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
③屋舍俨然________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
(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如鸣珮环,心乐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渔人甚异之
D.不独子其子
(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③,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地名。
③蹊:践踏。
④策,通“册”指书。
⑤恬:心神安适。
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牵牛来责蹊________ ②琅琅达旦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
柳宗元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是陆地上体形第二大的食肉动物。
②貙(chū):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
③寂寂:悄悄地。
④罂(yīng):瓦罐。
⑤捽(zuò)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
(1)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罴之状,被发人立________
②伺其至,发火而射之________
③为鹿鸣以感其类________
④闻其鹿也,趋而至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②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4.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赵盾常田①首山,见桑下有饿人。
饿人,示眯明②也。
盾济之,与食,食其半。
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否,愿遗母。
”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已而,为晋宰夫③,盾弗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袭盾。
示眯明知之,欲去盾。
灵公出伏士击赵盾。
示眯明舍命反击,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
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
”问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
【注释】①田:打猎。
②示眯明:人名。
③宰夫:官名,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为晋宰夫(________)②盾问其故(________)
(2)对划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示眯明知道这事,想离开赵盾。
B.示眯明了解他,想离开赵盾。
C.示眯明知道这事,想让赵盾离开。
D.示眯明了解他,想让赵盾离开。
(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情节内容
①________ ②晋灵公伏甲击赵盾③________
(4)本文除了表现示眯明孝顺之外,最主要是表现他________的品质。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②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文选自课文《________》,它是国别体史书《________》中的名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最终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____。
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②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③。
”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志:通“识”,记。
②冀:希望。
③炯戒:警戒。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或谓君不善学或:②吾悉能志之悉: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3)请结合选文概括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②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其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
孟孙归,至而求鹿。
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
”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
其御曰:“曩③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
周公旦已胜殷,将攻商盖。
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
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隰(xí)朋:春秋时期齐国大臣。
②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③曩(nǎng):以往,从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往冬反/适得其反
B.遂得道/道听途说
C.使秦西巴持归烹之/男有分,女有归
D.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选贤与能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3)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徳彝唐代官员。
③致治者:使国家到达大治的人。
④正:只。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上诘之 1
②德彝惭而退 2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文中用比喻的方式阐述唐太宗对人才态度的句子是什么?
(4)针对文中唐太宗对待“用人”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怡园记(节选)
查慎行
相国明公①之园,在苑西二里……自癸酉②夏末来谒③公于郊园,则草之茁者丛,木之花者实,槐柳交于门,藤萝垂于屋。
洲有葭菼④,渚⑤有蒲莲;凫⑥雏雁子,鱼鲔鳞介⑦之属,飞潜游泳,充牣⑧耳目之前。
窅然⑨以深,若入岩谷;旷然以远,如临江湖,久与之居而不能舍以出也。
【注】①相国明公:即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
②癸酉:干支之一,本文指1693年。
③谒:进见。
④葭菱(tǎn):芦荻。
⑤诸:水中小块陆地。
⑥凫:野鸭。
⑦鱼鲔(wěi)鱗介:泛指鱼类及有鳞甲的水生动物。
⑧充牣:充满。
⑨窅然:深远貌。
(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癸酉夏复来谒公于郊园复前行
B.鱼鲔鳞介之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若入岩谷若听茶声然
D.久与之居鲁直居左
(2)下列划线字的意思与“窅然以深”中“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豁然开朗
B.悄怆幽邃
C.视端容寂
D.旷然以远
(3)这则短文多用对偶句式,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增强了表意效果。
依据其句式特点,完成小题。
①用现代汉语补充下句翻译。
槐柳交于门,藤萝垂于屋
翻译:槐柳的枝条在门前交错,________。
②我们所学的其他文言文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对偶句,请写出任意一组句子________。
(4)短文描绘了作者重游自怡园所见之景,并表达了自己游园的心情。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
10.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①长者,轻慢同列②。
人疾之③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④。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凌忽:凌,欺侮;怒,轻视。
②同列:同辈。
③疾之:怨恨他。
④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将乙文中划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
(划一处)
人疾之如仇敬恶之如鸱枭。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
《兑命》日“学学半”________
恶之如鸱枭________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________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故日:教学相长也。
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4)结合甲文,说说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木与雁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①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②?”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日:“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回:“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
——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竖子;童仆。
雁;鹅。
古人认为,将由原驯化成,故亦称鹅为雁。
②奚杀:杀哪一只。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词语在(甲)(乙)两文中的不同意思。
①便舍船,从口入②舍于故人之家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3)文中哪句话表明了庄子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思想?
1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的选文,完成小题
(甲)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帡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通人才:只,仅仅
B.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C.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D.女有归归:回来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无论怎样说都不知道有魏、晋两朝。
C.故人不独亲其亲。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D.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方式不同。
甲文主要以朴实无华的叙述写桃花源的发现、景象和居民的生活,故事性强;乙文用严密的议论阐述“大同”社会的纲领、基本特征及和平安定的局面,逻辑性强。
B.文章主旨基本相同。
甲文作者借渔人在桃花源所见所闻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没有战争,没有苛政;乙文作者通过论述“大同”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C.甲文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乙文的“大同”是根据“世外桃源”的理想总结出来的。
D.甲乙两文语言各具特色。
甲文言简意丰,如“皆叹惋”三个字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乙文多运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等,简洁凝练。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D
解析:(1)《礼记》或《礼记正义》;陶渊明
(2)职分,职守;兴起;整齐;类
(3)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4)D
(5)都是作者构想出来的一种理想社会,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解析】【分析】(1)A文选自《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B段文字作者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分”:职分,职守。
“属”:类。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俨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整齐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在准确理解A文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可提取“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作为答案。
(4)A.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B.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D.“不独子其子”与题干句“故人不独亲其亲”都是名词意动用法,分别为“以……为子”和“以……为亲”。
故选D。
(5)甲文中的大同社会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乙文中的世外桃源是百姓生活幸福、安宁。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
所以说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故答案为:⑴《礼记》或《礼记正义》;陶渊明;
⑵职分,职守;兴起;整齐;类;
⑶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⑷ D;
⑸都是作者构想出来的一种理想社会,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用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分析词语的用法即可,然后再辨析异同;
⑸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联系实际,进行解答。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2.(1)有人;早晨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于是(他)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3)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
在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牵牛来责蹊”: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有人把牛牵过来,责备说(王冕家的牛)践踏了(他的田)。
或:有人。
“琅琅达旦”:书
声琅琅一直读到早晨(天亮)。
旦:早晨。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录”:收。
“通儒”:博学多能的儒生。
(3)一问,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概括为放牛时溜进学舍听读书,坐在佛像的膝盖上伴长明灯夜读这两件事。
二问,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通过因听读书而丢了牛、坐佛膝上读书而不害怕等情节即可概括出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故答案为:⑴有人;早晨;
⑵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于是(他)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⑶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
在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把牛牵过来,责备说(王冕家的牛)践踏了(他的田)。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3.(1)嫗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像人一样;等候;召唤;快速地跑
(3)①猎人见到軀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②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4)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
【解析】【分析】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作者:柳宗元,年代:唐。
(1)根据句意“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貙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可知应划分为:嫗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本题注意识记“伺(等候)、趋(快速地跑)”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注意“人”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像人一样。
(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恐”,害怕;“因”,于是;“骇”,吓唬;“恃”,依靠;“食”,食物。
(4)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揭示出,主旨句是“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只有靠真才实学才能立足社会。
故答案为:⑴嫗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⑵像人一样;等候;召唤;快速地跑;
⑶①猎人见到軀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②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⑷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
【附参考译文】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
罴的样子,头上披着长发,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经常伤害人。
楚国的南部有个猎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
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瓦罐和火种来到山上。
模仿鹿的叫声来召唤鹿的同类,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箭向它射去。
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
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貙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
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4.C
解析:(1)担任;原因
(2)C
(3)赵盾义食示眯明;示眯明舍命救赵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