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七述其五盐积民富第七段赏析【北宋】晁补之七体赋骈体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据《宋书》记载,晁补之“从父官杭州,倅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 谒州通判苏轼”。 眉山先生即苏轼,颖川孺子即作者本人晁补之。文中,作 者虚构眉山先生和颖川孺子两个人物展开对话,从山川形胜、雄观殊乐、妙工 绝巧、美食、盐利、钱塘潮等六个方面对杭州的风物作了铺叙。描写了杭州的 风土人情,第七事归结为:“盖闻达人不忘身而先利,志士不贪时而后义。隐 之所尚,得全于天也。孺子不敏,乃今得闻出、处之际”,点明了作者创作 《七述》的主旨:述怀明志,表明了苏轼当时的思想情感及政治处境,体现了 苏轼自劝、劝人的精神境界。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 (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 (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 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 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 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 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钱塘七述》由颖川孺子慕名求访,欲以眉山先生之乐为乐开篇, 引出杭之山川人物的对话主题,进而借先生之口,分陈山川形胜、 雄观殊乐、妙工绝巧、食饮之珍、盐积民富、钱江之潮诸事,对杭 州风土风物作了铺叙。至于评判标准,在于君子修身处事的原则。
• 《钱塘七述》序云:“予尝获侍于苏公,苏公为予道杭之山川人物 雄秀奇丽,夸靡饶阜,名不能殚者。且称枚乘、曹植《七发》、 《七启》之文,以谓‘引物连类,能究情状’。退而深思,仿其事 为《七述》,意者述公之言,而非作也。”。序言中,表明了晁补 之创作《七述》的动机和原由,即述写苏轼眼中的“杭之山川人物 雄秀奇丽,夸靡饶阜,名不能殚者”,晁补之则是“仿其事为《七 述》,意者述公之言,而非作也”,由此,《七述》中的“述”是 苏轼的所讲所述,彰显得也是苏轼的个人思想和情志。
塗闗塞牖,鼎釜雷吼,皓然纷葩,丰不盈斗,姑以渍螺蛤而适 口,曽不比夫县官,冶铁如山,析竹为盘,炽火以燔,渊壑为 乾。
………………………………………………………
………………………………………………………
熙宁四年(1071年),晁补之从父官杭州,稡钱塘(秦一统全国后便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 属会稽郡。至隋王朝建立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才有了第一次的出现) 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 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是年七月,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 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 写 下《湖州谢上表》。又被御史台的官员们弹劾,说苏东坡的《湖州谢上表》大放厥词,愚弄朝延, 讽刺朝政。苏东坡被关押进御史台。史称“乌台诗案”。
七体赋 骈体文 钱塘七述其五盐积民富 第七段
北宋 晁补之
作品赏析
• 《宋史.食货志》、《宋会要.食货》、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北宋初 淮盐区,主要是“通、泰、楚、海州、涟水军。”通、楚2州各有7场,泰州8 场,涟水军1场,共26场(亦说通泰各8场,楚州9场,不含海州和涟水军场共 25场)。仁宗天圣元年(1023)后,海州新建投产了板浦场和洛要场,加上 北宋初即有的惠泽场,共有3个盐场,到神宗熙宁(1068)后,涟水军或隶于 楚州或隶于海州,几有变属。综合《宋史》等诸多史料知,太宗时(978—— 997)淮盐年产量37795250斤(不含海州、涟水军产量);真宗时(998—— 1022)年产量不断提高,二十几年中,最高产量达到过1.077亿斤;随着海州 板浦、洛要等两淮盐产区新场的建成和投产,淮盐产量上升势头不减,神宗熙 宁六年至哲宗元佑元年(1073——1086)又创年产量新高,达1.6亿斤。据 《中国盐业史》统计,北宋盐年产量最高的是在神宗时期(1068——1085), 为3.65亿斤,而此时淮盐恰近达全国盐产量之半;这种产量增势一直保持到北 宋末(1113——1127),两淮此时最高年产量曾达1.84亿斤。不须再对北宋全 国各盐区年产量进行细化分析,还可再从史料载言即可推知淮盐产量之高,居 于冠首是无疑的。《宋史.食货志》:“国家煮盐之利以三分为率,淮东(两 淮)居其二。”“以蜀、广、浙数路言之,皆不及淮盐额之半。”
作品赏析
• 《七述》一文又名《钱塘七述》,作于公元1071年,晁补之时年17岁。《七 述》创作之时,苏轼当时正处于熙宁新旧党争的旋涡中,由于与王安石变法政 见不合,于公元1069年,苏轼请求外放于杭州通判一职,算是自我放逐而远离 了党争的中心地带,并将自己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以及为官应具有的Biblioteka 察力, 借颖川孺子之口明确地表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