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单洲第一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单洲第一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罕见的右盐主官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山东莱州市西由镇街西村出土了一枚汉代铜质盐官印,此印表面绿绣斑斑,重达6.5公斤,属特大型铜质印。

该印形制特殊,由印体和印柄两部分合铸而成,印体薄板状,印面近似正方形,高达25.5厘米,宽为23.7厘米,厚1.5厘米。

在薄板状印体背面正中有一曲尺形空心把柄,柄高7.8厘米,横长10.3厘米,横断面为竖长方形,印柄两侧有一对穿小孔。

此印把柄中空,又有对穿小孔,当是方便往盐堆上加盖封记,据推测当时在印把銎中应装以木柄以方便使用。

印面的上部阴铸有并列二兽形凹纹,为一“虎”一“兕”相对作搏斗状,虎昂首圆目张嘴,尾向前扬,跃跃欲试;“兕”怒目低首扬角,一前足前伸着地,一前腿后屈抬起,作向前冲触之状,似乎寓意着国家盐法的威严。

二兽下面铸有四个阴文大字,印文右起上下读为“右盐主官”。

书体谨严匀称,笔势端庄浑厚,字体在篆隶之间,似篆而又近隶。

字形宽博方正,书体屈曲填满,笔画简单平直,已毫无秦篆圆转体态之特征,且结构严谨,属“缪篆”一类。

但其隶书成分很浓,尤以“右”字和“盐”字写法特殊,改变了原来的纵势结构而成为横势结构,这种掺杂隶书成分的结体,充分体现了东汉时期篆书隶化的特点。

西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

据《汉书·地理志》等记载,汉武帝时在全国(产盐区)27个郡的37个县内设置了盐官,东莱郡五县均设有盐官,其中“曲成、当利”二县其地就在今莱州市境内,出土此盐官印处,即属汉曲成所辖之地。

据考,历史上主管盐务的官职,仅汉代时称“盐官”,并分为左、右。

三国时改为“司盐都尉”、“司盐监盐官”,晋在“司盐都尉”之下设“司盐监丞”,无“左盐”、“右盐”之称,以后也再无称“盐官”者。

因此“右盐主官”一职应是汉代的官职。

印上方所铸的“虎”和“兕”均是东汉时期画像石、青铜器等有关神兽动物猛兽题材造型中常见的形象,其造型艺术风格,同样流露了东汉时期,那种对“神兽”(猛兽)原始崇拜的神秘的时代气息。

因此此枚盐官印,其时代属于东汉时期。

此铜盐官印造型特大,在国内尚属罕见,因此它不应该是用于盐政等公务文书封泥或文书本身之上的,而应是用来封盐的专用封记图章。

从盐业史看,当时的海盐生产均采用煎煮法制取。

煎煮出的盐,颗粒散碎细小,称作“末盐”,在这样的盐堆上加盖封记会留下清晰的模印。

所以说这应该是当时官府为防止盐被盗卖、偷运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防范措施。

这枚全国罕见的“右盐主官”巨印即东汉时东莱郡官府为收取盐税和监督私盐发卖时用的封盐大印。

此枚盐官印的出土发现,对研究我国悠久的盐业史特别是对研究东汉盐政和汉代东莱郡盐务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料价值。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17期,作者潘雅卉。

有删节)
10.下列对“右盐主官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盐主官印是山东莱州市西由镇街西村出土的一种汉代铜质盐官印,其造型特大,在国内尚属罕见。

B.印面的上部阴铸有并列二兽形凹纹,为一“虎”一“兕”相对作搏斗状,它们是国家盐法威严的象征。

C.这枚右盐主官印是东汉时东莱郡官府为收取盐税和监督私盐发卖时用的封盐大印,形制由印体和印柄两部分合铸而成。

D.右盐主官印在末盐堆上加盖封记会留下清晰的模印,这是官府实行专卖,防止盐被盗卖、偷运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防范措施。

1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时在全国(产盐区)27个郡的37个县内设置了盐官,东莱郡五县均设有盐官,此盐官印就是在今莱州市境内的曲成县出土的。

B.历史上主管盐务的官职,仅汉代时称“盐官”,晋代无“左盐”、“右盐”之称,因此“右盐主官”一职就是汉代的官职。

C.从盐业史看,当时的海盐生产均采用煎煮法制取。

煎煮出的盐,颗粒散碎细小,只有加盖封记才会留下清晰的模印。

D.右盐主官印是研究东汉盐政和汉代东莱郡盐务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我国悠久的盐业史具有重要价值。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印把柄中空,印柄两侧有一对穿小孔,可在印把銎中装上木柄以方便往盐堆上加盖封记。

B.“缪篆”字形宽博方正,书体屈曲填满,笔画简单平直,且结构严谨,隶书成分很浓,是横势结构。

C.东汉时期人们对“神兽”(猛兽)有着原始的崇拜,因而在画像石、青铜器上常见神兽猛兽造型。

D.我国盐业史历史悠久,在西汉武帝时就已开始实行盐铁专卖,东汉时期已有管理较为完善的盐政。

参考答案:
10.B(将想象推断说成肯定,原文说“似乎寓意着国家盐法的威严”,并不就一定是用“虎”“兕”来象征。


11.D(A“此盐官印就是在今莱州市境内的曲成县出土的”表述错,原文是说“在山东莱州市西由镇街西村出土”,出土处“属汉曲成所辖之地”。

B“‘右盐主官’一职就是汉代的官职”表述错,原文说“应是汉代的官职”表达的是推断之意,而非确定的事实。

C“只有加盖封记才会留下清晰的模印”表述错,“加盖封记”并不一定是盐务管理的唯一方法。


12.B(张冠李戴。

原文中“隶书成分很浓”是指《右盐主官》印上的字体,虽属“缪篆”一类,但与之不同的是“隶书成分很浓”。

“横势结构”也是指《右盐主官》印上的字体特征,而非“缪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一12题。

(9分,基础题6分,发展题3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

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

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

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

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

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

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

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

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10. 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 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 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11. 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 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 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 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2. 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 “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ks5u
C. 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衰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中。

D. 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
10. D.与升华并非毫无关系。

ks5u
11. B思路分析/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

C.以偏概全,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2. C信息整合及理解/A.“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

B.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没有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ks5u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
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

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

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

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

全国甚至全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

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C.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9.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 B 8. C
9. 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

如利用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

③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

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众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最为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A项,“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错误,材料二主要论述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传统艺术更为人所知的问题,材料三则是探讨传统艺术要坚守底线的问题。

C项,“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错误,这一说法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D项,“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错误,原文是“假如
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可见他不是反对改变,而是反对为迎合而改变。

故选B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A项,“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错误,“梵文”不是德国的,应是印度的古典语言。

B项,“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错误,选项的说法不准确,《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一个引子,不是全篇的事例。

D项,“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错误,原文是“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故选C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三则材料”说明答案分布在三则材料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说明考生应关注材料中传承成功或者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承的方式,带着这些问题再来阅读材料,目标就较为明确,可以圈出作者阐述性的文字,也可以圈出个例成功的例子,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如材料一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材料二借助二胡直播和古筝直播受欢迎来说明传承传统文化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材料三中“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

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

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

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然,字义封。

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

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

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

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

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

虎威将军吕蒙病笃。

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

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

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

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

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

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赤乌五年,征柤中。

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

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

忠战不利,质等皆退。

九年,复征柤中。

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

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

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

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

”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

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

”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

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

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

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
B. 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
C. 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
D. 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