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话剧《永不凋零的姐妹花》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话剧《永不凋零的姐妹花》有感
时逢十八大召开之际,一些红色经典在各地上演,而我有幸成为一名观众去观看《永不凋零的姐妹花》这部话剧,感慨至深,不禁想要抒发一下。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
战事临近,当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碌地准备着支前的物资时,秀秀在六纵队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
童养媳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点燃自家的场院,秀秀借机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因粮食不够,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
孟良崮战役打响,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担架队奔赴前线,在战火中月芬见到了丈夫……
话剧一开始,我便被演员们的开场造型怔住了。
帷幕慢慢拉开,一大座“雕塑”缓缓展现在我的眼前,加上灯光效果的配合,我瞬间有点怀疑我看到的是道具还是真人——有些动作看起来特别困难,但演员却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保持纹丝不动!伴随着熟悉的《沂蒙山小调》,我的思绪被带到了沂蒙山的烟庄。
话剧第一场的主题是迎亲,因此气氛是比较欢快的,但是欢快的背后却让人觉得有一丝苦楚。
首先,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新郎自己却不能参加,而是按照家乡的风俗,让公鸡替婚。
其次,新娘在结婚前从来没有见过新郎,只能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在梦中来幻想自己丈夫的模样。
当然,这也为后面的场次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场,嫂子春英得到了丈夫南山阵亡的噩耗。
导演安排了一场幻听在观众的耳边静静地诉说春英与南山的幸福往事,春英的一句“我等你”响荡在沂蒙山山间,不禁让在场的观众眼眶湿润。
随后,春英缓缓站起,成为了那第一朵不凋零的花。
第一场的主旋律是大喜,而第二场便转换成大悲,这种突然的情感变化令我的情感深深地融入戏中。
如果说前两场想表述的是信仰与爱情之间的碰撞,那第三场想表现的无疑是信仰与亲情的碰撞。
第三场主题叫“执念”。
“执”当然是执着的意思,这种执着也许在大壮的父母看来太傻,太残忍,但却恰恰体现了革命年代革命信仰高于一切的伟大精神。
当下很多人都仇视那些为富不仁的富二代,但与其说是仇视,不如说是妒忌,羡慕他们的出生优越。
其实我们真的可以羡慕我们自己,毕竟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必做很多艰难的选择,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然,本场中黑燕借放火偷婆婆家的粮食借给月芬,一方面体现了其勇敢,另一方面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淳朴。
由第三场的月芬回家借粮很自然地引出了第四场的错爱。
一对新婚夫妻,从未谋面,好不容易有一次见面的机会,却因为一些其他原因而错过,这是怎样一种遗憾与感伤?月芬孤立地站在村头的高低,无力地眺望着远方,沂蒙山中再次荡起企盼的呼唤,这又是当时多少新婚夫妇的真实写照?这一幕,我感受过,在诗中;这一幕,我见了,在这里。
纵观全局,本场将两人纠结的情感更深地推进了一步。
第五场“支前”无疑是本剧的高潮。
浮桥被毁,支前的姐妹们用自己的身躯架起了“人桥”!命运终于让月芬见到了南成,但只是南成过桥时那短暂的一面,没有一句话。
当前线人手不够时,支前的姐妹们也前往最前线去赌自己的生命。
然而,月芬前往前线看到的却是她的南成英勇地牺牲。
当两人艰难地爬到一起,十指相扣,这一幕又怎能不叫人动容!此时,沂蒙山小调再次响起,传达的却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声音。
南成最终“难成”,难道真的是命已定盘?
战争终于结束了,臭婆婆失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可她却说:“我能顶住,我们还有臭儿(南山之子)。
”话剧的名字叫《永不凋谢的姐妹花》,其实不仅仅是月芬和春英,臭婆婆
又何尝不是姐妹花中的一朵?
全剧中感人的,偶尔令人开怀一笑的场面太多,无法一一诉说,但最大的感触还是——和平真的来之不易,望所有人都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