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性原则”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性原则”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易蔚毅
来源:《下一代》2018年第03期
摘要: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小学数学的课堂了解孩子的“内心”,打开孩子的“心结”。
激趣数学,主體课堂,常态教学。
根据素质教育三性原则(全面性、全体性、主动性)要求,以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宗旨,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构建主体精神,塑造健全人格。
关键词:课堂教学;三性原则;常态教学;学生主体
一、数学课堂的现状
(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首先,确立的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让学生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任务。
忽视学生的发展,忽视个性的差异,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其次,教师主教,学生被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单一,课堂成为讲堂。
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课堂上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占据了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练代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时髦的教学模式。
如今的数学课堂可谓是沐浴在改革春风之上。
衍生出了许多“作秀”课堂,形形色色的多媒体班班通教学工具运用课堂,使之成为了一个供学生“娱乐学习”的场所,原滋原味的教学则被完全抛弃了,高科技的手段使学生的眼界大为提高,这些“作秀”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理念,新技术的“包装”下,加上过多“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竞赛课”造就出了“一课成名”的明星式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却难以静下心来修炼“内功”,专研常态的课如何在平时中上出精彩,教学趋于浮躁。
二、解开学生的“心结”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根据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转变,这一阶段的孩子,其思维模式的转变也是有形象到抽象,同时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的思维特点。
众所周知,数学具有迁移和举一反三的逻辑推断性的,也是在这个年龄段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和学习。
运用好心理学和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对教学进行整合,把握好儿童发展中的内外动力模式,不断的刺激学生的抽象化思维和守恒思维,努力打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尤为重要。
在日常数学课堂中,要达到简约、扎实、增效的目的,“简约”可理解为教学方式去繁从简,用相对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扎实”是要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能因材施教,吃透课本和课纲,做到心中有数;“增效”是指在相同的学习韩敬重,通过教师个人的能力和学生个体的领悟,达到教学相长,把自己的兴趣有机融入充满变化的课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了解学生的“心理”,打开“心结”。
在平时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其认知水平正经历形象到抽象的变化过程。
在平时的课堂中,老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出多样的体验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大脑活跃度,有助于课堂生成和优化。
例如,教授六年级数学“鸽巢问题”时,进行小组活动,验证结论“将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
学生充分体验到活动的开放性,不同的分放方法有不一样的记录方式,将抽象的结论具体化,进行动手操作后,更加深学生对该规律的认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学习主动性。
(二)重视动手操作,讲究内心体验,优化课堂教学。
“平淡无奇”的课才是最接近真实的课,才是孩子“内心”最能接受的教学模式。
“平淡无奇”不是教学效果的索然寡味,更不是学习过程味同嚼蜡,而是在坚实基本功的前提下能把课程知识春风化雨般、随风潜入夜地输送到学生心中。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能将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融入课堂也是一大乐事,所以在课堂上掺合了一些“心”的元素,比如几何数学教学时,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实物的感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几何形体的制作和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固然能吸引眼球,但学生的感官和内心体验更加重要。
应为在多媒体普及的环境下,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DIY的课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对只是的尊重与敬畏。
苏霍姆林基曾经说过:“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
这种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领域的老师更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做到知己知彼。
同时应该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态度去进行教学,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解开学生的“心结”。
参考文献:
[1]徐春华.高中数学课堂的现状与改进方法[J].科学大众,2008,6(89).
[2]周成军.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_问题式_教学改革[J].教研与课标,2007,4(281).
[3]谢华勇.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N].绍兴文理学院报,2006,11(107~109).
*作者简介:易蔚毅,男(1987.6~)、汉族、江西赣州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现任职于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西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赣州市章贡区心理咨询服务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