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酱缸

合集下载

酱缸里的中国一邓宜平

酱缸里的中国一邓宜平

酱缸里的中国有人将中国文化形容为一个大酱缸,什么样的人进去都会都会被侵蚀,浸染,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断地上演被外族入侵的历史,但这些外族,总是被中国文化同化,有些甚至最后演变为政权的主流是外族,而文化的主流却成了汉文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北魏和清朝。

仅从艺术史来看,拓跋族统治的北魏时期留下来的那些碑刻,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高峰;而到清朝,一个叫纳兰容若的满族公子,却续接了中断千年的宋词遗风,创造了自宋以后的一个词作高峰,可以想见这个满族青年人对中国文化痴迷的程度。

为此,得意的中国文人说,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包容性。

但是,这个酱缸里却过多的迷漫着陈腐、霉烂的气息,缺乏一种自净的功能。

几千年来,一个一个的朝代,有的还可以兴盛一段时间,然后不可避免的因腐朽走向衰亡;有的甚至整个就是一个黑暗的王国,然后总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战乱,这些战乱往往会造成赤地千里,饿孚遍野,死伤无数,十室九空,人口急剧下降。

然后,某个强者胜出,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开始新一轮循环。

这个循环往往不是一个民族螺旋型上升的过程,而似乎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在更进一步的走向没落。

这就是黄炎培先生说的周期率。

而鲁迅先生有两句名言似乎点破了中国文化的死穴:他的一句名言是:中国人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做不稳奴隶的时代。

和平时期中国人只能做一个听话的奴隶;而在战乱时期,想做奴隶却不得了,只能流离失所,过不了一天的安稳日子。

而另一句名言是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里借狂人的口说的,翻遍中国全部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人总是草芥一样的活着,象蚂蚁一样的被碾死。

可惜的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总是被忽视,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投枪和匕首,似乎是在和那个时代搏斗的战士。

可他更多的是解剖刀,是中国文化的啄木鸟和解毒剂,他象一只牛虻一样紧紧地叮着中国文化的毒瘤。

对于中国文化的问题,中国很多的学者和文人们要么假装看不见,要么真的没有看见,沉浸在中国文化的细枝末节里,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那些曾经且稀有的风光,象阿Q一样,特经常地告诉我们,“我的祖先可比你阔多啦!”然后抬起头来,大声疾呼: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一个民族就象一个人一样,最需要的是什么?危机感。

书与人———读《丑陋的中国人》

书与人———读《丑陋的中国人》

书与人———读《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是一群迷失在浓厚酱缸里的族群,需要警醒!——题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中国人的暮气、保守、迷信、愚昧、欺诈、乡愿、贪污、奴颜、畏缩、虚荣、势利、淫乱、嗜杀等等恶劣的习气和人性,是多方面的,很难一语予以概括,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人心不振道德没落的现象,往往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或直接从我们的祖先手里遗传下来。

所以柏杨先生以“酱缸”为题,写下了这本发人深省的书。

这也许让大家想到了鲁迅先生,但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和柏杨先生不同的是,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了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遂使这一人物具有深刻又独特的认识价值。

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格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

柏杨先生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这也是他当年由小说创作转入杂文写作的缘故。

《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奇书。

在这本书中,柏杨先生大胆、直讳的揭示了中国人的“丑陋”。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无论是鲁迅先生还是柏杨先生对国民劣根的批评,都不能平心静气以待之。

是他们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的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

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

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否定一个民族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如今,中国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

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

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

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改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

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的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的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酱缸文化有哪些由来及背景介绍

酱缸文化有哪些由来及背景介绍

酱缸文化有哪些由来及背景介绍酱缸文化是指柏杨先生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质过程,相信很多人对于酱缸文化的由来都不是很了解吧。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酱缸文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酱缸文化的介绍柏杨先生曾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酱缸文化。

酱缸文化的由来原文本文是柏杨于一九八一年八月十六日在美国纽约孔子大厦的讲辞。

今天主席给我的题目是“中国人与酱缸”,这是一个学术讨论会,世界上往往有一种现象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如果把它加一个定义的话,这事的内容和形式却模糊了,反而不容易了解真相,在这种情况之下,讨论不容易开始。

记得一个故事,一个人问一位得道的高僧———佛教认为人是有轮回转生的,说:“我现在的生命既是上辈子的转生,我能不能知道我上辈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既是下辈子又要转生,能不能告诉我下辈子又会转生什么样的人?”这位得道高僧告诉他四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假定你这辈子过的是很快乐的生活,你前辈子一定是个正直宽厚的人;假定你这辈子有无穷的灾难,这说明你上辈子一定做了恶事。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座的先生小姐,如果是佛教徒的话,一定很容易接受,如果不是佛教徒的话,当然不认为有前生后世,但请你在哲理上观察这段答问。

我的意思是,这故事使我们联想到中国文化。

在座各位,不管是哪一个国籍的人,大多数都有中国血统,这个血统不是任何方法可以改变的。

不高兴是如此,高兴也是如此。

我们所指的中国人是广义的,并不专指某一个特定地区,而只指血统。

中国人近两百年来,一直有个盼望,盼望我们的国家强大,盼望我们的民族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但是,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衰弱,我们一直受到外人的歧视,原因在什么地方?当然我们自己要负责任。

酱缸文化之遐思

酱缸文化之遐思

要说酱缸文化,那就得先说说儒家文化。

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

至今依然生龙活虎的流派恐怕只有儒家这一枝独秀了,在这枝独秀的诱惑下,产生了比天上星斗还多的文人墨客。

有的的确是姓“孔”,身体里流淌着孔子的血液。

但鱼龙混杂,难免会出现几只螟蛉之子。

它们寄生在儒家文化的深处,把所谓的思想精髓注入四书五经,误了华夏民族千千万万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整日摇头扭屁股,吟诵的不是唐诗宋词,就是之乎者也,满口仁义道德,却在背地里讽古论今,暗嘲文化大家。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加入,使得儒家的文化与社会现实出现了裂缝。

这时,有人想起了韩非子,扛起枪,将韩非子的子子孙孙都黄袍加身,使之成为一国正统。

对于这种血肉模糊的治国理念,自然会遭到孔夫子的孩儿们的反对。

可以这么说,中国人在思想文化上几乎都姓“孔”,这是从“独尊儒术”开始的,似乎没有一个蛮夷之邦能动摇。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蛮夷之邦执掌中国政权的案例,这是为什么呢?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原人没有敢与刀枪相拼的血肉,还是中原人士的脚都被儒家文化裹成了女人脚呢?都不是,是孔夫子的文化拂尘太短,不能拂去他们眼里的沙子。

或者是另一种可能,孔夫子文化思想太过懦弱,仅仅以一个“和”字来和别人的刀枪铁蹄相抗衡,结果可想而知,定是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人丢盔弃甲,然后端着盛满稀粥的瓷碗欢迎这些掠夺者。

我们现在回到儒家文化成为主流的汉朝,汉武帝听信董仲舒的“谗言”,把病怏怏的文化请进了中国人的脑门里。

可谓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这文化一见土地肥沃且辽阔,就开始萌芽生根,在历代皇帝的庇佑下茁壮成长,一活就是五千多年。

现在的这棵文化大树恐怕已经冲破了九重天,如若不信,你大可在月圆之日仰望明月,看是不是月上有棵月桂树。

如果你是有缘人的话,还可能看见受玉皇大帝指使的吴刚在拼命的伐树。

我可大胆的猜测,吴刚可能并不是想真的要砍倒那棵与孔子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月桂树,而只是想起了孟子“食色性也”四个字。

正因为他衣食足,所以才思淫欲。

论酱缸文化

论酱缸文化

《论酱缸文化》柏杨先生曾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象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象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酱缸文化。

关于酱缸文化,不说要完全消除它,因为它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中,要彻底改变恐怕会是天翻地覆的,至少现在还不行。

首先,上面已经提到了柏杨先生所说的那个比喻,过去由于受到长期的专制封建统治,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待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太过局限,很少会往长远看。

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失去思考能力,不去创新。

现在国家走自主创新路线,正是需要我们去思考,而不是局限在过去的认知里。

我们多数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一切事情只凭情绪和直觉去考虑。

而我们的一切行为,甚至价值观,都以酱缸里的为标准因此,没有是非曲直,没有对错黑白。

在此基础下,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很少去进一步地探究思考。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带来了西方工业化的文明,它给酱缸投了一个大石头,虽然石头沉了下去,但是那是我们吸收了好的文明的表现。

当时的中国人忽然就认识到了,不能固步自封。

于是,在优秀国人的探索后,带来了现在的文明。

而传统文化也依旧显示着它的作用而要想扭转这种传统文化于新式思想之间的局面,不是不可以,而是很难。

因为现在老一辈的仍存在着封建思想,还把这种思想传递到下一代,虽然现在的80后,90后都有着自己的叛逆,但是有些本质的东西还是没变,比如男尊女卑的思想等等。

虽说一代一代的思想在革新,可是这种”根“一样的东西是不可能丢掉的,这也就是之前所说的不可以完全消除的原因。

当然,不是说这种文化全是糟粕。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有美好的部分。

就像孔子的”仁“。

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留正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吸收。

打个比方,就像音乐一样,把古典的风味与现代的风格融合,就会有奇妙的旋律产生,而不是分为两派各自发展。

柏杨谈酱缸文化:中国人为何对国人不善 对外国人很亲(整理精校版)

柏杨谈酱缸文化:中国人为何对国人不善 对外国人很亲(整理精校版)

柏杨谈酱缸文化:中国人为何对国人不善对外国人很亲素材汇编1023 2051何谓酱缸文化?我知道许多来台湾研习中国文化或专程来作学术研究的外国留学生,常常会以您的作品作为他们的论文报告对象,“酱缸文化”自然是论文里的第一号大目标。

而我一些年纪较轻、喜欢看书的朋友,也经常在见到我时,会很热烈、兴致勃勃地问我,晓不晓柏杨讲的“三作牌”“酱缸”是什么意思?往往一面回答他们的问题,却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里的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庶民丰,充满人情味的国家。

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化之一,在哪都无所诟病,为什么柏杨却有这么出乎意料、令人惊奇的认为呢?难道他观察到了什么?悬疑呀始终是悬疑,直到今天终于有机会可以知道答案了。

您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为什么?中国人在酱缸酱太久了,没有一点应变能力,且僵得刺猬一样。

记得我一个美国朋友,有一次在中国大陆跟他太太到北京市场里买东西,两个手上都拿了一大包东西,他们的小孩不小心跌倒,但他们没有办法扶他们的小孩,他说:“这时候中国人围起来看,却没有一个人过来帮我扶孩子。

”他要我给他分析是什么原因。

当时,我回答是中国人没有一种应变的能力,中国人有一种恐怕感,所以事情一发生之后,只会呆在那儿,明知道应该扶,可是不敢。

为什么不敢?因为大家都没有扶。

还有一件事情是我太太张香华亲身的体验。

小时候,她的继母心中充满了恨与猜忌,常虐待她。

后来,香华结婚生子,她的父亲希望香华把孩子交给他照顾,香华不肯,她父亲就问她什么原因,香华说她不愿意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猜忌和愤恨的环境下成长,并举出了小时候受继母虐待的事。

她父亲的反应是:“唉呀,这件事情都过去那么久了,你还记得?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香华的父亲只是责备她“记恨”,却没有想到这个幼年的创伤是多么严重。

这两个例子就是我们酱缸文化的一种特质。

两个人在一块儿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子,实际他们内心的思想观念的不同,我们看不出来。

什么地方可分出来?看他对事情的反应,文化背景不同,对事情的反应也就不同。

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

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

转化的灵感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

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

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

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

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

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

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

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

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

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

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

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

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

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

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

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

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

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

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

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

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

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

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

2023年《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2023年《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2023年《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2023年《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丑陋的中国人》是我在东阳时买的,买了之后,一些小MM很好奇,迫不及待的把书借去看,可过了一两天后,她们却又把书还给我,并说这书很难看。

我于是带着疑问,仔细阅读了一下,可感觉还好,虽然只看了一点点。

我认为是这些MM们的原因,不是书难看。

下面就这本书的一些精彩语句,和各位有缘人分享。

1、在中国做事容易,做人难。

2、环境使我们说谎,使我们不能诚实。

3、这个潭,这个死水,就是中国文化的酱缸,酱缸发丑,使中国人变的丑陋。

4、反省是走向进步的开始。

(读书笔记)5、好话都是输出给别人用的,自己绝不沾污。

6、中国人认为要忍让,这是美德。

其实那是长期屈辱的惯性,而用忍让两字来使自己心里平衡!中国人很少敢距离力争。

7、如果不讲假话,就成不了大事。

8、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荣耀感,叫什么人!叫什么民族!岂不是一群禽兽!9、人情味是要发生在彼此不认识的人之间,那才是真正的人情味。

人情味不分等级,不分亲疏。

10、自爱就是爱国。

11、一个民族的覆亡,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但不是不可能。

12、西方现代化的文明,对古老的中国来说,应该是越早切如越好。

13、中国人因为长期生活在酱缸之中,日子久了,自然产生一种苟且心理,一面是自大炫耀,另一面又是自卑自私。

14、中国人没有赞美别的勇气,却有打击别人的勇气;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中国人包容的胸襟不够,心眼很小。

15、格言都是情绪的,在某一种特定的条件下,它才是真理,它是不科学的。

16、中国人不懂得真正的民主,却奉行“奴性民主”——“少数必须服从多数”,多数人都愿意做奴隶,就不准少数人不愿意做奴隶。

外来的东西一到中国就变质了,别人有民主,我们也有民主,我们的民主是:你是民,我是主。

柏扬曰: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臭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

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柏杨的酱缸文化说

柏杨的酱缸文化说

柏杨的酱缸⽂化说柏杨80年代在美国纽约孔⼦⼤厦的讲辞中说,任何⼀个民族的⽂化,都像长江⼤河,滔滔不绝地流传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河⾥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开始沉淀,使这个⽔不能流动变成⼀潭死⽔,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个酱缸,⼀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在柏杨先⽣看来,中国的传统⽂化就是这样的酱缸⽂化。

柏杨的这⼀结论虽然有所偏激,但从某些⽅⾯来讲也是不⽆道理的。

⼀、⽬前制约传统⽂化发展的最⼤障碍⾸先是所谓的圈⼦⽂化。

⽂学或是⽂艺都是有⼀个固若⾦汤的圈⼦,不管那项⽂艺圈⼦外的作品总也不被圈⼦⾥的⼈所认可,拒⼈千⾥也就罢了,圈⼦⾥的⼈总想⽅设法把圈⼦外的⽂化扼杀掉,怕是圈⼦外的东西⼀旦壮⼤了就是⼀种威胁。

即便是有⼈费了九⽜之⼒挤进圈⼦,也很快与圈⼦⾥的⼈融为⼀体⽽被同化,与圈⼦⾥的⼈守着死死守那⽚阵地。

⽬前的⼀些协会之类的组织把持着传统⽂化的⾛向,容不下外界不同的声⾳,更不会与更多的⼈去交流分享,更不⽤说取得彼此间思想的⼤同了,这种圈⼦⽂化的狭隘性,⼤概是柏杨先⽣所说的酱缸⽂化的缩影了。

⼆、传统⽂化的功利性表现凸出。

在当前⽂化圈,只要是评的东西,总是不那么公平,⼤多数⼈是没有发⾔权的,评委⼤多是来⾃某个圈⼦的⼈,评上奖的⼈也⾃然是某个圈⼦内的⼈。

评的艺术是深不可测的,每次评奖总会种种丑闻伴随,再看中奖的⼈也⼤多⾝份⾮同平常的,拿⽂学最⾼奖茅盾⽂学奖来说⼤都某某协会的主席或是副主席,似乎只有⾝份显赫的⼈才有资格评上奖,要知道,很多好的作品都是作者尚未有什么名⽓时创作出来的,这些佳作⼤多是作者名声⼤起后,才被⼈知晓的,才被评上某某奖的。

评奖的功利性也是柏杨先⽣酱缸⽂化⼀个重要元素吧。

三、传统⽂化正渐渐地吹捧中消亡。

拿⽂学来说吧,圈⼦⾥的⼈总是乐此不彼地搞些这样或那样的研讨会,研讨会当然是⼀边倒的赞誉声,作者常会在吹捧中洋洋⾃得,忘乎所以。

其实,当前的⽂化最需要的是批评,最不缺少的是吹捧,然⽽有些所谓圈⼦⾥的⼈总要通过研讨来提⾼作品与作者的⾝价,劳民伤财地搞⼀些闹剧般的研讨会。

为何中国文化是一座‘酱缸’(一).

为何中国文化是一座‘酱缸’(一).

为何中国文化是一座‘酱缸’(一)中国文化是一座“酱缸”,为什么?回味柏杨先生把中国文化比作一座“酱缸”的比喻,我觉得柏杨先生真是个天才,他比喻得真是太绝了:太形象了、太贴切了、太逼真了。

我们知道,比喻都是比较片面的,所以任何比喻,一般都只能有辅助的旁白的价值,然而惟独这个比喻,却全面得令人惊讶,简直说的就是中国文化本身,而决不仅仅只是一个比喻。

“酱缸”是什么?是一种不成形、乱成形、说无形、又有形;黏呼呼、黑呼呼、乱呼呼、臭呼呼;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你在我中、我在你中;大家搅和、随遇而安、杂乱混沌、毫无头绪;相互拉着、攀着、挤着、压着、推着、耸着、晃着、荡着;前不得、后不得、左不得、右不得、上不得、下不得、跳不得、沉不得、进不得、退不得;……的东西。

但不管“酱”如何,“缸”是什么,就将永远是什么,“缸”是决不会变的。

难道上面所述,就是“中国文化”么?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我来试着说道说道。

根据上面的表达,我抓住如下的几点,着重进行一些解释,并试着说明造成这些特点的最根本的原因。

这些特点是:第一,有形无形;第二,黏黑乱臭;第三,不清不楚;第四,毫无头绪;第五,相互倾轧;第六,进退不得;第七,“酱”可以增减,可以变换,“缸”却永恒不变,万寿无疆。

下面逐条简单作出说明。

第一,有形无形。

中国文化就如同中国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中国人的文化形态,其旨不在文化形态本身,而在文化形态之外;例如“酱缸”,不是“酱”说了算,而是“缸”说了算;又例如,中国不仅有有形的石头长城、文人长城,更有无形的愚心长城,中国文化的无形,也不可能有形,正在于中国永远不变的政治体制太有形,而且如磐石一般僵硬的形,等等等等。

第二,黏黑乱臭。

中国文化如同“酱”,又黏、又黑、又乱、又臭;说它“黏”,沾亲带故,血缘的“黏”;说它“黑”,外面脸“光”,里头心“黑”;说它“乱”,红墙里头,“人伦”错乱;说它“臭”,中国文人只会“骂人”,从不讲理,口臭。

鲁迅与"酱缸文化"

鲁迅与"酱缸文化"

酱 十 改 革 国 民性 ”的 大旗 。8 年代 的柏 杨 依 旧如 此 ,他 的 《 O 丑陋 形 象 的 比喻 。柏 杨 形 成 “ 缸 ”这 个 概 念 是 在 他 “ 年 杂 夫酱缸 者,腐蚀 力 的中 国人 》成 书 出版 ,其 中对 巾 囡 【民性 痼 疾 利其 深 层传 统 文 ”的最后阶段 ,其 完整的释义是 : “ ] ; I _ 卜 文 化 背景 的深 刻 乃 至尖 锐 的批 判 , 引起 了伞 世 界人 民 ,尤其 和 凝 聚 力 的 混 沌 丰 会 也 , 也就 是 一 种 被 奴 才 政 治 、 畸 形 道
德 、个 体 人 生观 和势 利 跟 主 义 长 期 斫 丧 ,使 人 类 特 有 的 灵 性 僵 化 和 泯 灭 的 混 沌 社 会 也 。 ” 由这 个 定 义 延 伸 ,柏 杨
酱 鲁 迅和 柏 杨深 潜 于 中 国文 化 的根 部 ,都 触 摸剑 了中 旧传 认 为构 成 “ 缸 ” 的 主 要 成 分 自然 就 是 奴 才 政 治 、 畸 形 道 统 文 化 及 其 永 不 停 息 的历 史命 脉 ,他 们 敏 锐 地 发 现 了集 惰 德 、个 体 主 义 人 生 观 和 势 力主 义 。 在 他 看 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华 民族 的 文 化 是 一 “ 缸 ” ,一 个 发酸 发 臭 的 “ 缸 ” ,而 中华 民 个 酱 酱 族 的 成 员 , 大 多数 中 阉人 就 是 生 活 在 这 个 发 酸 发 臭 的 “ 酱 叫 》 中 提 到 : “ 国 大 约 太 老 了, 社会 上 事 无 大 小 ,都 恶 中
表 达 了最 严 肃 的思 想 。他 认 为 之 所 以有 “ 缸 ”, 是 因 为 酱 任 何 ・ 民族 的文 化 都 像 K江 大 河 ,但 因 为 时 间 久 了, 污 个 :

柏杨谈酱缸文化:(整理精校版)

柏杨谈酱缸文化:(整理精校版)

柏杨谈酱缸文化:素材汇编1023 2053我们在爱荷华街上走路或开车,或坐在公共汽车上,让我们觉得这里真是一个充满了善意的地方。

可是,我们走在台北的街上,感觉是在一个充满恶意的地方。

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点点摩擦就像丢一个炸弹在那儿。

撞到别人不但不帮忙把人扶出来,反而说:“他弄坏了我的车子,要赔钱。

”这么不友善,这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每个人都像刺猬一样。

虽然我曾经告诉我的朋友“酱缸文化”是什么,但是我仍然很愿意再听一次,您对“酱缸文化”的形成原因做更详细的探讨。

“酱缸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几千年来,整个中国文化沉淀了不少东西,善的、恶的都保留下来,当然,有些是应该保留的,但有些是不能保留的,我们也保留了,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有太多没有经过淘汰,有太多没扬弃掉。

这种现象可以从《资治通鉴》看出来,几千年以前政治的斗争,人性的丑陋,和现在没有什么分别。

沉淀啊沉淀,久而久之就发臭、腐烂,像泥沼一样,发出一股沼气,把善的也通通腐蚀了,一块鲜肉掉到这个酱缸里,不久就变成一个臭蛆了。

当然有好的东西,但是好的非常少,所以才形成今天这种很严重的局面。

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有这么深远的文化,却又面对这样严重的文化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到泰国去开牧场,有一次他坐计程车跟司机聊天,计程车司机说了一句话:“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就好!”让他非常感动,他们都非常和善,很乐天知足,泰国人对我的朋友也都非常友善。

我们不能够想象,一个马来西亚人,一个泰国人,在我们的乡下开牧场,我们的邻居会这样待他?就我看到的,我们对外地来的人或多或少都不能说不欺生,即使不欺生也会因不了解对方,所以显得生疏,甚至不太愿意搭理,怕惹事上身。

可是我们对长辈、朋友都不错啊,遇到年节,生日总是少不了祝福、送礼或问候,这难道不是我们人情味的表现?中国人对自己的国人不善,对外国人倒很亲切。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在自己的小圈圈里面,对人善的不得了,照顾得不得了,我们的人情味就只在这里,超乎这圈圈,谁也不理谁,中国的人情味只发生在自己的圈圈,也就是所谓的友情、亲情。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

对中国人爱妥协这一文化刻板印象

对中国人爱妥协这一文化刻板印象

对中国人爱妥协这一文化刻板印象建议看台湾著名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其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冷漠”“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以及中国人与酱缸的比喻,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我觉得姜文的《鬼子来了》就体现出不少,埋鬼子那段:嘴上都挺硬的,一个比一个能说,到紧要关头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缩的快,感觉中国人没担当,没责任感,没魄力。

请大师砍头那段:国人愿吹能忽悠,忽悠完了什么事都没有,让你觉得还是那么回事,另外一批人还愿意上当。

中国人喜欢数落自己的劣根性,却从来不思改变。

中国人也喜欢吹嘘自己的伟大,却不知道自己伟大在何处。

有一个现象:外国人:中国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中国人: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外国人:那给我说说你们中国的历史.于是,中国人开始讲古装电视剧。

麻木、围观、冷漠、缺乏想象力、缺少维权意识中国很少很少见有企业或个人支持探索性的研究,比如:我相信这都是社会制度问题,有什么社会制度就会有什么人,改良根本社会制度,中国人3,5代以后即焕然一新,台湾正在这条路上“枪打出头鸟”,出头你就死....“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不是好人....中国最传统的美德:孝道.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服从上级,即使他们是错误的,是邪恶的。

头顶三尺之上的“忍”字,大家都不记得本义是什么了,反正就听人说凡事都要忍。

大部分中国人对待革命的态度,就如同两个正在谈恋爱的人一样,他们都希望对方先付出感情,这样自己才不会受伤.一方面是希望别人负责播种,自己负责收获,因为占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是谁都不愿意承担风险.所以为了保险,谁也不愿意做出头鸟.但大部分的时候,大部分的人还是会满腹劳骚,发泄一下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而权力,就像是一块博弈,你往前进一点,就会后退,你一直后退,他就步步紧逼.这就像有人在胡同里遇到了流氓,你因害怕流氓,而有些惊慌失措,而流氓则看到了机会.他开始他骂你,这时你不敢吱声;接下来他就开始试探性的打你一嘴巴,你还是不敢反抗.接下来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他开始脱你的衣服,搜你身上的钱财.直到这里,你还在往好的方面想,破财消灾就好.但流氓从来不会因为你善良和妥协而放过你,他们只会得寸进尺.接下来他开始要你每个月都交保护费,否则他威胁会伤害你的家人.最后威迫你加入流氓团伙,直到把你也变成了流氓团伙中的一份子.有人说,大部分的中国人目光是比较短浅的,他们只会看到眼前利益.当身边的朋友或同事的利益受到侵犯时,自己站在旁边看热闹,而轮到你自己受侵害时,以前的这些同事或朋友又成了另一个旁观者.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现实,那就是被害者永远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他们永远是一个人在战斗.为什么当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你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因为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受侵害而反抗,对别人被不公正的对待选择了沉默.这种冷漠,让每个人的呼声都很渺小,为别人抗争是出于公心,这是大德,为自己的私利反抗,这是小我.中国人不懂得争取自己的权力,也没有冒险精神如果从流氓与你相遇的那一刻开始,你就目光坚毅,充满自信.当他敢骂你打你的时候,你就开始捍卫自己的权利,当你做出了很强烈的反应,他们就知道打你,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当他们知道你的底线,就绝不会敢把你关起来.而大部分的人,会选择一直往后退,直到背后是悬涯,直到自己无路可走.中国人很少会冒这个险。

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摘要:《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先生的代表作,是他对华人世界最具警醒作用的作品。

本文将介绍《丑陋的中国人》的一些基本的信息,以及柏杨在书中的主要的观点,一些对柏杨以及《丑陋的中国人》的批评的观点和我个人对《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现实意义等的一些想法。

《丑陋的中国人》,作者中国台湾作家柏杨。

柏杨在1984年9月24日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

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1986年于中国大陆曾有中文版;但在1987年后,该书被中国大陆全面被禁,至2004年始得再批准印行。

柏杨先生的这部作品,以“匕首一样”的杂文笔法,单刀直入地刺入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中,文笔犀利,没有遮拦,不加任何修饰,像一张亮光光的镜子,将中国人的种种劣行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柏杨先生在书中沉痛地说“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

因此,作品以“恨铁不成钢”的严厉态度,强烈批判了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喜欢讲大话,喜欢讲空话,喜欢讲谎话,更喜欢讲毒话”、“心口不一”等劣根性表现。

同时,柏杨先生在书中指出中国人丑陋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

柏杨先生在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污染国人精神的“酱缸”,他在书中说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这样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现在这样的一个现象,使我们中国人具备了很多种可怕的特征”。

该书影响很大,一版再版,还有日文、德文、英文等译本行世,但其观点颇具争议:既有如潮好评,也有论者认为存在偏见和倾向性,有不顾基本史实的低级错误,甚至认为作者才是真正“丑陋”中国人。

中国人满世界撒钱,为什么还被别人骂“丑陋”?

中国人满世界撒钱,为什么还被别人骂“丑陋”?

中国人满世界撒钱,为什么还被别人骂“丑陋”?今天读了两则关于中国人“丑陋”的报道,一则是大量中国人涌进泰国,被指在清迈大学随处大小便。

另外一则是南京明孝陵600多年历史的石象遭破坏,象鼻上被刻名涂鸦。

2016年是《丑陋的中国人》出版31周年。

当年柏杨先生说,国人的丑陋之处在于脏、乱、吵、窝里斗、不认错、自我膨胀、有鞭子是顺民,没鞭子是暴民,今天在许多中国人身上依然如故。

有人听不下去,认为这太负面,太带刺耳。

批评让人不痛快,但却是必须的。

对个人和群体,负面的批评都有其不可代替的价值。

易中天批评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人情观念”“家本位”“公私不分又内外有别”“窝里斗与墙外香”。

他深挖细说丑陋,与柏杨怒斥“酱缸文化”,称中国人是“酱缸蛆”,负面程度不相上下。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这符合人的自然心理倾向。

易中天也好,柏杨也罢,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占了一个便宜,就是一般人对负面的话题更感兴趣,因为连丑陋的人也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丑陋。

对批评意见而言,人的负面心理倾向并不一定是坏事,甚至可以成为好事。

例如,公众对政治人物或公共人物的负面印象比正面印象要强,负面印象也对公民选举有更大影响。

所以,不诚实的人即使偶尔做了诚实的事,也还是会被视为不诚实之人,不会被当成诚实的人。

因此,在民主选举的中,选民对诚实的要求非常高,这有利于警戒所有候选人。

但是,也必须看到,负面的批评毕竟是一种促进力量,只是破,而不是立。

它会有一种自激效能,那就是越说越激愤,越说越尖酸刻薄,结果可能反而造成一些人的反感,让他们索性破罐破摔、我行我素。

正面建树需要更多的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

因为,一边骂着别人丑陋,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又做着丑事的人,有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

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

绍兴人家“三口缸”

绍兴人家“三口缸”

龙源期刊网 绍兴人家“三口缸”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32期来到绍兴,发现这里很多人家的院子里都摆放着3口缸。

绍兴朋友说,“绍兴人家的3口缸指的是臭缸、酱缸和醉缸。

臭缸闻着臭,可里面的东西吃起来却香得很!臭缸里的黑水其实是卤水,是用苋菜做成的卤汁,绍兴人爱吃臭的东西,比如臭豆腐。

将豆腐放在这卤水中浸泡30分钟做成臭豆腐,味道一绝。

另外,将冬瓜、南瓜、西瓜皮放入这卤水中泡上一段时间,可制成下饭的小菜”。

由于绍兴气候潮湿,以前人们生活艰苦,人们把臭的东西当作一种可以长期保存的食物来吃,渐渐地就形成一种独特的口味。

另外,这臭卤比较卫生,还有杀菌作用,泡上一年也不会坏。

在绍兴有句谚语——“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

这里道出了醉缸与酱缸。

绍兴人爱吃酱制品。

比如,酱鸭、酱鹅、酱爪、酱萝卜。

可以说,只要是能酱的东西都要酱一酱再吃,这已经成为绍兴人流传千年的美食味道。

据说,紹兴酱缸文化起源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以前。

过完夏天后,绍兴人就开始用酱缸酱制酱货,泡好后的酱货拿出来晾干。

家家户户院子里的酱缸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绍兴出好酒,尤其是黄酒。

很多人家都会自己酿酒。

绍兴有个古老的传统,凡是生女儿的人家,在女儿出生日,父亲便把一坛新酿的黄酒埋藏在家里的院子里,直到女孩子长大出嫁的那天,才把这坛酒拿出来,这酒便是“女儿红”。

随着时代变迁,这种传统习俗也有了些变化,没那么讲究了,更多的人用醉缸来藏酒。

黄酒暖胃、养生,是健康饮品,因此,绍兴人特别爱喝。

(摘自《饮食与健康》张邦均/文)。

中国人与酱缸

中国人与酱缸
中国人与酱缸柏杨柏杨基督徒原名郭定生后来改名为郭立邦最后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曾用笔名邓克保一生念过很多个学校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代表作品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玉雕集倚梦闲话1920出生于河南省通许县
《中国人与酱缸》柏杨 Nhomakorabea杨基督徒,原名郭定生,后来改名为郭立邦, 1920——出生于河南省通许县。 最后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曾用笔名邓克保 1931——十二岁,「九一八事变」。 1937——十八岁,「七七事变」 一生念过很多个学校,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 1967——负责为《中华日报》连载的美国漫画 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 《大力水手》翻译。 开除学籍” 1968——因“大力水手翻译案”入狱。 1969——倪明华提出离婚要求,柏杨在狱中绝 代表作品 食二十一天。 《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1972 - 1976——囚禁于绿岛感训监狱。狱期长达 《玉雕集》《倚梦闲话》 9 年又26天 2008—— 4月29日凌晨1时12分,病逝台湾新店耕 莘医院,享寿89岁。
5
柏杨对于中华文化的观点
中国人因为长期生活在酱缸之中,日子久了,自然产生一种苟且心理,一面是 自大炫耀,另一面又是自卑自私。 我们应该学会反省,中国人往往不习惯於理智反省,而习惯於情绪的反省。 中国人非常情绪化。主观理念很强,对事情的认识总是以我们所看见的表象做 为判断标准。 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中国人包容的胸襟不够,心眼很小。 我认为崇洋有什麽不可以?人家的礼义确实好过我们的粗野,人家的枪炮确实 好过我们的弓箭。如果朋友之中,学问道德种种比自己好,为什麽不可以崇拜 他?中国人没有赞美别人的勇气,却有打击别人的勇气。
酱缸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象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 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象死鱼、 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 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 臭。

六年级作文:站在酱缸文化的门口_1000字

六年级作文:站在酱缸文化的门口_1000字

站在酱缸文化的门口_1000字提起“酱缸文化”兴许大家有点陌生。

“酱缸文化”是柏杨老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他指出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死不认错、喜欢装腔作势、记仇、自傲、自卑、没有自尊……而这也恰是中国的“酱缸文化”,正是国人的丑陋之处。

中国的酱缸文化是源远流长、可追溯上千年,至今风韵犹存,而且是“野火烧不尽”、呈愈演愈烈之势。

若谈到慈禧太后肯定是国人愤怒,就是她把咱中国的老脸丢尽。

慈禧之所以在中国混得相当有名气,靠的就是她的窝里斗,以及可以把自尊完全放弃。

她窝里斗谁呢?斗义和团,斗维新派,斗光绪帝。

为何说她放弃自尊呢?因为她可以放弃国土,放弃主权,选择苟活,选择放弃自己的尊严。

义和团以“扶清灭洋”的口号来抵抗外敌侵略,然而慈禧却为了自身利益帮助侵略者灭了义和团,最终还被迫签了《辛丑条约》。

而维新变法也是如此,老佛爷收了光绪帝的权力,以顽固派的身份来斗维新派,导致维新变法的失败。

慈禧的清王朝战败后毫无反抗地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把国土割给洋人,把银子整车整船载给侵略者,她为了什么?为了能保住那奄奄一息的老命,她放弃了最后的自尊,选择了苟活。

我想,谈到窝里斗和没有自尊,中国历史上除了那些抗日战争中的国产汉奸外,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慈禧了。

如今的社会也常见窝里斗,如官场上的窝里斗。

与古代相比,当今的“酱缸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农村妇女的记仇,如好面子的人装腔作势,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国人,如死不认罪的阿扁。

有看新闻的人都知道,陈水扁上段时间被判了无期徒刑,然而他却提起了上诉,不仅是这次,每次的判罚他都上诉,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他死活不认自己的罪。

很搞不懂陈水扁为何要把“死不认错”解释得这么详细。

兴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我观点
7
柏老去世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不会忘记 对柏老的承诺。 ——马英九
8
我们丑陋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丑陋
——柏杨
9
5
柏杨对于中华文化的观点
中国人因为长期生活在酱缸之中,日子久了,自然产生一种苟且心理,一面是 自大炫耀,另一面又是自卑自私。 我们应该学会反省,中国人往往不习惯於理智反省,而习惯於情绪的反省。 中国人非常情绪化。主观理念很强,对事情的认识总是以我们所看见的表象做 为判断标准。 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中国人包容的胸襟不够,心眼很小。 我认为崇洋有什麽不可以?人家的礼义确实好过我们的粗野,人家的枪炮确实 好过我们的弓箭。如果朋友之中,学问道德种种比自己好,为什麽不可以崇拜 他?中国人没有赞美别人的勇气,却有打击别人的勇气。
《中国人与酱缸》
柏杨
柏杨
基督徒,原名郭定生,后来改名为郭立邦, 1920——出生于河南省通许县。 最后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曾用笔名邓克保 1931——十二岁,「九一八事变」。 1937——十八岁,「七七事变」 一生念过很多个学校,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 1967——负责为《中华日报》连载的美国漫画 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 《大力水手》翻译。 开除学籍” 1968——因“大力水手翻译案”入狱。 1969——倪明华提出离婚要求,柏杨在狱中绝 代表作品 食二十一天。 《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1972 - 1976——囚禁于绿岛感训监狱。狱期长达 《玉雕集》《倚梦闲话》 9 年又26天 2008—— 4月29日凌晨1时12分,病逝台湾新店耕 莘医院,享寿89岁。
酱缸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象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 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象死鱼、 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 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 臭。
3
我们文化里有许多不合理性的成份。而在整 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合理性的 成份,已到了不能控制的程度。
宦官 裹足 官场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封建王朝
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
我认为这个「国耻纪念」,实 际上是对我们酱缸文化的强大 冲击,没有这一次冲击,中国 人还一直深深地酱在酱缸底层。 最後可能将窒息而死。
自从西方文化切入以後,中国 在政治思想上固然起了变化。 在道德观念上也起了变化。在 所有文化领域中。如艺术、诗 歌,文学、戏剧、舞蹈,都起 了变化和受到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