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九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湘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九)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 D.④
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3.我国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解析:1.B 2.D 3.C 第1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

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一电离层(海拔大约85 km处)。

第3题,“神舟十号”的轨道在高层大气层,依据图所示阅读出相关数据即可。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 km/h。

据此完成4~5题。

4.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5.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4.D 5.B 第4题,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不稳定。

图中甲、乙、丙三地由地面距离高空2 500 m高空范围内,垂直温差最小的是丙地,故丙地大气最稳定。

第5题,图中信息显示,8时甲地附近地面和高空温差最大,故冷气团到达甲地附近上空。

正午时,甲地上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下降;从8时开始,一直到午后,由于乙地气流不断对流上升,在高空形成厚厚的对流雨云,加上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正午前后到达乙地上空,乙地上冷下热,使对流更加旺盛,加上水汽充足,乙地可能会形成对流雨,因此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B正确;乙地为低压,甲、丙两地为高压,因此丙地刮起东南风,甲地出现西北风,答案C、D都不正确。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7.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解析:6.B 7.C 第6题,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

其中b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

阴天时,c辐射增强。

第7题,燃烧柴草可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及烟尘,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少受霜冻影响。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9.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原因是( )
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
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解析:8.C 9.D 第8题,读图可知,④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是地面辐射,所以③为地面辐射,②为大气辐射,①为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即大气逆辐射。

所以C正确。

第9题,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10.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选D “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关于图中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解析:11.C 12.B 第11题,由图示不难读出,甲、乙两地的有效辐射均介于2 600和2 700之间,丙地小于2 000。

从图示有效辐射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

第12题,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物质的比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

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读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图,回答13~14题。

13.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下图中大气受热过程明显增强的是( )
A.A1和B1 B.A2和B1
C.B1和C2 D.A2和C2
14.材料中显示林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接近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0%。

以下国家林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是( )
A.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
B.加拿大、法国等亚寒带国家
C.巴西、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发展中国家
D.美国、日本等经济最发达国家
解析:13.C 14.C 第13题,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C2)的能力增强;同时,大气逆辐射(B1)的能力增强。

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森林破坏越严重的国家,其林业的CO2排放量越大,巴西、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热带雨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综合题
15.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

原因是什么?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A→J的含义。

第(2)题,A>D 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大气上界的要小;图中Ⅰ是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

第(4)题,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尘埃,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第(5)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温度不会太低。

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
故温差较小。

(4)D
(5)小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