减轻产后疼痛感,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且利于切口愈合,产妇手术满意度提高。
社会节奏的加快及人们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学习和工作占据了人们大量的精力以及时间,再加上孕产技术的发展,使得妊娠人群中高龄产妇的比例大幅增加[1]。
以在笔者所在医院待产且确定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106名高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比较两组以评估前瞻性护理的价值,为更好地提高产妇满意度以开展护理效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7月-2010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待产,且确定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106名高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
按住院顺序,将106名高龄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干预组(50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8.04±4.03)岁,平均孕周(38.24±1.57)周;干预组平均年龄(38.13±4.16)岁,平均孕周(38.32±1.38)周;两组产妇均为初产,两组患者年龄、产次、孕周、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针对性前瞻护理措施包括:(1)心理护理,耐心听取产妇主诉,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消除产妇顾虑,对其家人更好地宣教,做好健康指导,使产妇更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1-3];(2)行为干预,指导产妇保持皮肤清洁,并告知咳嗽注意事项,应平卧咳嗽,以做到有效咳嗽,且在咳嗽时指导家属轻压腹部两侧,以减轻对切口产生的压力。
(3)饮食指导,建议产妇术后加强胃肠道营养,如补充电解质、蛋白、维生素的摄入,少吃多餐,提高膳食纤维的摄取[2,4]。
1.3 评定标准疼痛分级:按主诉疼痛分级法(VRS)等級评定。
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无不良反应。
乙级:愈合欠佳,如出现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但未出现切口化脓。
丙级:切口化脓,需要切开引流或敞开切口者[5]。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比较两组高龄剖宫产初产妇产后疼痛感、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手术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护理效果的比较干预组的切口感染率发生、切口愈合及切口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产妇产后满意度比较对照组非常满意9例,基本满意36例,不满意11例;干预组非常满意20例,基本满意22例,不满意8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710,P=0.021)。
3 讨论
分娩一般会给产妇带来非常大的应激反应,高龄产妇的心理模式更为复杂,又因为多年未育,担心剖宫产对自身及孩子带来不利影响,会表现得更为焦虑[3-4]。
本研究术前对产妇进行全程心理干预,使产妇尽快进入角色;术中、术后细致护理以保护切口,教育产妇保护切口的方法。
剖宫产后,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28.57%)高于干预组(10.00%);干预组疼痛感知级别较对照组低且伤口愈合情况好;干预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结果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5]。
综上所述,前瞻性护理给产妇提供心理疏导、行为及饮食指导,更好地提高了产妇满意度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淑琴.心理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和产程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56-62.
[2] 刘芬.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5):22-23.
[3] 周成香.高龄剖宫初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6):167-168.
[4] 赖珍霞.高龄初产妇临产前负性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预模式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6):763-764.
[5] 魏运芳,李碧娴,彭巧华.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前瞻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313-314.
(收稿日期:2012-03-09) (收稿日期:李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