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松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正是在大众的________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________的经典作品。

因此,()。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________的一位作家:金庸。

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

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

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________。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口传心授纷至沓来家喻户晓鱼龙混杂
B . 口耳相传延绵不绝家喻户晓泥沙俱下
C . 口耳相传纷至沓来妇孺皆知鱼龙混杂
D . 口传心授延绵不绝妇孺皆知泥沙俱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B .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C .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D .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
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B .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
C .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D .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二下·舒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毫无疑问,中国古典文论是“应该传承的文化遗产”,但它不应只是一项遗产,它应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时代发展,生活巨变,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的思想就无益于今人?文化史家雅克·巴森说:“在专家主义的氛围下,我们把文化整个委托给了专家,就算有人出于好意而想要分享文化,文化却再也不属于他们了。

艺术与美学的价值,在于它们变成了专业,变成了光环。

”古典文论需要的不是被束之高阁,而是激活与转化,使之直抵现代人的生活与精神。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并非与文言文不相干。

甚至可以说,文言文学的复苏,正是时下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文言文学的复苏有三种类型,一是文言写作的全面传承,如旧体诗词的写作在当今的回归。

二是文言文学素材的再生,如文言小说中的题材、人物、故事的再创作。

一方面,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当前国产魔幻题材影视剧迎来了时代的机遇。

像《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志怪类文艺作品,因其自身潜质,为魔幻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着丰饶的资源。

另一方面,历史题材成了年轻人网络小说创作的主流,如2009年“起点”中文网,就有原创历史类小说11320部。

因而,文言文的审美经验,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三是文言书写的美感机制,即文言文学在素材与语文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属于精神与美学的复苏。

不久前,一位作家以唐代诗人韦应物一首小诗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两句,发起了一场“续写运动”,不到一周,阅读量达2507万人次,转发10余万,评论超3万。

这一现象,完全可以用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兴”来论述。

以他人成句起兴作诗,是“兴”观念下的一个诗学传统:其中有“成诵易记”“现成思路”“经典生发”等创作机制在起作用。

因而,只要文言不死,文言审美经验及其理论,必不会死。

至于白话文创作与文言美学理论之关系的研究,早有成果累累。

先期有鲁迅所论“魏晋风度”“摩罗诗力”、朱光潜所谈的“情趣与意象的统一”、夏志清所论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感时忧国”传统等等,继而有海外学者陈世骧、高友工等持续讨论的“抒情传统”,及章培恒教授主持的“古今贯通与中国文学”课题,至今仍有学者坚守。

研究古典文论与今天精神生活、艺术实践的关系,恰可以借鉴哈伯马斯的交往对话理论,从以“我”为主位的关系,回到古人的生活脉络与文化情境,作同情的了解与智慧的对话,像钱宾四先生那样,将孔子、庄子、朱熹与陶渊明作为很可以尊敬的客人、朋友,邀请到房间里来与他们亲近地晤谈。

至于说到如何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更好地融合现代与古典,使古典文论直抵人心,则要切近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客观了解中国文化,其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摘编自《“很美”的古典文论,如何有益现代人灵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引用雅克·巴森的话,是对把美学划归于专家研究、使之远离生活与大众之现象的批判。

B . 古典的《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志怪类作品,自身具有改编成为现代魔幻影视作品的潜质。

C . 以韦应物诗句发起续写所引发的热烈反响,体现了“经典生发”等古代文论中提出的创作机制。

D . 借鉴哈伯马斯的对话理论,可以拉近今人与古人的距离,在朋友一般的交谈中获得珍贵的友谊。

(2)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提到孔子等人,是为了论证虽然时代发展变化了、但古人的伟大思想仍有益于今人。

B . 文章从文言文学复苏、文言美学对白话文创作的影响这两方面举例论证,层次清晰,观点鲜明。

C . 文章立足现实,关照传统,使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及数字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 . 作者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指出解决方法的思路结构文章,采用了常见说理文的逻辑顺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历史题材小说成了年轻人网络创作的主流,这表明了年轻人对文言文的喜爱。

B . 旧体诗词写作的回归足以证明,古典美学研究没有死,依然活跃于现代生活。

C . 鲁迅等人的论述表明,文言美学影响了白话文创作,使白话文创作成果累累。

D . 客观地理解中国文化、把握其核心价值,古典文论才可能真正走进现代人心。

3. (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

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

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

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

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

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 . 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 .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 . 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 . 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含义。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②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3)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4. (9分) (2019高一上·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客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

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
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表3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

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

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

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

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

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

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

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

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

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摘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 . 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 . 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 . 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 . 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 . 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 . 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3)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上·淮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犀首立五王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

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

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

”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

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

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

是君
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

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

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

”田婴曰:“诺。


张丑曰:“不可。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

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

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

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

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

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曾因佩五国相印而声名显赫。

②句:公孙衍拥立五国国君为王,中山国君最后被推立。

③田婴:齐威王之子,战国时齐国大臣。

④句:中山国即使遭到比废除王号还大的祸患。

⑤张丑:田婴属下。

负海:《战国策·齐策一》中“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

”这里指齐国。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确的一项是()
A .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B .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C .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D .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登认为齐国与赵、魏两国攻打中山国,这无异于为赵、魏两国赶羊,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

B . 在张登看来,齐王现在应该召见中山君,并允许他称王,中山君就会与赵、魏两国断交,并会与齐结交。

C . 张丑认为,张登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很难相信张登会给齐国带来好处。

D . 田婴按张登所说的做了,但张登又去游说赵、魏两国,并且赵、魏两国也同意了张登的建议,最终中山与齐
绝交。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②③④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6高三上·怀来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2)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20高三上·惠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艰难。

(2)《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 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
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一句熨帖得体恰到好处的话,可以化解心灵的寒霜,甚至可以化解一触即发的矛盾。

如果你是艾威尔先生,在以下情景中,你将怎样得体而幽默地要回自己的大衣?
某一豪华酒店内,艾威尔发现一个客人错穿了他的大衣,于是他异常谦恭地碰了碰这位顾客,说:“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艾威尔先生?”
“不,我不是。

”那人回答。

“啊。

”艾威尔舒了一口气,“________。

”二人相视一笑,客人愉快地脱下了大衣。

9. (5分)(2020·安徽模拟) 下面的图一是“四川博物馆”的徽标,图二是“山东博物馆”征集的徽标。

请你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

图一图二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2020·绥德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就读家政学的大学生最怕人问的话题就是:“读什么专业?毕业后去做保姆吗?”这令他们深感尴尬。

这个话题早在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提出了36条具体政策扶持家政行业发展后,就进入热议期。

随后,7月5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谢俐表示,每个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

这些规定和政策进一步在社会上激起千层浪,其中的核心就是,大学家政专业出来还不是做保姆?这个大学是不是白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