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沙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
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主要派别有儒、道、墨、法、兵等学派;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①正确;法家学说开启了“重农抑商”的先河,②错误;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③正确;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④正确,故①③④,排除ABD,所以选C。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影响,关键是识记相关学派的知识,逐一排除即可得出答案。

2.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他将《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的治乱兴衰。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

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论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②制约了君主的肆意妄为
③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④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论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故答案为A项。

董仲舒的理论没有推动道教的发展,“天人感应”理论不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

点睛:董仲舒新儒学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但同时又主张天在君之上,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天是有意志的、能够监督皇帝作为的人格神,并能以祥瑞灾异进行奖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

3. 值得注意的是,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

这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

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有更大的范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即所谓真相、真理。

材料意在说明
A. 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不同
B. 理学的“知”与先秦儒学的“知”有本质区别
C. 先秦儒学属于唯物主义范畴
D. 理学比先秦儒学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理学的“知”是指道德伦理,先秦儒学的“知”是指真相、真理,两者有本质区别,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都是“致知”,故A项错误;“真相、真理”不能说明先秦儒学属于唯物主义范畴,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学生要正确理解两个“格物”的不同含义,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

故选D。

5. 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
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
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 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 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答案】D
6.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
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 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答案】C
【解析】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7. 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众多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

阅读下面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A
【解析】①是楚辞,②是唐诗,③是元曲,④是宋词,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①②④③。

8.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A. 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 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 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答案】A
【解析】材料“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故A项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9. 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企图穷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的口号。

当时,这些口号反映出
A. 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
B. 希腊民主政治有一定局限性
C. 智者学派对“美德即知识”的否定
D. 希腊人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无物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特点,即突出人的主观地位,故D项正确;古希腊各派哲人都思考世界的本原问题,不限于智者学派,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问题,故B项错误;“美德即知识”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智者学派对“美德即知识”的否定,故C项错误。

故选D。

10.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

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该观点
A.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 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D. 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答案】C
............
11.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

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

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
俭。

这些新教思想
A.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 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获利、勤奋劳动、节俭等均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这些新教思想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因行称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2. “我理解这一名词(共和制)不仅是指一种贵族制或者一种民主制,而是一般地一切被公意、也就是被法律所指导的政府。

政府要称其为合法的,就绝不能与主权者混为一谈,而只能是主权的执行人;这样,君主制本身也还是共和制。

”对卢梭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共和制政府应被公意指导②只推崇共和制政体
③更加注重共和的精神和实质④共和制政府应被法律指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②只推崇共和制政体,此说法绝对化,是错误的,所以选项中有②就应排除,因此选D项。

二、非选择题(52分)
13.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

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

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
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

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

思想: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王道”“君舟民水”等。

(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

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3)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

说明: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即可从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方面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仁政”“民贵君轻”、“王道”“君舟民水”等内容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本题根据材料二“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兼采各家、神秘色彩方面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

再据材料二“重论证君臣父子……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加强君权、国家统一等方面概括政治影响。

(3)本题根据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即可从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等方面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程朱理学为例从融合佛道思想、以理为核心等方面加以说明。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国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材料二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

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材料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而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含义。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精神信仰的变化。

【答案】(1)特点:限于社会上层;崇尚个人主义。

因素: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幸福。

(2)不同: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路德主张“因信称义”。

(3)含义:理性主义。

(4)变化:人性解放分别从神权统治、基督教束缚以及等级特权中解放出来。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包括两点,一是崇尚个人主义,二是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即局限于社会上层。

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突出两点一是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压抑了个人主义,所以必然会崇尚个人主义,二是文艺复兴其实是少数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幸福所以必然限于资产阶级这些社会上层。

(2)材料二强调了路德所主张的“因信称义”,相对而言天主教会则张“因行称义”,所以二者的不同点就可以描述为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而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可。

(3)启蒙运动的主要含义要从材料三中“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去找,即突出理性主义即可。

(4)西方精神信仰的变化主要突出从信仰神到信仰人、从肯定神到肯定人、肯定人性之类的答案均可即可,因为西方的人文主义在不断的发展中。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