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13 短文两篇导学案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难点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重点)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谈读书一、文本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答谢中书书》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 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 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3.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
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
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17.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
(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_让__读__者__有__阅__读__收__获___。
(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 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错别字 酬
彩
炼
惯
改正 筹
采
练
贯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读书不能只寻• 章• 摘• 句• ,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 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 毛• 求• 疵• ,因而产品销 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 有• 益• 。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
谢谢观赏!
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1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狡黠.()诘.难()咬文嚼.字()滞.碍()阐.证()统chóu()làn()加吹毛求cī()huò()然贯通2.下面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傅采纶理欣然忘食咬文嚼字B.滞碍怡情狂妄自大因小失大C.死抠澡饰寻章摘句孜孜不倦D.统畴文彩娇揉造作高谈阔论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首先就要选择读好的书。
B.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C.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表现出对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是否具有节俭创新意识,是民族兴旺的决定性因素。
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5.下面一段话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6.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
(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____________________: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部编九下语文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狡黠.(xiá)诘.难(jiè)傅.彩(fù)阐.证(chǎn)B.要诀.(jué)怡.情(yí)藻.饰(zǎo)咀嚼.(jiáo)C.滞.碍(zhì)矫.饰(jiáo)羡.慕(xiàn)涉.猎(shè)D.伦.理(lún)蒸馏.(liú)疵.品(cī)聪颖.(yǐ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文彩藻饰纵观统筹读书废时B.天资聪颖滥加粗暴孜孜不倦C.独到见解咬文爵字豁然贯通D.仔细揣磨明辨是非高谈阔论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马路中间的那棵大树被砍掉了,马路顿时豁然贯通....,像拓宽了几尺。
B.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
我认为开卷是有益的。
C.他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幽默风趣,时而词锋犀利,时而温和婉转,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追捧。
D.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我们要以“吹毛求疵....”的眼光查找各类事故隐患,确保万无--失。
4.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是()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D.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5.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也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3 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及参考答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 yí陶冶性情。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阐证:阐述论证。
辨异:分别,区别。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ji..ǎ.o.矫揉造作....。
以经验范之不用经验去检验它。
狡黠.者鄙读书( xiá)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欺世有术:有能欺骗世人的方法。
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蒸馏:(注音) liú。
味同嚼蜡: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
多指说话或滞碍..:zhìà逻辑修辞学:指导人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学科经院哲学:欧洲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基督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也叫烦琐哲学。
吹毛求疵.:cī三、思考问题用原文回答:1、⑴文中谈到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正确的目的是: 长才。
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偏向?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过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⑵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 (含答案)

最美的姿态(张鸣)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叶母亲》和《散步》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荷叶母亲》是一篇描写荷叶护佑小鱼的短文,通过荷叶母亲保护小鱼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能够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
《散步》是一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短文,通过一家人的散步经历,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亲情和友善。
文章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和领会能力也相对较强。
但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悟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和谐,培养亲情意识,关注家庭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感悟母爱和家庭的和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叶和散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并掌握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和解答。
25《短文两篇》导学案附答案

25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彩开篇词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片,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夸父逐日》。
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
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渭.(wèi)水2.请你解释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的意思。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3.作品链接《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
《山海经》共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文体链接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1.字音(1)单音字怡情(yí) 傅彩(fù) 滞碍(zhì) 狡黠(xiá) 睾肾(ɡāo)诘难(jié) 阐证(chàn) )豁然贯通(huò) 狂妄自大(wàng)藻饰(zǎo shì)劫难(jié nàn)要诀(jué)劝诫(jiè)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开卷有益(juàn)(2)多音字好(hào)爱好难(nàn)诘难矫(jiáo)矫情(hǎo)好事(nán)难关(jiǎo)矫正(jiáo)味同嚼蜡(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解(jiè)解送(jiào)倒嚼(xiè)解数2.字形辩辩论诀要诀馏蒸馏诘诘难辨分辨决决心溜滑溜拮拮据活动二:字词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短文两篇》后附答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拓展延伸】①读史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②凡有报学,皆成性格°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④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⑤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⑥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⑦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⑧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6.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7.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论据:9.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论点:论据:10.做一下自我分析,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读书名言警句积累:1. .腹有诗书气自华°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4.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第二课时《不求甚解》【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2.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整体感知】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课后巩固】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拓展延伸】善读可医愚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③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8.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10.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11.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1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我说:“”第一课时《谈读书》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yíchóu zǎo xiájiéjuéliújièzhì cījuéhào jiáo2.解释下列的词语°⑴狡黠:狡诈°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⑶诘难:诘问,为难°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⑸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⑹矫:做作,不真实°⑺学究:迂腐的读书人°⑻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⑼滞碍:不通畅°⑽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⑾要诀:重要的诀窍°⑿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⑴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⑵对比论证:正反说理,全面有力°⑶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⑷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4.文本探究: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5.语言品析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第二课时《不求甚解》1.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3.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6.⑴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⑵“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⑶书要反复读°7.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8.“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网上的很多东西比较浮躁,错误很多,会给人们带来误解°因此,还要以书本为主,网络为辅°9.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10. “医愚”与“善读”,作者主要论述“善读”°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名言,结合事实,恰当的比喻等等°11.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一是,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二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有的图书有益,而有的图书则会给人以坏的影响°还指出第一: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第二: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12.书是解药——我说:“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