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民族学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说明书
院系:理学院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指导老师:袁作彬
2011.5.25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1设计题目
图1机械手的外观图
设计二自由度关节式热镦挤送料机械手,由电动机驱动,夹送圆柱形镦料,往40吨镦头机送料。
以方案A为例,它的动作顺序是手指夹料,手臂上摆15º,手臂水平回转120º,手臂下摆15º,手指张开放料。
手臂再上摆,水平反转,下摆,同时手指张开,准备夹料。
主要要求完成手臂上下摆动以及水平回转的机械运动设计。
图1为机械手的外观图。
技术参数见表1。
1.2设计任务
(1)机械手一般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
(2)设计传动系统并确定其传动比分配。
(3)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对所设计的平面连杆机构进行速度、加速度分析,绘制运动线图。
(4)设计凸轮机构。
按各凸轮机构的工作要求选择从动件的运动规律,确定基圆半径,校核最大压力角与最小曲率半径。
对盘状凸轮要用电算法计算出理论廓线、实际廓线值。
画出从动件运动规律线图及凸轮廓线图。
(5)设计计算齿轮机构。
(6)编写设计计算证明书。
(7)学生可进一步完成:凸轮的数控加工、机械手的计算机动态演示验证等。
1.3设计提示
(1)机械手主要由手臂上下摆动机构、手臂回转机构组成。
工件水平或垂直放置。
设计时可以不考虑手指夹料的工艺动作。
(2)此机械手为空间机构,确定设计方案后应计算空间自由度。
(3)此机械手可按闭环传动链设计。
1.4方案的选择
本次设计选用方案C
(1)手臂回转角度:110°;(2)手臂上下摆动角度:15°; (3)送料频率:20次/min;(4)电动机转速:1440r/min;
二、 机构功能分解
2.1机构分解
此机构由原动机、传动部分、执行部分组成,其功能关系如表2所示。
由于机构的送料频率为20次/min ,则周期T=60s/20次=3s 。
现根据手臂的动作顺序,分配各执行机构动作的时间。
执行机构在一个周期的运动如表3所示:
三、 机构方案设计与选择
3.1手臂上下摆动机构的设计与选择
手臂的上下摆动是间歇运动的,能够实现手臂上下摆动的机构有很多,如:凸轮机构、不完全齿轮+铰链四杆机构。
具体的方案有如下几种:
方案1: 方案2:
图3.1盘形凸轮+摇杆机构 图3.2 不完全齿轮+曲柄摇杆机构
方案3:
图3.3 圆柱凸轮+连杆机构
这3个方案结构都比较简单,方案1使用盘形凸轮机构直接驱动从动件的上下运动,进而通过低复使手臂摇动。
这个方案在计算过程中比较容易,即s=l×tanθ,式中s为从动件。
方案2采用不完全齿轮+曲柄摇杆机构,不完全齿轮带动完全齿轮(曲柄)间歇转动,从而实现摇杆(手臂)的间歇摆动。
但是,这个方案与方案1相比,传动的级数增多,有刚性冲击的存在。
所以这个方案不可取。
方案3采用圆柱凸轮+连杆机构,与方案1比较,连杆机构的运动规律要复杂。
综上所述,方案1作为本次设计的最佳方案。
3.2手臂回转机构的设计与选择
方案1:方案2:
图3.4 盘形凸轮 + 摇杆机构图3.5不完全齿轮+曲柄摇杆机构
方案3:方案4:
图3.6不完全齿轮+曲柄滑块+齿轮齿条机构图3.7圆柱凸轮+齿轮齿条机构这4个方案都能实现手臂的回转要求。
方案1是最为简洁的设计,但是考虑到回转的角度为110°,盘形凸轮 + 摇杆机构需要凸轮的导程较大,受到任务书中机构尺寸外形的限制,这个方案不作为第一选择。
方案2使用的曲柄摇杆机构,使得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但是
摇杆的摆角较大,为110°,根据曲柄摇杆机构的形成条件可得:连杆与摇杆的长度之和只是略大于最短杆(曲柄)与最长杆(机架)之和。
根据铰链四杆机构的分析,其速度、加速度方面不如有齿轮齿条、凸轮机构,冲击较大。
方案3采用不完全齿轮 + 曲柄滑块 + 齿轮齿条机构,其不完全齿轮会发生刚性冲击,曲柄滑块结构没有其他方案简洁且速度、加速度的计算较为麻烦,故不采用。
方案4采用圆柱凸轮+齿轮齿条,传动准确,便于分析计算。
3.3传动部分的设计
传动部分将电动机的高速转动转化为执行机构所需的转速。
一般的机械,都是在第一级变速中采用带传动,其他的传动部分使用齿轮传动。
有的机构根据需要,还会采用链传动、涡轮蜗杆等传动机构。
本方案设计采用带传动+齿轮传动。
3.4机构整体方案的设计
根据上述各部分选出来的方案可以将机械手整体方案确定下来。
其整体的机构示意图如图3.8所示。
图3.8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确定了整体的机构方案,现将其工作的过程分析如下:电动机带动小带轮转动转动。
这时候小带轮的转速即为电动机的转速为1440r/min。
小带轮通过v带带动打带轮转动。
带传动的传动比为4,所以大带轮和齿轮1的转速为360r/min。
齿轮1和齿轮2 的传动比为3,所以齿轮2和齿轮4的转速为120r/min。
齿轮4和齿轮3的出动比也为3,所以齿轮3齿轮5和盘形凸轮的转速都为40r/min。
根据机构的循环图可知,手臂摆动的周期为1.5s,正好可以用40r/min的盘形凸轮带动。
齿轮6与齿轮5的传动比为2,所以齿轮6和圆柱凸轮的转速为20r/min。
四、机构方案计算
4.1手臂上下摆动机构的计算
如图4.1手臂上下摆动机构示意图
图4.1手臂上下摆动机构示意图
此机构(从动件)的运动循环图如图4.2所示。
从动件选择间歇的简谐运动规律。
图4.2 从动件的运动循环图
基圆半径的设计:
对于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可以根据图4.3得到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公式:
tan α=
s
e
+2
20
-e d ds r ψ
图4.3 偏置直动从动件的压力角
将公式变形得到凸轮基圆半径公式:
=
r 0e s e
d ds 2
2
tan +-±α
ψ
凸轮的导程s=l ×tan ψ=100×tan15°=26.7949mm ,再由表4得:
基圆半径r0=25.0629mm 凸轮在远休止角时的半径r=s+r0=51.8578mm。
再由凸轮的转速n=40r/min,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列出计算凸轮理论轮廓线的方程如下:(1)s=0 (0<t<0.2)
(2)s=ssin(ωt) (0.2<t<0.45)
(3)s=0 (0.45<t<1.25)
(4)s=ssin(ωt) (1.25<t<1.5)
根据方程,计算得凸轮的理论轮廓曲线如图4.3所示。
选择滚子的半径r=5mm,则实际轮廓曲线如图4.4所示。
从动件的速度曲线如图4.5所示,加速度曲线如图4.6所示。
图4.3 凸轮的理论轮廓曲线图4.4凸轮实际轮廓曲线
图4.5 从动件的速度曲线图4.6从动件的加速度曲线
4.2手臂回转机构的计算
(1)圆柱凸轮的计算
如图4.7,该凸轮的平均圆柱半径为R,则其展开图为一宽度等于2πR。
利用相对运动原理,对整个移动凸轮机构加以v=-ωR的反向移动后,凸轮静止不动,而从动件一方面与其导轨一起以-v速度反向移动,同时有沿y轴方向按其运动规律运动。
根据图中的几何关系,则该凸轮的理论轮廓曲线的坐标方程为:x=Rψ,y=s×sinψ。
s=r×θ=26×11π/18=49.9164mm。
如图4.8所示
图4.8 凸轮理论轮廓曲线图4.9 实际轮廓线设滚子半径r=5mm,则凸轮的实际轮廓曲线方程为:
X=x±r×θ,Y=y-(±r×cosθ);
式中,上面一组符号用于下面的外凸轮廓线,下面一组符号用于上面的内轮廓线。
实际轮廓线如图4.9所示。
根据上式,可得从动件的速度、加速的曲线分别如图4.10,、4.11所示。
图4.10 从动件的速度曲线图4.11从动件的加速度曲线
(2)齿轮齿条的计算
设齿条的运动速度为v,齿轮的分度圆半径为r,齿轮转速为ω,则v=rω;s=rθ手臂旋转的角度为110°,即θ=110×π/180。
选择齿轮的齿数为26,模数为2,则圆柱凸轮的导程s= s=r×θ=26×11π/18=49.9164mm。
4.3传动部分的计,
将电动机的1440r/min,转化为执行件周期T=3s的转速(20r/min),其传动比为1440/20=72。
选择第一级为带传动,其传动比为4,则齿轮部分的传动比i16=72/4=18=3×3×2。
齿轮传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12所示。
图中z1、z4、z5的齿数为20,z2、z3的齿数为60,z6的齿数为40。
图4.12 齿轮传动的结构示意图
所有齿轮均为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标准压力角ɑ=20°,取模数m=2,齿顶高系数
hɑ*=1,顶隙系数*c = 0.25;
所有直齿圆柱齿轮相关信息如表4所示。
五、设计小结
紧张的课程设计顺利结束了。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我掌握了很多设计知识,学会了几个软件的使用并有所提高。
发现有些东西非常有用,比如Solidworks对机构的计算和Matlab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等方面的使用。
通过对教科书的再次学习,增加了我对机械原理方面的知识。
但是也碰到了很多问题,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机构的功能不能完全掌握、传动性不明确、运动循环图不清晰以及机构不能完美的连贯起来。
这些都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
经过与知道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终于有所收获,明白了很多。
《机械原理》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目前,机械学正与电子电气、液压等多种学科,联系更为紧密,它的综合性更强。
机械学的学习将是一个艰苦但却值得努力的过程。
六、参考资料
[1]邹慧君张春林李杞仪主编.机械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春林主编.机械创新设计.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八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Matlab与数学实验.王兵团张志刚朱婧颜宁生编著.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