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艺术体现论文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新解论文

《春江花月夜》新解论文

《春江花月夜》新解摘要:《春江花月夜》全诗前16句与后20句之间结构和诗意解读上所存在的”断层”问题有待商榷,全诗应该分为写景、哲理、写情三部分,这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分别代表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感悟理解,体现出诗人所受玄学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影响。

关键词:断层写景哲理写情玄学思想时代精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清末王闿运将其地位提高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以来,越来越为学者关注,近代更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①,”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②。

此说影响深远,推动了后世研究者对《春江花月夜》的多侧面解读,其中对诗篇结构和诗意解读上存在的”断层”问题:即以”但见长江送流水”作结的前半部分(前16句)抒发了由良辰美景引发的宇宙意识,境界刚健超脱,而从”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后20句)却突然转入人间情感,境界朦胧惆怅。

研究者们纷纷作出了揣测论证,袁行霈认为诗人写良辰美景是为衬托写离愁之苦;张莲芳继承此说,但认为不是为了写离愁,而是为写爱情,唯有爱情才能使人生永恒,从而抵抗浩瀚宇宙对渺小人类的无言威压;王栋梁则认为《春江花月夜》因从宫体诗艰难突破蜕变而来,所以还带着宫体诗的一条尾巴,前后两部分结构和诗意上的断层属于可以理解的白璧微瑕。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个人认为本诗前后两部分诗意和结构的”断层”之说有待商榷,全诗应分为写景、哲理、写情三部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为第一部分,诗人为我们动态展现了一幅开阔澄净的良辰美景画卷;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第二部分,诗人思考宇宙与人生的关系,感发人生哲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三部分,诗人描述女子的相思之情。

这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三联六句,研究者们多将其作为诗篇第一部分的内容,认为由良辰美景引发哲思,表现诗人的宇宙意识等等,但其实它也包含了下一部分写情的内容,是一个起过渡作用的独立部分,应该具体分析其与上文写景与下文写情之间的联系以及诗人是怎样构思这些联系的,了解了这些就能对”断层”问题作出解释。

《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

《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

《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引言:《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下面是小编提供的《春江花月夜》的赏析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当古人抬头仰望浩浩夜空时,天上那轮清朗的明月总会触发他们太多的遐思,月亮也于是成了传承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面对月亮,他们寄托了不同的情绪,有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柔婉,也有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旷达与豪放。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月亮也成就了一位诗人,那就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

在诗才辈出的唐代,仅凭这一首诗,举目望去就无人能敌。

《春江花月夜》所受的赞誉太多了,从地位气度上,一句“孤篇横绝全唐”的评价就足以压倒一些赞美了。

可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从内容方面也给予过一句评价,既中肯,又全面。

他说“这里一番神秘又亲切的,有的是强烈地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种赞美,既来自于张若虚旧瓶装新酒,用《春江花月夜》的旧题以新的内容打破当时浮艳浅薄的宫体诗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当时的诗歌注入了新鲜、清灵、旷达的风气,又来自于诗歌内容中强烈传达出的深层意味。

一、强烈的宇宙意识但凡大成之作,里面表达的绝非一己之情,它必然有终极的深度关怀。

《春江花月夜》亦是如此。

从题目上看,《春江花月夜》颇有些意象诗的味道。

作者未用任何连接词只是并置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这五种意象有机的勾连、融合,塑造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月下美景。

诗歌开头,诗人大处落笔,描绘了一番大气磅礴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人充分打开视野,给我们形神兼备的描绘了一幅宏观背景。

下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上有浩瀚无际的天空中冉冉升起的明月,这月华笼罩了万物,笼罩了月下思索的我,也笼罩了下文的游子和思妇。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一、本文概述《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杰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艺术境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赏析,探讨其独特的意境之美,进而理解诗人如何以诗歌为载体,将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远的美学空间。

文章将先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再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解析其意境与美学价值奠定基础。

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赏析《春江花月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宁静与美丽,赋予了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篇中,张若虚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隐喻,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广阔的意境,使得诗篇既有具体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宏大与美丽。

春江之水静谧流淌,映照出花的鲜艳和月的明亮,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而夜色的深沉与宁静,又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沉的色彩。

这些自然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得诗篇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张若虚在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感元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热爱和向往。

诗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诗篇在表达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篇在哲理层面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张若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他借用了自然的美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哲理的融入,使得诗篇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读者在欣赏诗篇的也能够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作文

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作文

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作文《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呀,真的是让人一读就心潮澎湃,恨不得把脑袋埋在书本里,细细品味。

诗人张若虚用他的笔,勾勒出一幅美得让人心醉的春夜画卷。

说到这,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种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宛如无数小星星在跳舞的场景,简直是太美了!这幅画面不仅让人想起春天的暖意,还仿佛能闻到江边花儿的香气,轻轻飘来,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哈哈。

其实,《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就是把春天的花、江水、月光这三样美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你想啊,春天的江边,花儿正盛开,月光透过树枝洒在水面上,简直就是个仙境!诗人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了这个梦幻的场景,简直让人想立马换上轻便的衣服,跑到江边去看看。

那种感觉,真是像喝了碗热汤,暖暖的,心里乐开了花。

然后,诗中提到的“月下独酌”,更是引人深思。

想象一下,夜深人静,月亮在天上照耀,自己一人对着水面,举杯自饮。

唉,这种孤独的美,有点像我们在咖啡店里看着窗外,手里捧着热腾腾的咖啡,心里想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诗人通过这种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你说,这种感受,是不是很共鸣呢?诗里还提到“花间一壶酒”,这一句简直让人想马上去花丛中撒欢。

春天的花那么漂亮,喝酒又是个开心的事,想想就让人心情大好。

这个组合,真的是绝了!就像春游的时候,带着朋友们一起在草地上野餐,边吃边笑,那种欢快的气氛,让人忍不住想多待一会儿。

对啊,生活中就是需要这样简单的小确幸。

还有呀,诗人用“长江水”来衬托月亮的明亮,真是太绝了!那种绵延不绝的感觉,仿佛江水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无尽的思念。

每当我看到江水流淌,都会想起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心里就像在放一部老电影,画面一幕幕闪现。

这种情感交织的美好,简直让人感到温暖,像是被岁月轻轻拥抱了一下。

而这首诗的韵律感也很让人着迷,读起来就像在轻声吟唱,十分悠扬。

想象着在月光下,自己一边品酒,一边轻声念出这首诗,简直就是一场美妙的心灵之旅。

春江花月夜赏析作文800字(精选13篇)

春江花月夜赏析作文800字(精选13篇)

春江花月夜赏析作文春江花月夜赏析作文800字(精选13篇)导语:天空中的月亮婆婆带着一群星星也出来逛荡,美不胜收的蓝天海洋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赏析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赏析作文篇1典雅,感受,春江花月夜!忍耐不住地迸放出情感的火花淌满胸怀,灼上金灿灿的赞叹,让我不禁提笔携案,作诗一首:“自然流云呵作成,春江水暖袭月冷。

皓光飞曲拈花绽,此夜溺睡琵琶鸣。

金潮银波割弦紧,纡紫佩红染琴声。

愿任酒色永不复,只为纯听乐动灵。

”轻盈地融入《春江花月夜》,像被紧紧缠绕在透明波动的细线里,它们丝丝缕缕飘摇在万籁俱寂的空气中,密不透风。

跳动的乐符是起伏而花草缤纷的山丘,我却酣畅淋漓地穿梭在音乐国度柔软的怀抱里。

面前仿佛是一位茕茕孑立的多情的调酒师,长衫灰袖,焙酝一坛千年流传的琼浆佳酿;又好象观赏一位华衣丽裳,纤肢细腰的妙龄少女,尽情舞蹈一份脍炙人口的漂亮与大方,让我不觉怦然心动。

遍身的毛孔逐个张开饱和,羽翼渐渐丰满,思绪的门户飘满闪光的震撼!这一阵阵捉不住的恢弘与激昂荡涤在殷红的感情世界里,仿若乘舟轻行于性情温驯而黑暗披落的大江。

逐渐,黑白味调点染上平静的色彩,气温氤氲成雾气,画面燃烧起来绚烂成一片深蓝。

不!那要更深一点,是月光抚揉下汹涌翻滚的水流。

调皮的水流在月光的冷冻中平复下来,朦胧的江心静然升腾起一朵娇艳的莲花喷红了周围模糊的界地;面似铁色的江水又粉黛了半个天空。

这两种刺眼的颜色寂寞而相互弥漫,汇合在水天一线,倏然膨胀为春的灵性。

绝美的春江花月夜啊!鲜活的春江花月夜啊!春江花月夜赏析作文篇2夜深人静,明月安静。

纱般的月色照在春江上,而江水不与它共静。

江水折射出一道道冰蓝的光,与透明的黄色的月光交织,沉静,灵动。

春,充满生机,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五彩斑琅的,蓝色——希望的象征,绿色——生命的使者,红色——激情的横溢,黄色——淳朴的风情。

春让生命更加更富有那特有的活力!江水一波一波的涌动,闪出一丝倒影,这影正披着月光在江畔轻动,不知为了什么。

对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音乐论文

对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音乐论文

内容摘要: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出发,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从一节音乐欣赏课入手,按照传统音乐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中小学传统音乐教学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传统音乐《春江花月夜》音乐“母题”教学策略一、问题的提出由于课题工作的缘故,笔者听了很多节音乐公开课,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程内容上大多数都选择了音乐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

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教师是简单地讲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有些教师是根据音乐作品的标题给学生讲述着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还有一些音乐教师不愿意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音乐,或者干脆用欣赏西洋音乐的方法去替代中国音乐的欣赏。

在笔者看来,上述方式并非真正的音乐欣赏方式。

由于新教材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曲,大多数是学生不熟悉的,或者是学生不愿意欣赏的。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与理解产生共鸣,以及如何使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有整体的把握,最终使学生能够体验和享受中国音乐的美,这些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难题。

因此,教师除了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更要弄清楚中国音乐美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去更好地欣赏中国传统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架起中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如何从中国音乐的美学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并结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来探讨中国音乐欣赏及教学的相关内容,是教师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春江花月夜》在教学中的尴尬记得大约在两年前,笔者带学生去一所学校实习,正巧碰上听一节音乐公开课,课堂内容正好是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

如果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讲,这应该是一节很优秀的公开课,无论从课堂的导入,到教学目标的设定,再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到最后的教学总结,都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却发现问题不少。

分析《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

分析《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

分析《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 ——细微极(纸) ——柔和级(尤、灰) ——洪亮级(文、麻) ——细微级(遇)。

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写作手法;表达情感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名著。

优秀的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它正如一朵艳丽的鲜花,以它的芬芳沁透着人们的心灵。

“春江花月夜”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一首古曲,这首优美抒情的乐曲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它早在1875年以前就在民间流行,原为一首琵琶的独奏曲。

1895年时李芳圆将名称改为“浔阳琵琶”,后来到汪昱庭时,又进行了加工润饰,改为合奏的形式,并改名为“浔阳夜月”,直到1925年柳尧章整理后,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郑觐文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

因该曲版本众多,仅采用大同乐会所改变的版本分析。

说到《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它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从最初定名的夕阳萧鼓来看,原作者描写的可能就是傍晚时在穿上演奏萧鼓的情形,不过从上述曲名的变化之中也可以知道近代音乐家们对这首曲子的内容有着新的理解,除了演奏萧鼓的情景外,还联系到了江上的秀丽风景,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并由此歌颂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春江花月夜》此曲調创始于陈后主,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

其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出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变化和发展,乐曲描绘的意境也不断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时而恬淡、时而奔放,将大自然的美一一呈现出来。

《春江花月夜》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虽然有很多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使其听起来十分和谐。

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去感知乐曲的意境,强化了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春江花月夜》一共分为十段,各段的标题分别是:一、江楼钟鼓。

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毕业论文

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毕业论文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学生吴渊指导教师石征讲师年级2013级本科专业音乐学系别音乐系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2017年3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石征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一、《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1)(一)创作背景 (1)(二)《春江花月夜》作者简介 (1)二、《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分析 (1)三、《春江花月夜》的演奏技巧 (2)(一)轮指技法 (2)(二)快四点技法 (2)(三)摇指技法 (2)(四)滑音的演奏技巧 (3)(五)泛音的演奏技巧 (3)四、《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处理 (3)参考文献 (4)致谢 (5)外文页 (6)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吴渊摘要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古筝经典曲目中的代表作品,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作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曲调恬静淡远,以其幽婉深邃的意境审美效果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实为少有的旷世佳作。

作品深受喜爱,广为流传,在筝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和情感处理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筝曲演奏技巧情感处理我国是具备数千年发展历史以及众多民族文化的古国,中华文明发展时间很长,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惊羡的音乐文化,上述音乐中汇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感情,是我国传统曲目,也是国内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古典曲《春江花月夜》作为我国著名的十大经典名曲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承担发展的重任,把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播以及发展下去。

乐曲《春江花月夜》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声音庄重,凭借自身深藏的意境美以及明显的艺术表现力也展现出我国音乐的特色以及整体生命力。

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风格

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风格

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风格现代诗人闻一多曾写过一篇《宫体诗的自赎》,其中在谈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

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诗人评诗.心心相印。

虽有溢美之嫌,然足见后代诗人对此诗拍案激赏之神情。

无独有偶.清末王闽运评论此诗,也留下了一段类似的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曲,尽其支流。

”评论之公允.为后辈学者所推崇。

张若虚的诗现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但一篇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却被人们称为足以压倒全唐诗歌之作的名篇。

追根寻源。

倘若要探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所以产生,与其说它是“宫体诗的自赎”.毋宁说它既吸取了南朝民歌内容和风格上的长处,更发挥了齐梁以来讲求形式美的成就.并把这两者加以丰富而又有意于清洗宫体诗的浓脂艳粉,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全新感觉。

因而,自从《春江花月夜》诞生以来,人们才算得到一个范本,证明齐梁以来开始酝酿到唐初接近完成的新的格律,南方民歌色彩的风调,七言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这三者可以糅合得极其完美,虽然这只是一个范本.但登上了新的高峰。

故而闻一多说,张若虚“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这.大概就是这首名作之所以受到人们重视的最重要的原因吧!现在.让我们先将内容仔细欣赏一下,再论述它在形式和艺术风格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总体上.全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

写得迷离恍惚,气氛蒙咙。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充满着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文学、民族绘画和传统民族技艺五个方面探讨了《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

在这部作品中,民族音乐的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传统;民族舞蹈的体现带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民族文学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绘画的表现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传统民族技艺的展示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工艺之美。

《春江花月夜》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享受。

这部作品中融合了民族艺术的多种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

【关键词】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民族艺术,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文学,民族绘画,传统民族技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独特艺术享受1. 引言1.1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其描绘了春江水草茂盛、花月璀璨的美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这篇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还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族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民族音乐的融合,作者通过独特的韵律和音调,使诗歌旋律婉转动听,给人一种悠远神秘的感觉。

其次是民族舞蹈的体现,诗中描述的舞姿轻盈飘逸,如同舞者在花月之间翩翩起舞,展现出中国传统舞蹈的优美风采。

民族文学的影响也在诗歌中得以体现,作者运用传统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民族绘画的表现和传统民族技艺的展示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民族艺术在《春江花月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在这首诗歌中,民族艺术与文学完美融合,共同打造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2. 正文2.1 民族音乐的融合《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音乐融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融合了多种不同民族音乐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貌。

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浅谈其艺术性

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浅谈其艺术性

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浅谈其艺术性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浅谈其艺术性引导语: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今天小编带大家来谈一谈关于该作品特有的艺术性。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究其原因,除了人所熟知的字面华美外,还在于诗人以明月为意象,创造出了清明澄澈的艺术境界,并自然而然地由明月引出宇宙与人生的感慨。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此前已有多人写过,大多空泛。

而张若虚推陈出新,不仅写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还以此为背景抒发游子思妇德愁苦情怀,更进一步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诗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起句到“看不见”,写春江月夜之景,壮观辽远,空明澄彻。

第二部分到“送流水”,写人生思考。

由于句句紧扣“月”字,便与前面的描写融合为一,而不显枯燥。

第三部分写离愁别恨,视线由广阔空间收拢到闺中思妇身上,以一连串的形象写她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而又始终以“月”贯穿。

最后把思路放开,把关怀之情如月光洒向天山的同命人。

月亮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出现,从《诗经》开始,历代都有咏月的名篇,太白的“床前明月光”,东坡的“明月几时有”,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基因和民族性格。

《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

《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也许你不曾听说过张若虚。

这位初唐时期的诗人在中国诗歌最鼎盛的唐代被湮没在不计其数的骚客文人中默默无名。

但若是提起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来,又会有几个人不知道呢。

没错,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正是出自这位拥有着俊逸的文思、伟大的想象的诗人之手。

张若虚在历史中的影像少之甚少,生卒年皆不可考。

他传世的诗作不过两篇,但皆为珍品。

他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从宫廷到民间,从浓艳富丽到清新隽美,诗歌的界域在不断地得到突破。

《春江花月夜》便在这个时期横空出世。

它的出现是对骄奢糜烂的宫体诗的又一次冲击。

王夫之评价此诗说:“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前人对其更有“孤篇盖全唐”之赞誉。

诗歌这一文体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学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但在于它节奏韵律的优美,很大一部分也在于其对意境的塑造。

而《春江花月夜》无疑是塑造意境的典范之作。

人们之所以会为诗词所动容,正是因为其能随着诗歌的意境获得诗人的感官,进而产生了与诗人相通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同时给读者带来多种层次的感受,在读者诵读诗篇之时,带着春寒的夜风仿佛就吹在脸上,皎皎的月光和浩瀚的江海也似乎就在眼前。

在冷艳清美的诗句里,诗人把自己身处之地,眼见之景无比真切地传递给读者。

《春江花月夜》论文

《春江花月夜》论文

皓月当空照千载此一轮——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2010级汉语言文学普招本科班2010150304002 翟永举内容摘要:本篇论文试从《春江花月夜》的画面描绘及情思表达、艺术价值同历史地位、炼词造句和诗味意蕴等三个方面作出浅层鉴赏和探究,努力发掘出《春江花月夜》的思想进步性和艺术完美性,以说明《春江花月夜》为何是诗歌天国里一轮千载辉耀的皓月。

关键词:明月情思宫体诗意蕴天上那一轮高悬的明月,你何年何月就曾俯瞰着这个尘世?漂泊天涯的游子,你几时才能回归故里,重圆那相思憔悴的红颜相知?唐初诗人张若虚这篇《春江花月夜》以思接千载之问、情动万里之愁,如那璀璨皎洁的明月熠熠高悬于诗歌的圣殿。

一思接千载情动万里诗人以“春江”提笔,“明月”接至,吐出诗题,开启出辽阔夐远的境界。

一江春水浩浩流去,汹涌的浪潮将宽阔的江面与大海相接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随潮水涌动而升,潮浪将明月洗濯得更为皎洁灿亮。

这一瞬间,天地之间铺展开粼粼荡漾的水波,月华随波耀动,洒向大地上的每一条春江,这场面该是怎样的壮阔,怎样的华美,自然造化的伟大几乎要摄走我们的心魄。

“江流”四句,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牵引我们的目光去往某一处,看那江流曲曲折折含情脉脉地绕着芳草原野流淌,看那月光洒落于密密匝匝的花林时如雪珠弥漫的奇景,看那雪珠摇身变作隐隐约约的白霜,看那皓月与白沙相合一色不辨你我的苍茫……春是和煦的,江是浩渺的,花是芬芳的,月是皎洁的,夜是恬静的。

春、江、花、月、夜竟如此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和谐美妙,奇趣横生。

诗人静静的心灵独对这绝美的天地,与它发生了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唔淡”(闻一多语)。

“江天一色”仿佛是一场空灵的梦,没有任何利欲功心,俗脂滥粉,而是清明澄澈,一尘不染。

他用梦的天真向造化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但诗人并没有陷入青春苦短、人生易逝的狭思,而是于刹那间灵悟到了有限与永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浅谈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浅谈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浅谈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诗篇的题目就使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月亮升起,降落的运行过程为线索,有层次,极其细腻地对自然和人生的描写。

它精细地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种种景色,同时又以自然美为背景,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相思离别之情,对人间爱情的赞美。

在对自然美,爱情美的描写中,处处体现出对人生哲理,自然奥秘的思索与探寻。

诗人运用景物,构成意境,烘托感情,表达思想,极富有艺术匠心。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以月为主。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将悠远的时间,廖廓的空间,以及江上,空中,楼头的众多景物,连同不眠的思情,漂泊的游子连接在一起。

在空旷迷茫的月色笼罩下,组成了丰富多彩,浑融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表达了无穷的诗意,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前半部,重在描写景色,是实写。

例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

”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

后半部重写抒情,情产生于景,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还来等句子,景中有情有意。

结尾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

全篇作品有情有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交织成了有机的整体。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旷世佳作。

它产生出了永久永久的魅力,它也使作者赢得了永久永久的声誉。

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看上几遍,读一读,将诗人的情感洒落在自己的心上。

去体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探寻那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和谐的美的真谛。

如果说如此比较就能得出张若虚《春江》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未免过于武断,要全面了解张诗的独到之处,还应该将这个范围扩大一些。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论文写作论文)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论文写作论文)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论文写作结业论文][一江月一生情]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学号:】【姓名:】【班级:】【指导教师:】一江月一生情——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摘要: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关系密不可分,都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兴起发展而来的,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都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种种关系,同时更表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念和对生活的审美属性。

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彼此辉映,相得益彰。

三者融合在一起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在思想情感表述上则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诗歌;音乐;舞蹈;彼此辉映;相得益彰1诗歌《春江花月夜》之美1.1 对诗歌的解读诗歌《春江花月夜》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受起来意境深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流传千古。

可以想象,当时的作者张若虚也未曾想到自己当时给予了诗歌《春江花月夜》如此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历来有之。

古人王闿运在《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中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对于《春江花月夜》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度的赞誉。

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由此可见,诗歌《春江花月夜》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诗人在开篇中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几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每次读到此处,我眼前仿佛一副美丽的画卷猛然打开,扑面映入眼帘。

明月下,春江万里,潮水滟滟,不禁让人思绪飘飞,浮想联翩。

好一副春江夜景。

作者接着写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江水正趁着月色轻轻地绕过花香满地的春之原野,那一抹浓浓的月色流淌在花树上,像是给大地撒上了一层飘逸而洁白的小雪。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论文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论文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论文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论文唐代的诗‎歌绚烂璀璨,《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

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

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WwW..C‎O m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

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论文 春江花月夜的读后感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论文 春江花月夜的读后感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论文引言《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杰作。

它以绚丽多彩的春江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繁荣。

本文将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探讨其中的主题和意义,同时分享个人的读后感。

正文1. 内容概述《春江花月夜》以描绘春天的江河景色为主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感受自然美的情感。

诗中描述了江河岸边的花朵盛开、月亮高悬的壮丽景象,以及人们赏月赏花的场景。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诗意的语言,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江花月夜的画面。

2. 主题分析《春江花月夜》主题鲜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

作品中的花朵和月亮被赋予了高尚的象征意义,代表了生命的美丽和永恒。

作者通过描绘花朵的盛开和月亮的高悬,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愉悦和敬仰。

此外,作品还融入了人文情怀和对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赞美。

诗中描绘了人们赏月赏花的场景,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

通过描写人们凝望花朵和月亮的情景,作者强调了人类思想的丰富和内心的情感。

作品通过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融合,呈现出一个综合而丰富的主题。

3. 读后感阅读《春江花月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作品中的描写令人心旷神怡。

诗中对江河岸边花朵的细腻描绘,让我仿佛能看到花瓣在微风中摇曳的样子,闻到花朵散发出的淡淡芬芳。

同时,作者运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月亮高悬的壮丽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宏大而威严的气势。

其次,作品中融入的人文情怀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人们在作品中齐聚一堂,赏月赏花,彼此欢笑畅谈,展现出亲近和友谊的氛围。

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作品激发了我对自然美和人类情感的思考,并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友谊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通过这篇作品,我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学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的融合。

这种美学观念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意和诗意。

音乐学毕业论文析黎英海钢琴曲春江花月夜

音乐学毕业论文析黎英海钢琴曲春江花月夜

析黎英海钢琴曲《春江花月夜》摘要黎英海的《春江花月夜》是中国钢琴民族化的里程碑,此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微的音型变化、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的描绘了月夜的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长期以来1直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至今还以其久远的生命力感染着听众。

本文就如何理性的演奏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对黎英海先生的简历及对乐曲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其演奏技巧与创作艺术手法的演奏方式,并从伴奏织体上分析其和声手法,通过对乐曲的演奏评析,了解我国优秀音乐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优秀音乐文化感情,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我国优秀音乐钢琴文化。

关键词: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创作手法;特征;演奏ABSTRACTMoonlit Night with Spring River and Flowers, played by Li Yinghai, is a milestore in China’s piano nationalization. The piece of music vividly depicts the charming view over the spring river in moonlight and fascination of the water villages in South China by simlicity of moledy, smooth chages of rythms, delicate variation of note porttern and performance. The piece enjoys a high popucarity among people de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this trend is still going on. The paper deals with how to play the piano piece in a rational way, and has an analysis about Mr.li’s career life and his creation backgrounds of the piece, as wellas taking a careful look at his playing techniques, creation, performance and his merthods of putting companian elemerts into the piece momoniously. It is expected that more people would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traditional masterpieces, develop anappriciation for music and futher advance China’s piano culture. Key words: Piano piece, Moonlit Night with spring River and flowers; creative Approach; Features; Performance摘要黎英海的《春江花月夜》是中国钢琴民族化的里程碑,此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微的音型变化、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的描绘了月夜的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春江花月夜映衬与独立之美作文

春江花月夜映衬与独立之美作文

春江花月夜映衬与独立之美作文
哎哟,你看那春江边上,水波晃来晃去的,微风一吹,跟跳舞
似的。

月光照在水上,那波光粼粼的,就像撒了银子一样,美得跟
梦似的。

这时候啊,春江和月夜合在一起,就像一幅画儿,时间好
像都停住了,就剩下这片安静和美了。

那些花儿啊,晚上也开得挺好。

香气飘过来,整个空气都是香的,让人闻了心里舒坦。

有的花儿还没全开呢,有的已经开得很灿
烂了,各有各的美。

月光一照,花儿们更是娇艳,跟春江、月夜搭
在一起,简直美翻了。

月亮挂在那儿,高高的,亮亮的。

它的光特别柔和,照在地上,一切都像穿上了一层白纱。

月亮就像个守望者,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

春江也被照得特别美,水面上映着月亮的影子,看着就让人心
里舒服。

说到春江花月夜,每个东西都有它自己的魅力。

春江就像条绿
丝带,在月光下跳起舞来;花儿们各自展现着自己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艺术体现论文
摘要:《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描绘山水景物的诗歌,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儿女别离相思的情感融合为一,从而汇成景、理、情水乳交融的幽美意境。

初唐诗人张若虚被称为“吴中四士”之一,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一便是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此被清代王闿晕称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的描绘,将写景、哲理、抒情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动人的良辰美景。

景,诗歌的第一部分重在写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月色皎洁如霜,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

诗人通过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这些意象,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构成这幅优美的画面。

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力,一个“连”字不仅写出了江水和海水是水平地连接在一起的,更写出了它们是在同一起点上。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得这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优美恬静。

理,面对这春花花月夜的美景,诗人开始了联想,开始探索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这主要在第二部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边上是谁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但是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诗人想到,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渺小的,但是宇宙却是永恒的、无穷无尽的、对此,闻一多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宇宙意识。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李泽厚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诗人都感慨个体生命短暂,宇宙永恒。

如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情,由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诗人在第三部分,进一步抒发感慨,抒写感情。

先是总写的四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悠悠”象征了游子的行踪飘忽不定,“谁家”,“何处”两句呼应,不止一家有离别,思妇在思念远方的游子,游子也在思念远方的家乡,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以下八句写思妇思念游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楼上月亮的影子不停
地移动,应该照着思妇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去。

“徘徊”一词,一方面写出了月光游移不定的动态,一方面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月亮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卷”“拂”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

看着月光,思妇想到,此时这月光不也正照着远方的游子吗?真希望这月光也能遥寄相思之情。

除了让月光带去相思,思妇还通过鱼龙、鸿雁带去相思,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最后八句写游子思念家乡:“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青春年华都要消逝了,自己还不能回家。

游子做梦也想回家,梦见落花意味青春年华消逝,可怜和前面呼应,两人相思无着落,无奈至今还在流落天涯,何时才能回家?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

碣石指北方,潇湘指南方,距离遥远,天各一方,只能同守一轮明月。

思念之情更加浓郁,无以复加,“沉沉”二字更加重了他的孤寂,最后,“落花摇情满江树”,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摇曳多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描绘
山水景物的诗歌,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儿女别离相思的情感融合为一,从而汇成景、理、情水乳交融的幽美意境。

参考文献:
赵胜启,郭萍.《春江花月夜》的艺术境界[J].文学教育:上,2007(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