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体验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培养他们的换位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历史观念。
2.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主政治价值观,克服对民主政治的误解和片面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成就。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帮助他们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体验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从而加深对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例如,组织模拟人民代表大会、法庭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
3.针对本节课学习的民主政治制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宣传活动方案,旨在提高同学们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方案内容包括:活动主题、目标人群、活动形式、宣传手段、预期效果等。
4.搜集与我国宪法和法律相关的案例,整理成案例分析材料,要求不少于5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案例简介、法律依据、分析及启示。
2.话题:给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讨论话题,如“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在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等。
3.讨论: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问题。
4.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并给予反馈。
(四)课堂练习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练习:
6.设计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民主政治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7.加强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主政治价值观。通过讲述典型事迹、播放励志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汇报、期中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2.强调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主政治观念。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话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和成就,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重点: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优势。
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他们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结合历史背景,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认识。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但在民主政治价值观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偏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引导和纠正。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正确的民主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提高教学效果。
1.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短文,要求不少于800字,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等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成果,以及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选择一个身边的民主政治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如社区居委会选举、学校学生会选举等,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报告内容包括:现象描述、问题分析、解决建议等。
1.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
2.学生答题: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反馈与解答:教师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练习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巩固重点知识。
3.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强调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结合实际案例,阐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3.回顾旧知识:简要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我国政治制度、宪法和法律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教师正式开始讲授本节课的内容:
1.讲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等阶段,让学生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脉络。
2.介绍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分析这些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历史和政治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民主政治认识。但在实际运用和分析方面,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他们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了解较为零散,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过程认识不够深入。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但缺乏系统性的政治理论支撑。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引入时事热点:选取近期发生的与民主政治相关的新闻事件,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民主政治在我们国家的作用和意义。
2.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a.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b.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c.你认为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公民应具备哪些素质?
1.作业要注重质量,切勿抄袭,力求原创。
2.提交作业时,请确保字迹清晰,书面整洁。
3.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下周五,逾期将影响作业评分。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案例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他们的时事素养。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共享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