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新闻历史发展本体价值与特色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新闻历史发展本体价值与特色的探索
中国新闻史到底应该如何写?这是今天新闻传播学术界,尤其是新闻史学界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的传媒生态环境和新闻传播学术环境正在逐步优化的今天,重写“中国新闻史”的呼声日渐高涨。
尽管经过新闻史学者的长期努力,“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学科”(丁淦林语),但以中国革命史的框架解释新闻发展史的窠臼依旧束缚着新闻史的研究。
这样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中国新闻史无论在史观、整体思路、历史分期、人物评说等方面,都存在着以革命史为蓝本,依葫芦画瓢的状况。
”而这种革命史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新闻史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化,出现了以阶级分析方法统领新闻史研究总体的趋向。
二是“处处以意识形态为依归,强调政治事件、社会事件对新闻业的直接影响,缺乏从新闻业自身、新闻活动本身出发去做认真、深入、细致的探究。
”①因此,跳出过去的“革命史”的窠臼而“重写”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新闻史学界的共识。
特别是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的新闻传播从传统的组织传播向大众传播的回归,以及先后发生的新闻媒介的“市场化转型”“民本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理念与方法,并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新闻传播史学者使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来理解过去与现实。
“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
”②问题是到底应该如何“重写”新闻史,采取什么样的观点方法?对此,在国内的学术界,大体上有三种观点:
一是媒介社会学的观点。
所谓媒介社会学的观点,就是从媒介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视野下分析中国新闻史的演进与发展。
不只是注意社会事件、政治事件对于新闻传播的直接
影响,更注意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注意新闻传播活动对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与促进。
在媒介社会学的视角下重写中国新闻史,陈昌凤教授20XX年推出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陈著主要从传媒与社会的宏观的框架里谋篇布局,侧重从现代化的视角深入地考察传媒的社会功能,着重从传媒的社会功能来考察中国历代传媒的变迁,进而确定各章的主题和论述的线索。
其中,对古代部分侧重在新闻事业对古代中国社会形态的维护;近、现代部分着重阐明新闻事业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包括在中国物质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中传媒扮演的角色;当代部分侧重在泛政治化,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传媒生产力的释放。
采用媒介社会学的视角,使该书能够洞察相关社会因素对于新闻媒介的作用及影响,揭示出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合力作用下,各个历史阶段的新闻传媒生存状态得以演进,新闻思想和理念得以形成,传媒的社会功能得以发挥。
二是历史本体论的观点。
所谓历史本体论,就是一般所说的历史理论、历史思想,它是指关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与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
回到历史本身,尊重新闻历史自身的发生演变规律来表述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不断反思历史的本原,这是新闻学研究的历史本体论的核心。
从事中国新闻史研究、重视历史本体论的指引并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中,有已故著名新闻学家王中教授对《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的独到而有深度的研究。
③而拥有哲学背景的李秀云博士所著的《中国新闻学术史》也在新闻史本体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开拓,正如南开大学李喜所教授所肯定的:“该书不囿陈说,超越学术界一般按照政治史分期研究中国新闻学发展过程的现有理论格局,突破阶级分析的传统理论框架,具体以新闻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变为标志,按新闻学理论形态的变迁为基本线索,以新闻学特有的
概念、范畴、原理为分析框架,……从而揭示了新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令人耳目一新。
”④
三是新新闻史的观点。
这种观点,主张采用新史学的观点与方法来重写新闻史。
所谓新史学之“新”在于:一是注重史学的“当代性”,二是更注重史学的“思想性”,三是更注重史学的“叙事性”。
在新史学看来,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过去,不是考古的名物,而是生生不息的人类实践和息息相通的社会运动,既包含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往昔纠葛,更体现着当下此刻的现实关怀。
新新闻史的观点,“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然后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
”⑤所谓社会史的范式,就是将新闻传播作为社会运动的一个有机环节,既关注新闻本体的内在关系,更探究新闻与社会的外在关联,如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时代心理等等。
社会史范式更多地体现为三个融合:“新闻与社会的融合”、“理论与历史的融合”、“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
所谓叙事学的方法,就是要还原新闻史上的历史与人物及其行为,激活历史过程、历史事件本身。
因此,在新新闻史学者来看,“不管是社会史的范式,还是叙事学的方法,归根结底都在于激活或复活新闻史的生命力,让新闻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使学人受益,也使‘报人’受益;既使新闻学受益,也使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受益,最终形成一幅新的、活泼泼的、洋溢着生气、焕发着思想与文化魅力的‘新新闻史’”。
⑥
三种观点大体上代表了目前国内新闻史学界重写中国新闻史的三种有价值的探索路向。
许正林博士所著的《中国新闻史》大体上是在历史本体论的层面上进行了初步而有效的探索,从而表现出如下三个特点和价值:
第一,重视中国新闻本体观念演进的揭示。
事实上,“革命”的新闻史,其根本缺陷在于脱离新闻本体观念的发
生成长过程来外在地描述新闻史。
因而,总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新闻史就是人类长期以来为了传播而进行斗争的历史,即发掘和揭示新闻,并在观点的市场上提出明智的见解和引人入胜的思想的历史。
”⑦任何脱离新闻观念演进自身的解释和描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史。
而从历史自身来看,老黑格尔的教诲仍然是不容忘记的:“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国度里所包括的思想。
”⑧探究中国新闻史,揭示中国新闻观念本体的演进尤为重要。
《中国新闻史》的作者承认,现代中国新闻思想观念的萌芽、发展是与1815年以后西方近代新闻观念的导入息息相关,但与此同时,他又强调“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大惯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同化作用始终贯穿于中国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之中。
”⑨对于唐朝邸报至清末京报等官报所蕴含的新闻思想与观念,作者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清理。
在此基础上,对于清末至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新闻思想萌芽期的新闻观念,作者更重视把新闻观念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中剥离出来,揭示其独立性和自主演进的形貌。
例如,对王韬的言论自由观念、梁启超的言论独立思想、章太炎的言论自由观点、于右任的言论独立口号、黄远生的言论自由主张的分析,都成为本书颇具光彩的篇章之一。
以此为基础,展开对于报刊功能与舆论引导观念、新闻事业思想的分析,这是极有见地的。
第二,强调新闻制度的构建以“言论出版自由”为基石。
新闻制度,不管它的构成工具新闻政策还是新闻法律,其根本归旨在于通过明晰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来保障新闻传播自由的实现,保障传播者的传播权、受众的知情权的充分实现。
本书追溯了古代的“言禁”与“报禁”之后,就敏锐地指出:“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
”⑩并且,进而充分肯定了清末新闻法律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在于赋予了国民的言论自由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
由此出发,肯定民国临时政府新闻法制的最
大亮点,确立了自由新闻法制,废除了满清在事实上限制新闻言论自由的旧法规,将言论出版自由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
这些都成为新闻制度后续演进的重要基础。
第三,突出纵横交错的结构,揭示中国新闻发展史的概貌。
本书打破一般的编年通史的写法,而是参照詹姆斯?卡瑞、珍?辛顿的《有权无责:英国新闻史》的体例与写法,既照顾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独立发展演变,又将其置放在宏阔的社会背景之上来分析多种媒介生态因子的影响,分别对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近代传教士报纸、民族报业、期刊业、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与评价,勾画出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的全貌,这容易使读者建立起中国新闻史的整体印象。
与此同时,在内容处理上,本书也有一些创新。
例如,明确使用政论报刊、政治报刊、政党报刊、商业报刊等现代新闻史学范畴,来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报刊媒介;注重对一定历史阶段的重要报刊、重要任务、重要事件、重要制度、重要理念进行重点分析和叙述,而不求面面俱到,等等。
当然,本书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本书是新闻史学界第一部把20XX年之前的新闻发展事实纳入观照视野的著作,但对于1949年以来的新闻本体观念的演进分析着墨稍轻,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的分析更需要进一步展开。
另外,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宏大历史场域中展开的中国新闻历史,是一个关联因素杂多,漫长而又复杂的发展事实。
可能由于本书篇幅的局限,作者自己的一些具有创见的思想似乎也没有完全得到充分的展开。
但总体上看,瑕不掩瑜,《中国新闻史》是一部从中国新闻历史本体演进的视野,在“重写”中国新闻史方面进行了富有价值和有特色的探索性著作。
■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注释:
①吴文虎:《本体迷失与边缘越位》,《新闻大学》20XX年第1期
②[英]卡尔?贝克尔著,吴存柱译:《历史是什么?》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③吴文虎:《本体迷失与边缘越位》,《新闻大学》,20XX年第1期
④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第6页李所喜序,新华出版社20XX年版
⑤⑥李彬:《“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新闻大学》20XX年第1期
⑦埃默里父子著,展江、殷文主译:《美国新闻史》第1页,新华出版社20XX年版
⑧[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第8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⑨⑩许正林:《中国新闻史》第325页、286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文档资料:对中国新闻历史发展本体价值与特色的探索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新闻评论+杂文+散文记者“职业浮躁征”浅析保障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中政府及媒体的责任在一个“互动媒体”里的观察与思考新闻报道如何消除“精神病歧视” 数字报纸发展的多媒体化趋势探析 2011中国绿色公司百强民营企业50强企业点评如何破解高中算法课教学难题浅探课堂设疑艺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说课稿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教学追求简约之美关注提问重视实效将语文课教在儿童的心田有效课堂教学应思考的几对基本关系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听力低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归类及纠错策略用情趣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抚平教育创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
我将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