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66页).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感受中国古代美术名作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2课时
单元综述:
本单元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这一单元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包括《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和《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两课学习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第四学段“欣赏.评述”课程“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目标设定的,旨在体现初中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美术的丰富性,教材中的中国画、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等图片,在视觉美感上呈现各自鲜明的特点,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又可以通过欣赏活动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一课选择了从中国画的诞生,到形成人物、山水、花鸟三大领域,直至发展成熟,尽显不同形式和不同题材的风格特征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色,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并从中感受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一课则站在艺术多元表
现的角度,希望同学们经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丰富内涵,提高综合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一般欣赏方法,并能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对中国古代美术名作进行简短的评述,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抓住中国古代美术的审美特征这一要点,联系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线索,对教材中呈现的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重点欣赏。

中国画教学,对不同形式和题材的作品进行赏析,感悟其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教学,尝试归类欣赏法主导教学内容,体会我国古代美术作品的辉煌成就。

单元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造型特点及作品风格的演变过程。

对不同表现形式和题材的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传统艺
术的审美特征。

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
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
品主观感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欣赏、讨论、分析为主,运用教学提示对学
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调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培养。

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主线,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社会发
展之间的联系。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评述活动,感悟中国古代美术的造
型美感,激发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
使之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科渗透:通过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法制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安全教育。

课题:第一课独树一帜的中国画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画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

教材用三条主线来组织架构,一是时间,以中国画的起源及发展为经;二是题材,以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分类为纬;三是技法,以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为关键点。

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时期(发展的关键期或繁荣期)的经典作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流派等,对画作进行欣赏、品评、分析,从而感受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象形文字,故有“书画同源”之说,在陶器、青铜器上的饰纹和摩崖石刻(岩画)中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发展的脉络。

随之以壁画、帛画等形式出现,直至演变为卷轴画为主要形式。

并且先后形成了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领域。

从技法上,又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

意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定型、繁荣和变革的时间发展轨迹,形成初步的审美经验,产生历史纵深感。

在欣赏过程中,理解中国画逐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领域,各领域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从而理解美术表达方法的多样性。

在审美活动中,以作品为依托,了解作品的创作技法等美术本体知识,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成长经历等,从而形成综合的审美感知体验活动,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

活动一:“欣赏与评述”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画名作中,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绘画作品,结合课堂中学到的欣赏方法,进行欣赏与评述,重在表达自身感受
和体会,意在促进审美活动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中国画的发展变革及艺术内涵,形成初步的审美
经验。

理解中国画不同的艺术分类,并能应用所学辨识画作。

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绘画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
表达自身感受和体会。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依托画作,在自身已有审美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进行审美探知,深化审美
经验,升华审美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体
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中国画从起源、发展、定型、成熟到变革的过程。

2、中国画先后形成人物、山水、花鸟三大领域,它们共同的特点及区别。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意蕴与形式风格,它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而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那些形体概括、敦实浑厚的具有装饰美的雕塑;那些精雕细刻、技法娴熟的工艺美术;那些木结构、大屋顶富有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着重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无不给人以特有的艺术美感和精神享受。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它介绍了中国古代雕塑的题材内容和技法特征;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制特点,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发展概括以及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发展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强调不同时代的源远关系,介绍这些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的演变以及社会功用,感悟中国民族特色的造型美感,启发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此激发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活动一:“研究与讨论”
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或建筑作品,进行研究和讨论,
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心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了解我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的历史源流、
形式和风格,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中国优秀民族艺术
的认识。

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方法,在了解作品社会
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提高欣赏与审美能力。

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了解我国古代美术在不同发
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色。

在欣赏过程中运用对比法、问题法、故事法等教学方
法,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
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民族特色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对中国
古代美术艺术特点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
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加深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理解,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
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
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比较讨论,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艺术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不同艺术风格的对比,对文化内涵的领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型:设计.应用造型.表现
课时:6课时
单元综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了《剪纸》《编结艺术》《线材造型》《蜡染与扎染》《彩塑》五课内容,涉及“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通过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剪纸》课内容包括引导学生通过对民间传统剪纸作品的欣赏,来探究剪纸的种类、艺术特点、剪纸的样式和表现形式,以此感受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独特美感。

进而学习如何设计制作剪纸。

《编结艺术》课内容包括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人类古老的编结艺术,理解编结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指导学生学习编结技法,用自己的作品表达美好愿望。

《线材造型》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引导学生通过对线材造型设计艺术作品的欣赏,来探究线材造型的种类、艺术特点、线材造型的样式和表现形式,以此感受线材造型艺术的独特美感。

进而学习如何设计制作线材造型艺术作品。

《蜡染与扎染》课内容包括蜡染和扎染,是我国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以靛蓝或其他颜色的染料在纯白棉布上染上图案。

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中的防与染的技艺,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作出具有情趣浓郁的蜡染和扎染作品。

《彩塑》课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对中国民间彩塑及其两大代表----南方无锡的“惠山泥人”和北方天津的“泥人张”,作简单介绍,后面部分介绍的则是这种民间彩塑的具体制作方法。

本单元教学可以采用欣赏讲授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艺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单元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赏析各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作品,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的技艺体会其审美特征。

学会各种手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剪纸、编结艺术、线材造型、蜡染与扎染、彩塑的基本知识及审美特征,掌握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手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方法,并能初步设计制作出体现个性风格的手工艺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的热情,提高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水平。

4、学科渗透:通过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安全教育。

课题:第一课剪纸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远在商周即已出现。

剪纸是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染等方法,塑造出各种艺术形象的平面造型艺术,用于生活环境的装饰和喜庆活动的点缀。

剪纸作品讲究构图图案化,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明快。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独特的剪纸。

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南方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感受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独特美感。

了解剪纸艺术在民间的广泛应用,了解剪纸艺术的种类、特点,了解剪纸的样式和表现形式。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剪纸技法,学习对称、折叠团花和独幅剪纸等形式,并用自己创作的剪纸装饰教室环境和居室环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剪纸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和制作形象概括简练、装饰性强,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剪纸。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工具教学过程
课题:第二课编结艺术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编结艺术是由远古时代的结网技术发展而来,人们利用藤条表皮纤维,编结成细密的网,穿在身上,史称“网衣”。

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我国汉代开始出现毛线编结而成的流苏,装饰在车上、轿子上等居室环境中,之后流传到服饰的装饰。

编结中的汉字“结”有多种含义,在这里的“结”指的是采用绳子、绸带等条状物,运用盘绕、打结等方法制作而成,蕴含特定的含义装饰物,“结”谐音“吉”,具有吉祥的寓意,又称为“寓意结”。

中国结造型优美,编结手法多样,色彩多采用喜庆吉祥的红色、金黄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广泛的装饰作用。

第三节线材造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线形材料是立体造型运用得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它作为立体造型的基础语言广泛运用于各类立体造型中,但生活中的造型艺术往往是以各种完美的形式出现在观者的面前的,而人们在被艺术品的形式感染打动的同时,比较容易会忽视艺术品的组织语言。

那么,通过对立体造型艺术的语言分析,讲解,运用,学生们将会对立体造型艺术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并通过动手制作来实现和传达对美的感受。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中预备班的学生有较强的图形认知能力和强烈的情感表现欲望,但缺乏的是对立体的抽象形式的理解和表达,对线性的概念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和不确定感,所以,课程
设计从具象的,学生熟悉的物件切入比较合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对线型材料的认知。

2、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线材结构创造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线材作品的制作方法,从而达到能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
察并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创制小作品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体验、探究,感受不同的线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特点
2、用简单的概括手法描述,制作线材作品,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线形材质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并能体会材质的性能,而后从实践制作一件成品得到一种表达和肯定,完成一次从体验到表达的艺术体验。

四、教学重点
1、不同的线材所具有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的形态所传达的审美情趣。

2、不同的线材所采用的不同的技巧。

3、具体教学范例所采用的技巧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对线材造型的的理解和运用。

2、制作物件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操作的好坏决定作品的成功与否。

六、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塑管,毛线,铁丝类生活中易得物品,教师准备课件,范例。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围绕知、识、做来展开教和学
(一)知——线材
说明:线材造型作品因其不同的制作材料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里的线已经突破了传
统意义上线的概念,材质的特征决定了线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因此让学生知道各种各样线材的特点是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关键之一。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线材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事物的能力。

1、展示线材造型成品实物展示,电线、毛线、铁丝、等线材实物,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对线有明确认知,并和生活联系起来。

2、进一步提问,要求学生观察并触摸后回答以上“线”所得出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线材之外观之“形”—长短,粗细,曲直……线材之“质”——软,硬,糙,滑,细等等。

3、略作总结,明确线材名词的定义,性质,范围等
(二)识——线材造型
说明:不管线材有多么复杂和不同,它还是要为作品服务的,还是离不开造型而独立存在的。

教师要从美术的角度启迪学生学会从不同的线材立体造型中感受美,欣赏美。

充分运用直观的视觉感受,感悟线材造型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图片展示线材造型欣赏
1、具象类——拟物——真实传神
2、表现类——夸张,变异——传达强烈情感
3、抽象类——几何构成图案化——和谐美观
(三)制作讲解
说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示范、讲解线材造型制作方法,将本课操作技能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难点。

教师课中当场面授技艺所产生的效果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有助于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释放。

介绍不同的线材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
如软质线材采用编,绕,缠,折,叠……如中国结,毛线动物等,硬质线材则采用焊接,弯,绕,粘……如铁丝,铜线,木材等,通过对多个材料结构不同的作品的解释介绍,让学生对制作品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这样也就会对制作产生兴趣。

(四)制作练习
说明: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图例在课堂展示,让学生参照原理步骤自己设计制作,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来设计制作,材料的选取运用要尽量简单易操作,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材料的运用结合所学知识享受到动手制作的乐趣了。

1、学生运用线材制作一件美术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创新,提倡合作学习。

3、学生作品展示,谈感受,交流评价。

八.教学评价
说明:教师对学生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可以进行分层次地要求学生。

1、是否能意识到线材是立体造型艺术的基础语言。

2、是否能对生活中的线材造型艺术有一定的审美和认识。

3、是否能用线材制作一些成品。

第四课蜡染和扎染
武威第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续页
第五课
《彩塑》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课题
彩塑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全一册——《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第七讲)
二、教学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程教学属于艺术课程教学的范畴,人文性和综合性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本课程教学围绕彩塑这一艺术主题展开。

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

本课将以彩塑图片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彩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为此,本课程的教学应将彩塑的艺术精神、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的主题内涵及其对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作为学习的主题内容,实施生态式艺术教育。

2、教学资源与技术分析
从教学技术的角度分析,对于这些学习对象的采集获取,及其文化内涵的感受、体验,以及再创造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传统的技术资源,更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的技术资源优势,以改变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使课程的实施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与教育效果。

3、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的学生。

他们有了较多的艺术课程的学习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但是,面对艺术新课程的学习,还是需要更好地转变学习的方式,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为此,更需要教师
以艺术新课程的艺术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深刻地领会和把握艺术新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艺术教育本质内涵和形式特征,切实有效地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使教师和学生都真正地走进艺术新课程中去。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艺术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设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更是一门人文课程。

依据艺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思想,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将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即教学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在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与完善,关注学生人文意识、人文精神等人的精神与品质的发展与完善。

设计应高度重视艺术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和经典性,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关联中,发掘教学资源,组织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通过与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发展相关的生活经验、社会情感、文化背景、科学知识的教学组织,围绕着《彩塑》这一艺术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体验、探究学习对象,进行艺术的表现和创造的学习活动,生成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并发挥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拓展思维的空间。

四、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
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重点:
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六、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课程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3、彩塑的艺术特点
彩塑的艺术特点很多,但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塑绘结合,互为一体。

它表现为雕塑与绘画的一体结合,雕塑与绘画的局部结合,雕塑与绘画的一壁结合,雕塑与绘画的整窟结合。

二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彩塑表现的宗教佛神,题材局限性很大,几个主要人物屈指可数,例佛、菩萨、弟子、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