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家庭关系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家庭关系的分析
【案例】
“我现在很焦虑,一直都感觉自己有轻度抑郁症,小时候甚至吃过老
鼠药自杀,每次想起死了算了,又怕小孩、父母伤心。
婆婆是个很强势很
能干的女人,妈妈是个老实巴交的女人,他们的观念完全不一样。
之前因
为生了两个小男孩,有5年左右的时间没有上班了,虽然没有上班但是有
帮家里做生意,我一直都不喜欢的她带孩子的方式,但是因为她的强势和
我偷懒的原因,所以大儿子大多数时间是他婆婆带的。
大儿子的性格就是
胆小,习惯也不好,现在4岁了吃饭还很困难,时不时婆婆都会喂大儿子。
小儿子就是我自己带大的,现在两岁半了,性格就比哥哥活泼些,胆子大些,脾气也有点大。
现在生意不好做,就没有做了。
妈妈就担心我一直不
上班,家庭地位会下降,所以坚持我自己找工作上班。
我刚刚上班一个多月,婆婆嫌我的工资低,工作时间长,照顾不了家,希望我辞职自己带小孩,她出去上班,妈妈就坚持我自己上班。
现在跟婆婆住一起,生活习惯
和教育观念都不同,经常发生争执,老公也不敢怎么多说,总怕惹他妈妈
不高兴了,没人带小孩。
现在大儿子的老师也经常找我谈话,说小孩上课
不专心,不认真,根本不听老师在讲什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老师问是不是我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小孩,希望我还是自己带小孩。
我现在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应该辞职吗,我不想辞职,哪怕工作
再难我也不想辞职,在家里我也很焦虑,我的焦虑会传染给小孩的。
可是
工作也是为了小孩,现在小孩正是需要我的时候,可我不想辞职,既烦躁
妈妈吵我不上班,又不想失去工作,也希望自己能有收入,我真的不知道
应该怎么办了??老公完全都是没办法的态度,我真的要疯了,怎么想都
想不通。
”
【案例核心分析】
其实在所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关系中,尤其牵涉到婚姻与婆媳
关系的冲突。
此个案在诸多方面都属于典型。
但是其关系相对复杂,梳理
起来需要一个一个人的梳理。
该案例的核心人物是妻子。
所以梳理起来,
要梳理妻子和该案例中每个人物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第一,妻子与婆婆的关系。
婆婆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明显的充满了
控制欲,对一个人行为和心理上都有控制。
所以在妻子身上,由于婆婆的
控制,妻子显得很纠结,感觉很被动,去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又貌似不得不
做的事情。
第二,妻子与其母亲的关系。
虽然当事人的母亲,是一位老实的女性,但其仍然对自己的女儿抱有期许,希望她在家庭中更好地站稳地位,更多
地夺得自主权。
于是妈妈就希望女儿独立,妈妈和婆婆对妻子的期待,正
好就矛盾了。
所以,婆婆与妈妈,就像是两股强而有力的力量,不断在当
事人生活中进行拉扯。
第三,妻子与丈夫的关系。
丈夫”的角色与作用在家庭中相当弱化。
“在此案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丈夫”的性格与其母亲有很大的相关。
由于婆婆的强势,丈夫的性格懦弱,在妻子承受婆婆的压力的时候,
并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
两位长辈关于家庭的理念,也集中于她一个人,是一个各方矛盾的聚焦点,没有丈夫的支持与理解,更像是“孤军奋战”一般。
妻子的婆婆的强势、控制欲,不仅深深影响了儿子,也直接影响了媳妇、孙子。
不难想象,有这样的权威“渗透”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是
何等的压力。
回到当事人本身,主诉中多次重复提到“焦虑”的感受,也提及有抑郁情绪、自杀行为。
也可以看出,当事人目前暂时还没有选择“去死”,最主要的牵绊是自己的两个孩子。
这些危险的指征,着实令人担心,她并不是坚强得能独立应付一切的人。
【案例相关心理学理论】
家庭教养方式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鲍姆令德(Baumrind, 1971) 曾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0年的3次研究。
鲍姆令德将研究信息进行整合后,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demandingness) 和反应性(responsiveness)。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
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父母试图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情绪、思维表达、思想、自我概念、意志等等进行控制。
这些控制往往会涉及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心理控制方面,父母的思维表达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思维表达方式,专制型父母往往会干预孩子自然养成自己的思维表达方面。
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给别人的感觉是很叛逆很有个性;有些孩子却恰恰相反,在长期的父母专治下,容易性格内向甚至懦弱,做起事情前思后想优柔寡断。
自杀倾向与自杀行为
在所有的自杀行为中,不仅需要重视的是既成自杀,还应包括自杀姿态与自杀企图。
“说想死的人是不会死的”这句话是绝对的误区。
真实的情况是:说想死的人不一定会死,但自杀死的人绝大多数都说过想死。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自杀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有自杀倾向的人,
可以是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社会背景。
也许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就有
自杀倾向。
只是他们害怕别别人的不解和评论,不敢说出来而已。
当一个人内心压力过大,尝试解决但不成功,又或是自己认为再没有
任何办法的时候。
自杀,往往是他能自然而然想到,最直接,但是最无奈的,解除痛苦的选择。
自杀,也是一个心理挣扎的马拉松。
从一个人开始有自杀倾向,到一
个人开始实施自杀,往往这个过程持续几个月,几年,几十年。
并且,有
统计数据表明,在焦虑与抑郁共生的自杀案例中,焦虑会使人自杀的可能
性上升6倍,而抑郁使人自杀的可能性上升20倍。
【核心案例建议】
1,帮助妻子首先认清楚家庭关系,以及其关系对她的影响。
2,帮助妻子理清楚,她自己最希望自己是工作,还是听婆婆的
4,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与家庭。
其实妻子是可以有自己的工作
和同时照顾孩子的,虽然这样会比较累,但是很多家长也是这样带孩子的。
所以怎么合理安排生活就很重要。
在案例中,妻子很明显的是被生活纠结
带走了太多精力,却没有去想怎么安排。
比如说,合理的安排可以这样:
送孩子去幼儿园,妻子下班接孩子回家。
也可以适当的由婆婆,或者母亲
带孩子。
比如孩子不能去幼儿园的时候,白天长辈照顾一下,晚上可以接
回家。
这样需要妻子比较独立,可以在婆婆面前敢于表达自己,和建立自
己的边界,才能做到最好。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妻子最需要提高的几个方面:认清自己,学会说不,建立边界,安排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