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之倒暖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一
6.东北地区倒暖锋天气出现频次最高 的月份是( )
A.7月份
B.10月份
C.12月份
D.5月份
7.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容易产生降 水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精讲精析
锋面系统与天气
锋面系统与天气
答案与解析 【答案】6.C
7.C
6.根据材料,倒暖锋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逆行的暖锋,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 东北地区冬季寒潮多发,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3)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倒暖锋的水汽),由东北向西南输送与冷空气相遇产生自北向南的降水。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倒暖锋箭头指向前进方向,所以倒暖锋移动的方向为自北向南,与我国一般暖峰移动方向(自南 向北)相反;再结合图中的雨区判断,倒暖锋降水区集中在锋面附近,且锋后的降水大于锋前,而我国一般暖锋的降水多形成于锋前。
高考总复习专题之 倒暖锋
背景知识
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 常见的暖锋又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倒暖锋具备一般暖锋的基本特征,但相比之下它有以下明显特点:移动方向反 常,自北向南移动;降水区域反常,降水区域集中在锋面附近,但是锋后降水范围大于锋前;水汽来源反常,暖 湿气流不是来源于我国东部及南部海洋,而是来源于我国东北方的鄂霍茨克海。
答案与解析
【答案】(1)第一阶段:初始的锋面波动形成,冷锋、暖锋相连接;第二阶段:冷锋向高纬度发展的一侧减 弱,冷锋、暖锋断开,两者呈现近似垂直的结构;第三阶段:暖锋区向气旋中心后部弯曲明显,近似垂直的结构加 强;第四阶段:冷锋、暖锋距离渐远,锋面气旋逐渐解体。
(2)强弱:冷锋较弱,嗳锋较强。原因:锋面气旋在暖流海域上方形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冷空气从 陆地进入海洋,冷锋减弱;锋面气旋向高纬度方向移动,暖流上方的暖气团范围将扩大,暖锋势力增强。
7.根据图中信息,乙、丙位于低压槽附近,乙、丙之间为逆行的暖锋,丙位于冷 气团一侧,属于雨区,乙处于暧气团一侧,不易产生降水,C正确,B错误,甲位于高 压中心附近,不易产生降水,A错误,丁位于高压脊附近,不易产生降水,D错误,故 答案为:C。
典型例题二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倒暖锋是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明显不同的特 点。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来自东北方鄂霍茨 克海的极大影响。右图为东北地区某次倒暖锋过境时近地面气压形势图。
答案与解析 【答案】(1)如图所示:
(2)东南沿海地区临近海洋,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海洋蒸发的丰富水汽 通过风输送到沿海地区形成降水;雷暴产生时伴随强对流天气,富含水汽的气流强烈 抬升易形成强降水;东南沿海地区多锋面雷暴,常伴随锋面降水。
典型例题一
倒暖锋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逆行的暖 锋,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我国多 出现在东北地区,下图为某次倒暖锋发 生时东北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形势图,图 中H表示高压中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例题五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2018年1月3日~4日北大西洋某锋面气旋的演化过程。气象学家将此次演 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图中Ⅰ、Ⅱ、Ⅲ、Ⅳ为其形成顺序。与一般的锋面气旋演化不 同,此次演化并未出现冷锋追上暖锋的现象,而是暖锋后方形成了温暖湿润、气流上 升的暖核。
典型例题五
(1)依据冷锋、暖锋的位置关系,描述此次锋面气旋的演变过程。 (2)比较图中冷锋、暖锋势力的强弱,并分析原因。 (3)试对暖核的形成与维持做出合理的解释。
(2)图示海域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暧锋移动速度更快;冷锋从陆地入海后被海水加热,都能表明暖锋势 力更强。
(3)暖核的形成主要受暖锋弯曲,暖空气卷入的影响。暖核形成之后,气流上升,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加剧
(2)倒暖锋具备暖锋特征,应是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而其移动的方向是自北向南,因此北部增温幅度大、气温高于南部。结合“每次过程 的前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东北地区"分析,受寒潮影响,东北地区自北向南普遍降温;再结合示意图中的低压中心判断,外围形成的东北风会将鄂 霍次克海的暖湿气流吹向陆地,使北部增温明显,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的现象。
(3)据材料“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倒暖锋自北向南移动,使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与前两 天寒潮带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带来自北向南的降水。
典型例题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05年1月25日,一股寒潮影响东北地区。27-28日,东北地区自北向南产 生降雪,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的反常现象。 材料二: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冬季,东北地区几乎每年都会 受到1-2次倒暖锋影响。下图为东北地区27-28日倒暖锋地面天气形势。
典型例题四
(1)在图中标注出冷暖气团及雷 暴运动方向。
(2)分析我国沿海地区雷暴发生 时常伴有强降水天气的原因。
精讲精析
冷暖气团和雷暴运
(1)冷暖气团和雷暴运动方向的标注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下图为冷锋锋面,冷气团在锋 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由材料可知,雷暴常沿不断推进的 锋面移动,因此冷锋锋面雷暴的运动方向与冷锋移动方向相同。综上,标注如图所示。
(2)来自海洋的东北风将暖湿空气带入东北地区,使北部迅速增温,而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出现 了北部气温比南部气温高的反常现象。
【解析】【分析】(1)如图可知,鄂霍次克海地区气压较低,说明气温较高,气候温暖,所以暖气团源 地为鄂霍次克海。倒暖锋的形成过程是鄂霍次克海地区的暖性低压强烈发展,在低压北部的东北风将鄂霍茨 克海的暖湿气流带到东北地区,由于回流的强暖平流移向东北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来自极地的大陆冷气团相 遇,冷暖气团相遇,北来的暖气团爬升到当地冷气团之上,形成倒暖锋。
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来自东北方鄂霍茨克海的极大影响。
典型例题四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随着强对流天气出现的一 种中尺度天气系统。在冷、暖气团交汇 界面(锋面)上发展起来的雷暴称为锋 面雷暴。锋面雷暴分为暖锋雷暴和冷锋 雷暴,其中以冷锋雷暴出现最多,且雷 暴常沿不断推进的锋面移动。我国是雷 暴多发国家,东南沿海地区锋面雷暴发 生频率高,常伴有强降水天气。下图示 意冷锋锋面雷暴形成过程。
(3)形成:在锋面气旋系统整体东移的同时,暖锋相对向西,向南发展,暖空气流入,形成暖核。
维持:海洋水汽抬升,凝结释放热量,同时暖锋阻隔了冷空气的流入。
【解析】【分析】(1)第一阶段,冷锋和暖锋从气旋中心向不同方向延伸,两者相连;第二阶段,两者断开, 形成“T”形结构;第三阶段,嗳锋向气旋中心后部弯曲明显;第四阶段,两者远离,且向气旋中心后部弯曲更明 显,出现了暖核。
典型例题三
(1)据材料二,指出暖气团源地,简述倒暖锋的形成过程。 (2)分析降雪后东北地区北部气温高于南部的原因。
答案与解析
【答案】(1)鄂霍茨克海。寒潮使东北地区降温,受地面低压影响,低压北部的东北风将鄂霍茨克海的 暖湿气流带到东北地区,冷暖气团相遇,北来的暖气团爬升到当地冷气团之上,形成倒暖锋。
(2)解释沿海地区雷暴发生时常伴有强降水天气的原因可从水汽和气流上升两个方向分 析。结合文字材料及东南沿海的位置特征可知:东南沿海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水汽充足,降水量大;由题可知,雷暴为强对流天气,剧烈空气运动导致水汽易凝结形成降 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沿海地区多锋面雷暴,冷锋出现时常在锋后形成降水。
(2)降雪的原因是由于来自东北鄂霍次克海的暖湿气流自北向南移动,与冷气团相遇后形成降雪,由于 是自北向南移动的暖锋,在暖锋过境后,北部地区受暖气团控制,所以气温要较南部高。
【点评】倒暖锋是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之一。从气象地面形势图上看,它类似冷锋;从气象高空形 势图上看,又具备暖锋结构的特点。它的实质是在鄂霍次克海地区的暖性低压强烈发展,在低压后部由于回 流的强暖平流移向东北地区取代在东北地区的极地大陆冷气团而形成
典型例题二
(1)简述倒暖锋与我国一般暖锋明显不同的特点。 (2)概括受倒暖锋影响期间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说明倒暖锋对东北地区降水形成过程的影响。
答案与解析
【答案】(1)移动方向为自北向南;降水区集中在锋面附近,锋后范围大于锋前。
(2)特点:北部气温高于南部。原因:在倒暖锋形成之前,东北地区经历寒潮过境,陆地气温迅速降低;鄂霍次克海气温高,形成强暖中心, 暖湿空气随着东北方向气流进入东北地区,造成东北地区北部迅速增温;由于东北地区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出现了北部气温比南部高的反 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