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穿越长江输油管道工程中河床冲刷深度计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穿越长江输油管道工程中河床冲刷深度计算
唐万金;王吉祥;杨鸣
【摘要】河道冲刷深度是过江油气管道埋深设计的关键参数,管道埋深过浅,水流冲刷有可能使管道暴露,形成安全隐患;管道埋深过大,则将造成投资浪费.以长江上某过江油气管道为例,在分析实际河道地质与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常用的河道冲刷计算公式计算了河道冲刷深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河道的设计冲刷深度.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13(044)006
【总页数】3页(P59-61)
【关键词】冲刷深度;过江管道;水文地质分析;埋深设计
【作者】唐万金;王吉祥;杨鸣
【作者单位】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湖北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1 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某输油管道穿越河段属浅丘河谷地貌,河谷开阔,呈基本对称的“U”形河谷。

北岸地面高程157.30~195.20 m,高差 37.90 m,坡度10°~35°;南岸地面高程
163.85 ~191.00 m,高差 27.15 m,坡度10°~30°。

河床宽 1063.00 m,河床高程 140.00 ~161.85 m,高差21.85 m,水下地形坡度5°~13°,河床中部地
形较平缓,地形坡角2°~5°,无深槽或深泓分布。

该河道中部偏北为主河道,河床地势较低,水深较大,流速相对较快,对河床的冲刷作用相对较强,属冲刷区;南侧河道为浅水区,流速相对较慢,属动态淤积区。

1.2 地质结构
工程所在河段河床地质结构从上至下分为两层(见图1)。

(1)第①层为河流冲积层(),厚度1.0~18.4 m,由卵石、局部夹圆砾薄层组成。

原岩成份为玄武岩、石英沙岩。

卵石直径一般3~8 cm,最大16 cm,磨圆度较好,骨架颗粒含量约占60% ~70%,级配良好,呈松散-中密状。

卵石中充填物为中粗沙和圆砾。

(2)第②层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X),主要由沙岩、页岩、泥岩及粉沙岩组成。

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一套灰色沙岩和黑灰色沙质页岩岩组;第二段为
一套褐紫、紫红色泥岩夹褐红色粉沙岩岩组。

两套岩组的颜色和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

河段两岸的强风化带厚度0.6~14.6 m,河床下的中风化带厚度5.2~22.3 m。

穿越河段的地层产状30°∠16°,倾下游,偏北岸。

图1 穿越处河谷横剖面
2 河流水文参数
2.1 水沙特性
寸滩水文站距穿越河段约8 km,中间无大的支流汇入或者流出,其水文资料可代表穿越断面。

寸滩水文站多年平均水沙特征值见表1。

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前1956~2002年资料统计,寸滩站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438
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10900 m3/s。

实测最高水位为191.41 m,最低水位为
158.08 m,水位最大变幅达到33.31 m,洪水期水位暴涨暴落,日变幅一般为3 m。

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4.23亿t,绝大部分为汛期输移,其中5~10月的输沙量约占全年总量的97.8%。

悬移质多年平均中数粒径为0.032 mm,多年汛期平均中数粒径为0.035 mm,多年平均含沙量为 1.22 kg/m3[1]。

表1 寸滩站水沙特征值特征值水位/m流量/(m3·s-1)含沙量/(kg·s-1)输沙量/万t 191.41 85700 13.7 71300最小值 158.08 2270 0.001 19000平均值最大值163.87 10900 1.22 42300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2003~2006年,寸滩站平均来水量为3136亿m3,输沙量为1.90亿t,分别较蓄水前减少 8.8% 和 55.2%[2]。

据统计,寸滩站多年平均卵石(D>10 mm)输移量为21.1万t,其中80%左右集中在主汛期的7~9月;多年沙质(D <2 mm)输移量为22.6万 t,5~10月占97.8%,7~9月占83.9%。

卵石和沙的中数粒径(D50)分别为 47.5 mm 和0.26 mm。

2.2 洪水特征
长江寸滩水文站集水面积866559 km2,上游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分布与暴雨基本一致,汛期洪水多集中于7~9月,寸滩站7~9月洪量占全年的53.0%,金沙江、岷江、沱江和嘉陵江洪水是寸滩洪水的主要来源。

据统计,寸滩站历史最高洪水位为194.58 m(1870年,流量100000 m3/s),1981年最高洪水位为189.78 m(流量85700 m3/s)。

寸滩站设计洪水成果见表2。

表2 寸滩站设计洪水成果洪水频率P/%流量/(m3·s-1)洪水频率P/%流量/(m3·s -1)188700 5 75300283100 10 69100
2.3 穿越河段水位、流速的确定
由表2可知,管道穿越长江河道断面100 a一遇洪峰流量为88700 m3/s。

根据二维水动力学数学模型计算成果,穿越段设计水位为182.10 m,最大垂线平均流
速为3.50 m/s。

3 冲刷分析
常见的河床冲刷公式有《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计算一般冲刷的(64-2)公式(输沙平衡原理)和(64-1)修正公式(冲止流速原理),集中水流冲刷坑的lacey公式,谢鉴衡公式和河床演变冲刷深度公式。

本项目分析分别采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对比。

3.1 64-1公式
64-1公式是根据冲止流速原理建立的,公式如下
式中,hp为设计断面一般冲刷后的最大水深,m;A为单宽流量集中系数为设计断面河槽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m3/s;μ为设计断面水流侧向压缩系数;B'c为设计断面河槽部分过水净宽,m;hmc为设计断面河槽部分最大水深,m;hc为设计断面河槽平均水深,m;dc为河槽土平均粒径,mm;E为与汛期含沙量有关的系数。

3.2 64-2简化公式
64-2公式主要是根据输沙平衡原理建立的,公式如下
式中,Q1为计算断面天然河槽流量,m3/s;Q2为计算断面河槽通过的设计流量,m3/s;B1为计算断面天然河槽宽度,m;B2为计算断面天然河槽宽度,m;hmax为河槽最大水深,m;K为综合系数,K=1+0.0211g,H为平均水深,d为河床沙平均粒径,m;m为随相对糙率hmax/d50而变的指数;λ为设计水位下,桥墩阻水总面积与桥下过水面积的比值,对于天然的、宽度较大的河槽,近似用一个墩中心距离之比;μ为桥台前缘与桥墩两侧的漩涡区宽度与桥孔长度之比,μ=1-为河槽平均流速,m/s;L为是单孔净跨0度,m。

3.3 lacey公式
集中水流冲刷坑的lacey公式具体形成如下
式中,hs为设计断面的最大冲刷坑深度,m;k为冲刷坑系数,一般取0.25;Qf为
设计洪水流量,m3/s;Dm为床沙粒径,mm。

3.4 谢鉴衡公式
谢鉴衡公式具体形成如下
式中,hx为一般冲刷后水深,m;a为修正系数,一般取1;k为系数,一般取4.6;q 为设计洪水单宽流量,m2/s;d为床沙粒径,mm。

3.5 河床演变冲刷深度公式
河床演变冲刷深度具体形式如下
式中,hs为一般冲刷深度,m;d为床沙平均粒径,mm;Fr为平均水深,m。

3.6 计算结果分析
实测资料分析显示,管道穿越河床断面的不同位置的中值粒径在42.5~100 mm
之间,平均粒径在45~86 mm之间。

根据中值粒径分布情况以及一般取值规律,选用45 mm作为该河段的计算粒径较为合理且偏于安全。

由于管道跨越断面与河道主流方向夹角较大,不符合一般河道冲刷的计算规定,因而应选择与河道正交的断面进行计算。

本项目计算时,选择左岸管道与河槽正交的断面作为计算断面。

采用100 a一遇洪水作为计算的水文条件,分别利用上述5个公式计算了所选定
断面的一般冲刷深度。

计算结果见表3。

从计算结果来看,64-2简化公式计算的冲刷深度最大,为7.68 m,Lacey公式
计算的冲刷深度最小,为2.29 m。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64-2简化公式应用广泛,
可靠性较好,宜采用64-2简化公式计算的冲刷深度。

表3 穿越断面不同公式计算的最大冲刷深度(1%频率洪水) m64-1公式64-2简化公式Lacey公式谢鉴衡公式河床演变公式6.85 7.68 2.29 5.41 3.47
4 结语
(1)如果穿越河流的油气管道埋深过浅,易受河流冲刷而裸露、悬空,可能造成管道磨蚀穿孔或在水动力作用下发生弯曲断裂,从而造成油气泄漏事故,而埋深过深则成本过高,且可能导致穿越失败,故河流冲刷深度是管道穿越河流的设计重点。

(2)设计流量、水深、河槽宽度、泥沙粒径和含沙量是河流冲刷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河流冲刷深度计算公式是建立在假设边界条件下的数学模型。

天然河流环境及流态十分复杂,实际分析中,应在综合考虑各公式应用前提的基础上,判断前提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选择最终的设计冲刷深度。

参考文献:
[1]高焕锦.长江上游干流卵石推移质输沙特性分析[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2]王玲,易瑜.长江上游寸滩水文站沙质变化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03,
24(1),14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