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说“木叶”
古诗中写叶之名句可谓多矣,有不知谁裁出的细叶,有灯下白头人看到的雨中黄叶;有未落时沃若的桑叶,又有红于二月花的枫叶……然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千古名句,在用衰叶纷落表现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无尽愁思时,为何用“落木萧萧”?“碧
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用树叶飘落表现情感的同时,为何用了“黄叶”
落地?“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在用寒叶表达复杂感情的同时,为什么用了“霜叶”
已醉?古诗中还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
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等众多名句,为什么最受青睐的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古代
诗歌怎样的气息呢?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的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学者,尤其是对中国诗的研究,有其独到的理解、欣赏和观点。

在《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从人们最为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从“木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正如林庚先生所说:“诗歌能于一瞬间千古,于微小显大千,能使我们超越有限直面无限。

”“读诗”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的深入阅读、欣赏,融入诗境中,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

[运用角度]“诗歌的美”“阅读”“欣赏”等。

精彩运用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升个人素养的香茗。

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诵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课外应用】
林庚先生的“做人”
余杰
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年逾九旬的林庚先生是北大中文系年纪最大的老教授。

老人平时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我在中文系待了整整六年,也不过见了先生三五次面而已。

据说,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那天,林先生穿着一身笔挺的新衣服,满头的白发也梳得“一丝不苟”。

他讲《红楼梦》,讲古典诗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那风度,那气派,学长们回忆起来至今依然为之神往。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我曾经跟先生有过一次直接的来往。

中文系要办一份学生刊物,我是编委之一。

大家建议去找林庚先生题字。

我说:“先生高龄了,不好去打扰吧?”其实,背后还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我担心老先生脾气大,去了有可能自讨没趣。

一位老师猜出了我的想法,告诉我说,“林先生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放心去找林先生吧”。

于是,我壮着胆子拨通了林先生家的电话。

从电话的那头传来沉稳有力的声音:“您是哪位?”我简要介绍了我的请求,忐忑不安地等待先生的答复。

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欢喜,小心翼翼地问:“那么,您看我什么时候来取呢?”先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

下午行吗?”我万万没有想到,先生会用这样的口气跟一个20出头的后辈学子说话。

先生不是着眼于自己什么时候有空,而是问对方什么时候有空。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赶到了先生的寓所。

更没有想到的是,先生早早地就在门外等着。

那时还是初春时节,先生站立在料峭的风中,胸前围巾飘飘,依然具有当年神采飞扬的诗人气质。

先生一见面就跟我握手,然后对我说:“我担心您找不到地方,便出来看看。

”先生的手干瘦而温暖。

把我接进屋子,拿出一张精美的写好题词的卡片,先生带着歉意的微笑对我说:“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

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我接过先生写的字,仔细一看,发现有一处刮过的痕迹。

原来,有一个笔画大概是写的时候手抖了一下,先生便小心地刮去,再精心添补上。

我顿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几个小小的题字,先生也如此认真。

我想象着先生趴在桌子上一点一点地刮去墨迹的情景,眼睛湿润了。

心里有些责怪自己,真不该打扰先生的。

先生和蔼微笑着送我出门。

我已经走出很远了,一回头,看见先生还在门口目送我。

林庚先生是一位国宝级的学者,而我仅仅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普通学生,先生却以完全平等的方式来对待我,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

这种尊重在今天已经“多乎哉?不多矣”。

一位学贯中西的世纪老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待人接物的。

我想,俗话说“做人”,其实,高境界的人都不是“做”出来的。

比如林庚先生,他的一切言行都是自然而然的,在他看来理应如此。

真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出乎常理的,所以感到惊讶。

这就是我们与老一辈学人之间的差别。

学问的差别是看得见的,而在人格上的差别却是看不见的。

我们没有那份“平常心”。

我们会压抑不住自己的傲慢、轻狂,即使是谦虚,也是有意做出来的,显得很勉强。

与林庚先生相比,真是汗颜啊!“高山仰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

不少年轻的
学者,沉湎于沽名钓誉,对学生敷衍了事,早忘了什么叫作“为人师表”。

想想林庚先生吧。

想想那位衣着朴素的老人,那位认认真真备课的老人,那位认认真真题字的老人。

这是一位真正的长者。

[赏析]这是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文章记叙了林庚先生的两件事:一是为北大学生讲“告别课”,一是为学生刊物题字。

两件事一虚一实,一略一详,生动地表现了林庚先生一流的学问、一流的人品。

详写题字,略写讲课,意在照应“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

文中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值得我们模仿学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招徕.(lái)
橘.颂(jǔ)不落言筌.(quán)
B.征戍.(xū)缠绵.(mián)
疏朗.(lǎnɡ)接踵.而至(zhǒnɡ)
C.寒砧.(zhēn)漂泊.(pō)
皎.皎(jiǎo)心有余悸.(jì)
D.迢.远(tiáo)桅.杆(wéi)
窸窣.(sū)蛊.惑(ɡǔ)
解析:A项“橘”读“jú”,B项“戍”读“shù”,C项“泊”读“bó”。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耐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谈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迫在眉睫
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
解析:A项,垂—唾;B项,奇—其;D项,捍—悍。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
...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
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
....,丢三落四的,凡事
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写“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
....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解析: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几乎是一字千里
....。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指点,方知大谬不然
....。

解析:B项,“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浮想联翩”。

A项,“一字千里”,只一字之差,意思相差很大。

C项,“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D项,“大谬不然”,很荒唐,不正确。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C.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D.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解析:A项,应改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B项,“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后应加逗号,并去掉冒号。

D项,“研究一下”后的叹号应为逗号。

答案:C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

“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
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

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

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

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

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

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

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

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

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

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

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

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

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

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

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

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

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

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
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原文第③段开头说“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D项,原文第⑥段说“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表示绝对的顺从”。

答案:AD
7.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点内容的能力。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欣赏者能走进艺术世界,能够欣赏它,欣赏者并没有迷失。

相关信息在第⑥段。

答案:C
8.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

题干中明确提示从“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考生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我”与“非我”的含义,然后结合画线内容,点明两者的转化关系。

答案: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②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

(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9.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文章重点论述的就是不可无“我”,作者从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全文讲述的就是创作、欣赏过程中“我”与“非我”的关系。

答案: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

所以,不可无“我”。

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

所以,不可无“我”。

三、表达应用
1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排除本段文字中的事例,剩余的内容就是本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加以整理使之简洁流畅即可。

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11.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12.请根据下面题为“蕊寒香冷”的中国画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

答案: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美丽,茫茫大地上永远的梅花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