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传播与社会心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传播的四种类型
•
• • •
•
自我传播:又称内传播,是指个体对信息的自我加工过程。 人际传播:是指信息在社会个体之间的传播行为,是一种人与人 之间的传播。 组织传播:又称组织沟通,是在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活动。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构成,由专业化群体凭借这种机构和 技术,通过诸如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电影等技术手段向社会大 众传递信息的活动。其传播者是一个组织,需要庞大的经费支持其运 作。 自我传播是传播的基础,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在这个心理互动的基 础上完成的。无论何种形式的传播,都是在人的心理作用下进行的。
• 三、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 • 传播活动的主体即传播者和受众,是传播行为中的两个 终端,二者在心理和行为反应上存在差异:
1、二者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对信息源的认知心理不同 • 传播者的信息直接来源于社会,是信息的原本面貌;受众的信息 更多来自于媒介,是经过人为选择、加工而形成的信息;双方对信息 源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信息源对双方的影响力也不同。 • 2、二者对信息源所采取的态度不同 • 传播者在自己高度敏感的眼光(认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动 机)、对社会大众的深情厚爱(情感)所构成的态度基础上,将厘清 信息真相并加以报道(传播)转化为职业行为;受众一般不会自己去 调查、采访信息源,而是直观地认定所接受的传播信息即为事实。 • • “传播者是以接受物质世界为主,受众是以接受媒介世界为主。”
1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中每年有青年室内染2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3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470举报人遭打击报复5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6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7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8传我军数百战机青岛上空军演9偷菜游戏或被取消10金庸去世?????????2011年十大假新闻????央视李敏利用记者身份收受贿赂获刑三年缓刑四年?200985??太原媒体报道称李敏因利用央视记者身份收太原媒体报道称李敏因利用央视记者身份收受贿赂37万元人民币对杏花岭区人民检察院正在侦查的案件施加影响被认定构成犯罪
• 二、谣言
• (一)谣言的含义 • 《韦氏大辞典》: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正 式,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 谣言:是一种来路不明的、传无根据的言论,是某些人 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一种 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 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 奥尔波特:谣言的强度=事情的重要性X情况的模糊性
第一节 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传播的含义
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 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 传播的目的是与他人分享消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 他人的认同和共鸣。传递和交换的反应过程就是传播行 为,行为中的互动各方始终伴随着一种社会心理活动。 库利:传播是人类关系的基础,包括表现和传递两种 意义。 施拉姆:传播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社会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因素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础。
• 央视李敏利用记者身份收受贿赂 获刑三年缓刑四年
• 2009-8-5
• •
太原媒体报道称,李敏因利用央视记者身份收 受贿赂3.7万元人民币,对杏花岭区人民检察院正 在侦查的案件施加影响,被认定构成犯罪。在庭 审中,李敏当庭认罪,认为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职 业操守,其辩护律师对其构成犯罪亦无异议。
• 四、信息理解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
• • 选择性理解:人们往往把以往的看法当做常识,并以此为根据去认识新的 事物,做出新的判断。即,人们的理解受其愿望、需要、态度、动机及其他 心理因素的影响。 选择性接触:人们在接触信息时,总是愿意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态度相一 致的传播信息,避免接触与自己意见不相符合的传播信息。 选择性注意:人们无法事先决定信息的内容,所以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信 息中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态度、行为相一致的,或是自己需要的、感兴趣 的信息。 选择性记忆: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 影响其对信息的记忆。人们总是较容易记住那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一致的、 需要的信息,同时忘却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不需要的信息。 四道围墙:从外到内依次是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 性记忆。
• 人民网:记者被报复背后的真相
• 时间:2010-08-02作者:吴杭民新闻来源:人民网
•
•
• • •
近期,以《经济观察报》记者遭全国通缉为始(7月30日),践踏舆论监督 权事件,在嚣张的公权力和狂徒的联手导演下,接连上演—— 《华夏时报》记者陈小瑛近日(7月29日)被不明身份人士以“爆料深国商 内幕消息”为由骗至深圳天虹商场,遭受重殴。陈小瑛最近的稿子是“深国 商董事长遭二奶举报掏空资产”,而陈小瑛透露,初步判断暴力事件系深国 商所为;《每日经济新闻》报社透露,因该报记者对“霸王”的报道(7月30 日),霸王集团的员工近日冲击报社上海办公区,并对记者采取辱骂、推搡 等手段;报道过紫金矿业“封口费”事件的《第一财经日报》驻福建站邵芳 卿和《中国青年报》陈强2位记者的家属“纯属偶然”地在同一天遭遇车 祸…… 有人惊呼:新闻从业人员已经成为高危行业人员! 毫无疑问的是,每一起践踏舆论监督权的背后,都有或大或小的猫腻和黑 幕,所以,就会有公权力和宵小之徒会因此惧怕媒体、抵制舆论监督。 7月30日经济观察报社称,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委宣传部和遂昌县公安局 专程来京向该报及该报记者仇子明道歉。此前,仇子明因报道上市公司凯恩 股份关联交易内幕,遭到公司所在地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缉,前日, 遂昌县公安局撤销对仇子明的刑事拘留决定,对仇子明的网上通缉也同时撤 销。
•
•
• •
2012年2月山西:我们在等待地震
21日,太原,市民 走上街头议论地震
21日,太原,一家人 ,吕梁,地震流言 使市区人车拥挤三小时。
21日凌晨,吕梁,地震 流言使市民不敢回家。
第二节 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
• 一、舆论及其形成 • (一)舆论的含义 • 所谓“舆”,即“公众”;所谓“论”, 即“意见”。舆论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公 论”、公众意见,指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 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 上的众人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和 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
• •
(三)谣言的影响
• •
•
•
谣言具有负面效应。“杀人不见血的武器” 谣言产生负面效应的心理原因: 1、人们对待谣言的心态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这种心态不仅 是谣言产生的温床,而且严重影响人们的判断能力。 2、谣言的传递对社会以及社会公众造成巨大的压力,并迅速蔓延, 在公众中产生感染力,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 生活和身心健康。 3、谣言一旦产生,就会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社会公众中间 传播,范围广,时间长,且难以停止。越是辟谣,就越激起人们的好 奇心及逆反心理,强化“话题”的重要性。1995年夏天,兰州市出现 了要发大地震的传闻,打乱了兰州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人们 晚上露宿街头,即使是风雨之夜,如此持续了一周的时间。在此之后, 即使人们夜里回家睡觉了,也还有一段时间常常是心里忐忑不安,心 怀恐惧。可见,谣言一旦产生,就会迅速传播,而且难以停止。
• 舆论的主要特点(孙本文): • (1)舆论如果是社会上多人共同的意见,则具有社会力量,可以制约 个人行为。 • (2)舆论既然是共同的意见,则必有一致的看法,这种一致的看法 是由不同意见最后演变而来的,是各种意见的综合体。社会上发生某 一重大事件时,人们总会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形成一种比较一 致的意见。 • (3)舆论有时是一种合理的判断,有时则纯粹是感情所为,对它的 判断需要视情况而定。有的情境可以引发人们冷静的思考、充分的讨 论,形成一致意见;有的情境则引发人们感情冲动,形成共同看法。 • (4)舆论属于全体的意见、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少数人的意见,主要 根据意见本身的力量。有力量的意见即使是少数人的主张,也可以成 为舆论,人们有从众心理倾向,也有众从的心理倾向。一般舆论的形 成,开始往往来自少数人意见,经过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得到多数 人的赞同。因此,某种意见只要经过社会上有力量、有影响的少数人 的号召,无形中就会成为社会上的主要意见。
局调查。
• 2010年十大假新闻 媒体官方微博首次列入打假之列
• 2010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家广 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于2010年11 月至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 增强社会责 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活动 2011年十大假新闻 2010年十大假新闻:
(二)谣言及其传播
谣言产生的原因(孙本文):社会发生变故;社会面临 危机;社会内部结构紊乱。这三种现象均表现为社会的不 稳定。社会的不稳定更容易造成信息渠道的不统一、不畅 通、不确定,致使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表示担忧、 焦虑,甚至恐慌。社会公众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成为谣言产 生和传播的温床。这三个原因可以说是谣言产生的社会原 因,而这些社会原因最终引发出来人们的一连串的心理反 应才是谣言产生的根本。例如,1999年河南有人在因特网 上发布消息说某银行领导携巨款出逃,此消息迅速在人们 中间传播开来,于是出现了银行挤兑现象。另如2010年山 西“等待地震”案。 另外,信息传递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加工差异也会导 致谣言的产生。
•
•
• 五、传播效果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
• 在人的心理作用下,传播常出现三种结果: 1、对受众造成心理暗示:一方面,受众基本是从“媒介世界”来 认识“现实社会”的;另一方面,传播者(媒介)能轻易地以告诉受 众“想什么”的方式把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问题上。二者的相 互作用,导致“凡是媒介设计的信息必定是重要的,真实的,必将引 起受众的关注和警觉”,此即“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 2、情绪感染:信息不充分时,群体易产生焦虑甚至恐惧情绪,并 迅速相互感染,严重影响群体行为。补充材料 3、造成受众态度的改变:受众通过接收信息,在与传播者以及受 众彼此之间的心理互动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产生心理上的服 从效果。 传播的最终效果是态度的改变,而态度改变则是人的心理作用的过 程。 人类的心理活动自始至终作用于传播的整个过程,因此传播是心理 学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
1、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 2、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
•
• •
•
• • • •
•
3、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
4、 70%举报人遭打击报复 5、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 6、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 7、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
8、传我军数百战机青岛上空军演
• •
9、“偷菜”游戏或被取消 10、金庸去世
• (二)舆论的形成过程 • 1、舆论的形式:显在性舆论和潜在性舆论。 • 2、舆论形成过程:潜在状态——显现状态 • 出现舆论客体——主体认知客体——产 生态度和行为——个人意见和态度的表达、 交流、传播——公众意见趋于一致。 • 舆论形成的最终标志:社会公认。 • 舆论对公众有导向、约束和压力等心理 效应。
•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微博时代谣言四起 监管措施亟待出台
• 【IT商业新闻网讯】 2010-12-13
“金庸没死说死了,一堆人辞职。矿工死了说没死,一堆人没事”。 • 《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2010年12月6日发布“金庸去世”假新闻, 当天深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即在新 浪微博上承认 “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 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并“代表周刊新媒体 真诚接受大家批评,并力求以此为戒”。 7日上午,刘新宇提出辞去 《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职务,当天下午获准。同 时,负有责任的编辑邓丽虹被解聘,新媒体内容总监汤涌则被罚款、 降职。
•
7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报社向记者透露,因该报记者对霸王 的报道,霸王集团的员工昨天冲击报社上海办公区,并对记者采取辱 骂、推搡等手段,对此,报社表示强烈谴责。 • 30日下午4时左右,一位自称“霸王”(霸王国际集团)上海公司 经理的男子带着三名男子来到了位于上海的《每日经济新闻》报社。 其中两人围堵在《每日经济新闻》报社门口不让记者和工作人员出入, 还不时捶打和踢踹报社大门,当《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记者上前询问 时,该名自称是霸王上海公司经理的男子先是言语攻击随后开始推打 《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在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干扰的情况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打了110报警。随后警察将当事人带到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