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词的上阕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品味精妙的语言。

(2)领会下阕中词人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2、教学难点
(1)理解词人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深沉情感。

(2)体会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词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
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
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眼中,秋
天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接着,教师说:
“在不同人的眼中,秋天有着不同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知识讲解
1、介绍词的基本知识
(1)词的定义: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词的分类:词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三)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四)文本赏析
1、上阕赏析
(1)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作者通过“看”字领起以下七句,依
次描写了山、林、江、舸、鹰、鱼等自然景物,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提问: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这些景物具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进行描写。

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动景,“鱼翔浅底”是静景;“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形成色彩对比。

(3)提问:上阕写景与抒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上阕通过描绘湘江秋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作者面对如此
生机勃勃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2、下阕赏析
(1)提问:下阕回忆了“同学少年”的哪些事情?
明确:回忆了“同学少年”一起“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事情。

(2)提问:这些回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些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同学少年的赞美
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壮志豪情和革命精神。

(3)提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有何深意?
明确:这一句以问句的形式,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即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
界的革命青年。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和他的战友们的英勇无畏和壮志
豪情。

(五)课堂小结
1、总结词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
者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决心。

2、总结词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上阕的写景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下阕的抒情则是对上阕写景的升华。

(2)对比手法。

通过“万类霜天竞自由”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与“万户侯”的腐朽没落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革命精神。

(3)语言富有表现力。

作者运用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使词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比较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在风格和情感上的异同。

2、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

(2)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公开课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及时和准确,对词的意境分析还不够深入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