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青岛)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3)在①地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A. 排列整齐的橡胶林
B. 随风摇曳的椰子树
C. 一望无际的水稻田
D. 硕果累累的枣椰树
【答案】(1)D
(2)A
(3)D
【解析】【分析】(1)读图可得,①是东南亚地区,该地区人口稠密,②是高山高原气候,③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④是寒带气候,图中的②③④三地人口稀疏。
(2)图中所示的是气候类型中,④是寒带气候,③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②是高山高原气候,这三种气候降水稀少。
年降水量最大的是①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雨季多暴雨。
(3)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为东南亚地区;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东南亚各国普遍种植水稻,故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枣椰树是热带和亚热带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西亚的伊拉克是椰枣的主要出产国,其产量居世界首位。
【点评】世界人口分布、亚洲气候和农作物的分布。
2.某地的五个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读该地等高线与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其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据调查,在五个古聚落中丁聚落保存得最为完好,其原因是丁聚落()
A. 气候湿热
B. 地形平坦
C. 交通闭塞
D. 经济发展快(3)来到丙地的游客在地面上借助望远镜向其它四个聚落所在的方位观察,最可能见到的是()
A. 甲地--海上明月
B. 乙地--炊烟袅袅
C. 丁地--小桥流水
D. 戊地--激流飞瀑
【答案】(1)A
(2)C
(3)D
【解析】【分析】(1)图中甲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处和公路线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因此甲地是图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故选A。
(2)图中丁聚落位于河流支流的上游河谷之中,地形较为封闭,且只有乡道与外界沟通,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丁地的古聚落保存的最为完好,故选C。
(3)读图可知,图中的五个聚落的海拔均在0~50米之间,从丙地向甲、乙、丁地观察,视线均会被地形阻挡。
戊地与丙地之间,没有地形阻挡,可以对视,且戊地河谷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水流湍急,可能形成激流飞瀑的景观,故选D。
【点评】(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数值较高处发生弯曲的地方为山谷,山谷是集水区域,可能有河流发育。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即由地势高的地区流向地势低的地区。
在寻找河流位置时,要首先判断出山谷的位置,结合位置来解答。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3.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
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A. 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
B. 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 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
D. 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
(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D。
【点评】(1)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广大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受海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是: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读聚落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民居主要分布在()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云贵高原
D. 黄土高原(2)该民居体现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A. 终年高温
B. 终年低温
C.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D. 终年温和
【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图中的民居是窑洞,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故选D。
(2)窑洞民居体现了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故选C。
【点评】(1)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黄土高原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5.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 土壤肥沃
B. 水源不足
C. 地形平坦
D. 交通便利【答案】 B
【解析】【分析】解: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6.(德宏州)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A. 阿拉伯语
B. 英语
C. 汉语
D. 俄语【答案】B
【解析】【分析】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
故选:B
【点评】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
本题考查世界的语言,比较记忆即可。
7.(西双版纳)下列景观属于乡村聚落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ABD主要是高楼大厦,人口密度大,属于城市聚落。
C为乡村聚落,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根据题意。
故选:C
【点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8.(自贡)下列地区人口分布最稠密的是()
A. 北美洲西部
B. 欧洲北部
C. 南美洲南部
D. 亚洲东部【答案】D
【解析】【分析】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在这些地方,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孕育出发达的社会文明。
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于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故选:D
【点评】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9.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四类国家中容易出现经济发展压力大,居民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的国家类型为()
A. I
B. Ⅱ
C. Ⅲ
D. Ⅳ
(2)关于乙图中图示区域说法错误的是()
A. Ⅳ类国家主要分布在①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口稠密
B. ②地区属于Ⅳ类国家,这里种族复杂,号称“世界人种大熔炉”
C. ③地区主要以Ⅱ类国家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 ④地区既属于Ⅱ类国家,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只有Ⅱ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这就说明这类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易出现经济发展压力大,居民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
(2)Ⅳ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这就说明这类国家的人口增长较慢,属于发达国家,图中②地区的国家是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故答案B错误。
故答案为:(1)B;(2)B;
【点评】(1)考查世界人口的增长问题以及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2)考查几个地区和国家的人口问题,一般主要考查几个大国,学生要特别注意。
10.(济宁)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以下问题
(1)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 环境污染严重
D. 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2)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北美洲⑤南美洲⑥大洋洲。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漫画“苦难的母亲”正是人口问题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生动写照。
故选:B(2)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故选:C
【点评】(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
这样就促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1.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
读下图,完成下列三题。
(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A.城市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
(2)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3)苏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产生于丝绸之乡—江苏。
苏绣()
A.能体现出西北大漠的地域特点
B.作品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
C.是我国蒙古族女子的传统技艺
D.原料取自当地盛产的优质蚕丝
【答案】(1)A
(2)A
(3)D
【解析】【分析】(1)图中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等景观符合城市聚落的特点,且根据材料“北宋都城”可知,图中景观反映的是城市聚落,故答案为:A。
(2)据图可知,该地区商业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流平稳、航运发达;该地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该地区地势平坦,高低落差小,水流平稳;该地区地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答案为:A。
(3)江苏属于南方地区,苏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内容众多,例如:人物、植物、动物等,并非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蒙古族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故答案为:D。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3)中国主要蚕丝产地是江苏苏州、浙江吴兴以及湖州。
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也有蚕丝产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简称苏蚕)自古以来蚕桑业常盛不衰,为江南5大桑镇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
12.(怀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德雷克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
A. 印度洋、亚洲
B. 北冰洋、南极洲
C. 大西洋、非洲
D. 太平洋、大洋洲
(3)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稀疏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4)③处分布着因纽特人,他们属于()人种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答案】(1)A
(2)D
(3)C
(4)B
【解析】【分析】(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是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故选A。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故选D。
(3)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图中人口稀疏的是③处北冰洋沿岸地区,故选C。
(4)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要理解答题。
13.(海南)2017年6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沙特阿拉伯。
完成以下问题。
(1)随行翻译除了母语外,还应精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法语
C. 西班牙语
D. 阿拉伯语(2)随行人员看到最多的宗教建筑物是
A. 教堂
B. 清真寺
C. 寺庙
D. 佛塔【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主要的语言是阿拉伯语,随行翻译除了母语外,还应精通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故选:D。
(2)西亚和北非地区多为阿拉伯国家,被称为“阿拉伯的世界”,多讲阿拉伯语,多信奉伊斯兰教。
沙特阿拉伯位于西亚地区,多为阿拉伯民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典型宗教建筑是清真寺;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语言的分布及宗教建筑,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14.小瑜跟随爸妈去某地旅游,他们在该地参观了如图所示的民居景观,欣赏了极具当地特色的舞蹈。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民居建筑风格反映出当地_______的自然环境特征。
()
A. 湿热
B. 干旱
C. 冷湿
D. 高寒(2)根据图中的民居和舞蹈判断其民族类别及所在省区的简称()
A. 藏族、藏
B. 维吾尔族、新
C. 傣族、滇
D. 蒙古族、内蒙古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的国家,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如云南省的南部、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1)由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该建筑底层架空,多用竹木为材料,说明该地区湿热的自然环境特征。
(2)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民居是底层架空的竹楼,右边表示的舞蹈是傣族的孔雀舞,这是主要生活在云南南部傣族的民居和舞蹈;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典型的民居及独特的民族风情,把握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答题的基础,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答题。
15.下列不属于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的是()
A. 亚洲南部
B. 南美洲东部
C. 欧洲
D. 亚洲东部【答案】B
【解析】【分析】以上四个地区中,亚洲南部、欧洲和亚洲东部都属于人口稠密区,南美洲东部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
故答案为:B。
【点评】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而在高纬度高寒地区,高山高原地区,干旱沙漠地带和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比较稀疏。
16.下列不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A. 非洲的北部
B. 亚洲的东部
C. 亚洲的南部
D. 欧洲【答案】 A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人口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都是人口稠密区,非洲的北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美洲东部等。
这些人口稠密地区都处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17.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 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D. 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答案】 D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故答案为:D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8.读北半球地区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四地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地区南部临地中海
B. 甲地区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
C. 乙地和丙地都以白色人种为主
D. 丁国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乙地,这里是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疏,故选B。
(2)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甲地区是欧洲,南部临地中海;甲地区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乙地和丙地都以白色人种为主;丁国是印度,人口总数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故选D。
【点评】(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
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
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2)亚洲主要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是面积最大的大洲;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非洲位于南北半球和东半球;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南半球,是面积最小的大洲;北美洲主要在西半球和北半球;南美洲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南极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半球,是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洲。
19.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谷地。
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
如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某游客中秋节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见到的农业景观与下列诗句最吻合的是()A. 家家打稻趁霜晴 B. 新雨山头荔枝熟 C. 小麦登场雨熟梅 D. 梨花淡白柳深青
【答案】(1)B
(2)A
【解析】【分析】(1)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
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
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防潮,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
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故答案为:B。
(2)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水稻,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故A正确;荔枝为热带水果,故B错误;小麦将熟的时候梅雨也开始了,中秋时节梅雨季节已过,且梅雨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故C错误;梨树为我国暖温带树种,在该地不宜种植,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1)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
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居民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等。
(2)贵州省简称“黔”或“贵”,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云贵高原,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20.(德州)下列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B. 亚洲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C.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条件十分优越,人口稠密
D.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答案】 D
【解析】【分析】人口增长过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问题,故A错误;
非洲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故B错误;
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稀疏,故C错误;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
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