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篇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中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些不可泯灭的品质,它深入人的灵魂,也决定着人一生的抉择,无论时代与社会如何变迁,也要坚守自己的准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描写一个普通靴匠坚守自己本分而付出生命的小说。

二、作者简介
在学习这篇小说之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高尔斯华绥,同时也了解本篇小说的背景。

高尔斯华绥(1867—1933),生活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

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

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
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

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

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

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

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

第—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

《品质》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

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
取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客户,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确在下降。

一部分人于是对挤压扫社会边缘的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

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乏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作者着重刻划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

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

三、整体感知
(一)了解了作者和小说的背景,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次的学习目标:
(二)文本研习
小说这种文体同学们应该相当熟悉,一般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下面给同学们两三分钟的时间速读小说,看看在鞋匠格斯拉先生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然后请同学们将这个故事简单的用两三句话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一个技艺精湛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日见清淡,可怜的老头最后饿死了!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在故事的结尾部分通过“我”和年青人的对话告诉我们,我想请同学来演义一下这番对话。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格斯拉的死?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是怎样看的?
明确:格斯拉是饿死的,他饿死是由于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皮革和房租上,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人们觉得他是个怪人,“他的死是件怪事”
小说中除了年轻人的述说,在小说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个鞋匠的“怪”以及他的与众不同来。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小说看一下格拉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找出文中对格拉斯的描写,并说说你怎样看待他?
明确:作者对格拉斯的描写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同时有细节描写。

找同学来说一下他找到的情况。

A“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漫姓氏的格拉斯兄弟的招牌”这里暗示主人的朴实忠厚,不做任何跟靴子无关的广告
B“为什么老不更换”“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表现格斯拉兄弟的高超的手艺同时也暗
示兄弟俩不与时代同步
C“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模范品”表现了格斯拉兄弟的技艺精湛“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作者在这里采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格斯拉先生,从外貌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敬业精神,他长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儿僵硬迟钝但是眼睛里却含蓄着朴实严肃迷恋着理想。

D“人们是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说明了他的技艺精湛,同时在这一部分中也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E37、38页“他的店里从来没有人的······像从靴子梦中惊醒”来了顾客格拉斯先生才慢慢从而楼的工作室出来,这些说明了他对工作的投入,以及忘我的精神。

“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梦了”对工作的热爱及痴迷,
对于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又有批评有爱抚的看着······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说明格拉斯先生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以及他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F“如果我不能把他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说明了格斯拉先生讲究诚信,追求完美
G“那不是我的靴子”
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

“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

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

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是他蔑视和憎恨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态度)。

“我很快就失业了······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写出了在大工业公司的挤压下格拉斯先生支掌的劳累和艰难,精湛的手艺,诚实的品质,也挽救不了店铺在大公司的挤压下,格拉斯发生了什么变化?
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

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

但是他一如既往的沉浸在自己的靴子梦想中,为“我”量尺码,给我最好的靴子。

在我收到靴子的时候发现了他的帐单,帐单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他有什么作用呢?
说明格拉斯的生活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同时预示着故事结局的不祥
作者在他的最后这次的定货中写的非常的详细,他写到格拉斯先生······那么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它起什么作用?
为人物的死作铺垫,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最后作者通过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为了求质量费时长,他不惜成本,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最后饿死了。

这样一个技艺精湛,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靴匠竟然饿死了,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格拉斯恪守职业道德,不肯“因时而化”,不肯在市场大势发生变化是和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浑水摸鱼,格斯拉凭自己的经验知道,如果随波逐流,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可能发财。

但是在大公司的挤压呀,他宁肯饿死也不放弃一个靴匠的职业追求。

他认为靴匠不能不热爱皮靴,粗制滥造是对职业的亵渎,也是对他人格的侮辱。

因此直至生命结束他仍
然坚守靴子的品质。

四、拓展:
我们目前的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为了利益有的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他们或者说我们该如何自出?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讨论了格拉斯的品质,手艺是靴匠的生命,对于手艺的执着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

即便是面临生存危机,本分的靴匠仍然执着于自己的“靴子理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了,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人,但是他身上却闪耀着不同凡的人光辉品质。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两幅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些秋景图的特点是萧瑟凄清的,与本文的秋景图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_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_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
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_,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生读
听录音
再指名生读、齐读
2、把握诗歌内容
用解读记叙文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记叙文六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事件的经过(作者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6、事件的结果
学生概括师明确:
登高时间:杜甫去世前3年的秋天,刮着急风的重阳节登高地点:夔州山上
登高人物:年老多病的杜甫
登高的起因:重阳登高避祸,希望健康长寿
登高的经过:杜甫看到了高高的天空,清水白沙,盘旋的飞鸟,纷纷飘落的黄叶,滔滔不绝的江水;听到了猿的哀鸣;想到了万里做客,晚年多病,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

登高的结果:感觉无限的悲凉
四、鉴赏
(一)写景:首联、颔联
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
首联: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颔联:无边落木、不尽江水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萧瑟凄清、辽阔悲凉
(二)抒情:颈联、尾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

(生品读此联,试着找出所蕴含的八层意思,师点拨)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
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

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

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

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这也是上联“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

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
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