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大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冥想的大鱼
作者:易珏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1年第16期
对好莱坞套路化的情节审美疲劳时,不妨看看大卫•林奇的电影和随笔,寻找属于自己的大鱼。
《盗梦空间》为2010年年中的电影市场注射了一剂强心剂——这部高智商电影为辛克匹电影公司赢得了上十亿美元票房。
导演诺兰在中国的知名度也一下子飙升,竟有网友发出“不信上帝信诺兰”的感慨,也许原因就在于诺兰那148分钟里完全没有给人留下闲暇的空隙,观众必须紧跟导演精心设计的华丽梦境,各种隐晦的细节又使得电影颇为费解。
诺兰的手笔让中国观众叹为观止,依据佛洛依德理论设计电影情节却不是他的原创。
事实上,颇有欧洲风味的美国导演大卫•林奇早在十年前就拍摄了梦境书写的《穆赫兰道》。
凭借这部电影,他获得了第5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两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试图用佛洛依德的理论诠释梦境,从而揭示人性经验中的残忍与荒诞。
在他们的电影里,佛洛依德关于梦的解析,即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成为看来十分合理的主题支撑。
但之不同的是,大卫•林奇与好莱坞投资人的关系并不那么融洽,我行我素,一直拒绝任何对电影的渲染与阐释。
他成为另类电影与电影人的符号。
他在随笔集《钓大鱼》中写道:“发行电影DVD 时,我不会加入导演讲评的声轨。
”观众让好莱坞情节给宠坏了,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讲解不过是为偷懒的观众打开方便之门,并不能沉静下来理解真正的电影。
每个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在理解自己,正如一千个人眼中的那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这点上说,他形成了与大师对话的平台。
事实上,一流的导演必定通过他的作品与世界对话的同时,力图呈现可能性经验的多样化。
在《钓大鱼》一书中,与其说他在探讨自己的创作之路,还不如说是在与读者分享他静坐、冥想带来的独特体验。
本书在帮助我们理解其电影的晦涩时,也让我们在他的电影中找到了一个隐秘的钓鱼者形象。
“创意就像鱼。
如果你想捉小鱼,留在浅水即可。
但若想捉大鱼,就得潜入深渊。
” 大卫•林奇通过超觉静坐体验自我、那种纯净意识“潜入内在”,此时,“捕捉”创意犹如捉鱼,再以创意应有的自然方式与逻辑予以呈现。
“忠于自己。
让你的声音想起来,别让任何人扰乱它。
” 大卫•林奇在叙说自己的创意来源,也在书中透露出理解其电影的种种密匙,其诡异、隐晦或压抑的电影元素似乎在超觉静坐的体悟中找到合理的解答。
他对尸体的触觉、对松树脂的品鉴、对《圣经》的感悟,这些都成为其电影诸多细节的现实来源,比如《橡皮头》的畸胎、《蓝丝绒》的大耳朵、《穆赫兰道》的牛仔、蓝盒子以及腐
尸。
“你是怎么样,电影就是怎么样。
”这是他所信奉的,不仅能用来形容观众的需求,也能概括电影导演的呈现指向——导演自身。
对习惯于遵循好莱坞套路的导演和演员来说,这样的目标确实算苛求。
大卫•林奇在当代美国电影界的称谓极多:编剧、导演、摄影师、漫画家、作曲家、书画刻印艺术家。
他凭借自己的才华、游离于主流影坛与超现实主义之间。
大卫•林奇去年拍摄的《社交网络》不仅获得16项奥斯卡大奖的提名,还赚走了2亿多美元的票房,可谓名利双收。
他在书中煞费苦心地讨论静坐冥想的种种好处,比如沉入其中捕捉到更多的灵感,享受至福和内心的平静,并带来祥和。
在我们对好莱坞套路化的英雄主义情节有些审美疲劳时,不妨看看他的电影和随笔,潜入其中挑战高智商电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