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项测试同步训练139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2020.03
1,选择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生前酒一杯。
(2)恨不倩疏林____住斜晖。
(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了玉肌。
(4)晓来谁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干留瘦染 B.尽挂减染 C.饮留消点 D.尽挂消点
2,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玉骢(zōng)蹙(cù)眉弃掷(zhì)衰草萋(qī)迷
B.笑靥(yàn)谂(shěn)知玉醅(pēi)衰柳长堤(dī)
C.憔(qiáo )悴须臾(yú)霎(shà)时淡烟暮霭(ǎi)
D.栖(qi)迟泠泠(líng)揾(wèn)做死临侵地(dì)
4,下面的句子,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的一项是()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C、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5,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回答问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句,描写暮秋景象,为抒情女主人公崔莺莺抒发离愁别怨布置氛围。
景中含情,渗透崔莺莺的凄苦的心情,可谓水乳交融。
B.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情语不可分割,艺术效果强烈。
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句,写崔莺莺一觉醒来,早晨发现窗外的树林已经染上了红色,她因之更加痛苦,落下离别泪。
D.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描写崔莺莺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她晨起发现树叶子变红,马上联想到这是离别之人流下的带血的眼泪染成的。
6,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A.排比对偶比喻比喻 B.排比比喻对偶比喻
C.排比拟人引用拟人 D.比喻对偶引用拟人7,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
2、林壑尤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饮少辄醉()
6、名之者谁()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翻译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环滁皆山也。
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8,读下面两首元曲《惜别》,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清江引(贯云石)
惜别
其一
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
寂寞武陵源①,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其二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②。
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注释:①武陵源:指桃花源。
②真传示:真消息。
(1)比较长亭上崔张的送别和“其一”中的泣别,二者气氛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陈述,符合原曲“寂寞武陵源”意思的一项是()A.此一别当避入桃花源,从此与世隔绝,孤寂地在相思中走完余生。
B.此一别纵然是进入桃花源胜境也了无情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都已被心上人带去了。
C.此一别就是在桃花源也全无生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的春意都被心上人带走了。
D.此一别孤独的心即使逃进桃花源,也难耐风吹桃花、雨打芳草春意
逝去的触景伤情。
(3)下面各句,在表达感情深厚上与“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所用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正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C.伯劳东去燕丁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下面对两首《惜别》的说法,不符合原作的一项是()A.两首曲都是以男主人公角度写离情别恨的作品。
B.想像和夸张在两首曲中感情表达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C.“其一”中寂寞的荒郊,扰人的细雨同构成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为想像和抒情作了准备。
D.“其二”连用两个否定句为自己辩白,“修书”是想念,“才思”是思念,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在马路上商场里,我经常听到人们议论天气预报,知道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它当作一个业余爱好,作为一名天气预报员,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B. 近年来,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C.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人们已耳熟能详,其实并不是所有失败都会自然走向成功,“从失败走向失败”,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
D. 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国打击走私展览,一些犯罪分子
的走私手段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10,[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褊小蹁跹一叶扁舟翩然而至
B. 翌日肄业苦心孤诣嘉言懿行
C. 跻身给予窗明几净济济一堂
D. 迤逦旖旎颐指气使贻人口实
答案
1, B
2, B(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
这里对象误。
)
3, C(A、骢cōng B、靥yè D、地de)
4, A
5, C
6, B
7, 一解词
1、环:环绕
2、壑:山谷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辄:就
6、名:命名
7、得:领会;寓:寄托 8、意:情趣
二翻译
1、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中而寄托在酒上
2、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
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4、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
5、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6、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8, (1)《长亭送别》中崔张之间似有千言万语诉不尽,道不完,特别是莺莺用多段唱词和道白表达了对张生的爱恋、叮嘱、担忧和期盼,展示了内心的痛苦和思虑,人物心理和性格行到充分表现。
在《惜别·其一》中,分别的二人几乎无语,当泣别的抽咽也渐渐细弱后,相拥相偎
的爱人只用共同的痛苦来勾通感情,用共同的心灵抚慰对方,创造了全然不同于《长亭送别》的意境。
两个作品的不同,除了风格相异的原因外,戏曲不同于散曲,需要用人物的唱、白等语言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2) C(这首曲的后三句是想像分别后的失落感,想像很奇特,而且有明显的夸张,武陵源所以“寂寞”,是因为它不再是那个永远洋溢着春色的世外佳境,随着同爱人的分别,春意消逝了,剩下没有了生气的桃花、细雨和芳草,正像失去了魂魄的离人一样孤独凄苦。
因此C项符合文意。
)
(3)D(“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艺术上的手法是巧妙的想像和极度的夸张,作者不正面写有多深的情多厚的意,而说准备在天一样大的纸上写下来,浓情蜜意自在其中。
D项用车载不动烦恼极言愁绪重,所用方法相同。
)
(4)D(“其二”的两个否定同意思并不完全一样“修书”隐含的意思是想念,“才思”指的是写信的文才和情思,两句分别肯定了自己的感情和能力,那么为什么却没有写信呢?这就自然引出了下句“买不得天样纸”,两个否定句的作用就是为关键的末句作铺垫。
)
9, C
10, B
1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