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0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第22卷第6期·291·
白介素.10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上海长征医院呼吸内科(上海200003)黄宗文综述修清玉韩焕兴审校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白介素.10(ILl0)抗炎的生物学特性,tL-10是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促进其他抑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清除炎症部位的嗜酸粒细胞.诱导免疫无反应性,抑制IgE的产生。

IL-10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白介寨.10;支气管哮喘;抗炎作用;治疗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其发病,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白介素.10(IL.10)首先报道是由小鼠T№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起初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ytokiD_esynthesisinhibitingfactor,CsIF)。

后命名为IL-10C1J。

人的IL_10对人和小鼠的免疫细胞都有作用,而尚未发现小鼠的IL一10对人的免疫细胞有作用【2J。

小鼠的IL-10主要是由Tm细胞产生,而人的ThI和1k细胞皆可产生IL_10,尤以血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为其主要来源,另外其他一些细胞,如B细胞、肥大细胞亦可产生[“。

随后证明IL-10具有广泛的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14-6:,而且可以促进IL-lra的产生,诱导免疫无反应性f7J,因此IL—lO对哮喘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IL-10的分子生物学
人的JL.10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人的JL_lO是基于其与鼠的同源性基础上而发现的L8J。

早在1989年使分离得到鼠的IL-10,并发现是由1k细胞分泌的,且可以抑制TⅢ细胞产生7一干扰素,这也是CSIF这一最早名称的由来。

后命名为IL一10。

人的IL一10和小鼠的IL-10有80%的同源性∽’1“。

人IL-lO启动子区域含有几个对基因转录起作用的反应元件,如糖皮质激紊反应元件、camp反应元件。

可能还含有AP一1和NF-rA3结合位点旧J。

人IL10与EBV基因组BCRF.1有极高的同源性【1“,有人认为EBV基因是人IL-10的病毒基因序列,这个病毒基因序列可能是EBV从远古人类IL-10基因中得到的。

据推测病毒IL-10对EBV的生存有利,它可以限制机体对EBV的细胞免疫反应,促进B细胞增值,为EBV提供更多的可供感染的宿主[“’”J。

lL—10的病毒基因序列对疟疾地方性流行地区的儿童具有保护作用,早期感染过EBV的非洲儿童,在感染疟原虫后,其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较轻L13’“o。

2IL-10的结构
人的IL_lO刚翻译出来时含有178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N末端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而成熟的人IL-10含有160个氨基酸残基,以非共价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间隙【3J。

IL-10单体含有一个N糖基化位点和两个二硫键,IL-10的三级结构与IFN-Y极为相似。

IL-10的三维立体结构提示其由6个短a螺旋构成,两个单体构成同源二聚体。

IL.10的预测结构可与IL-10受体的亲水区紧密结合,两个IL.10二聚体与4个IL-10受体胞外区结合,形成所谓的活性单元lt5,16]。

3人IL-10受体
人IL-10可与许多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相结合u…,人的IL-10受体位于多种细胞上,由250个氨基酸的胞外区、25个氨基酸的跨膜区及317个氨基酸的胞质区组成,IL-10受体的糖基化程度非常高,一般认为它的胞外取可能存在6个N糖基化位点。

IL-10受体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并且是干扰素受体家族Ⅱ亚群中的一员。

IL-10和IFN.-/受体有相似形,而lLlO和1FN一7在许多组织中的作用却具有拮抗性。

IL-10受体mRNA在骨髓造血细胞中有很高的表达,而在非造血细胞中表达不高。

一个B细胞上有7000个IL-10受体¨…。

IL-10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JAKl与TyK2的磷酸化和STAll与STAT3的激活来活化JAK络氨酸激酶信号通道【t9,20]。

4rLlO合成的控制
IL-10可由许多种细胞产生,并且象其他细胞因子一样,IL.10也主要是通过肾脏进行清除【2“。

IL.10的台成是受病原刺激后的晚期细胞因子反应,早期的反应包括IL广l、IL-12、TNFa水平的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在脂多糖刺激后30分钟水平最高,而IL.10在刺激后6~8小时达最高水平,这表明IL-10是一种机体对过多炎症介质反应的自身保护机制,对清除机体的炎症是有帮助的。

脂多糖、脓
 万方数据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第22卷第6期
毒症、菌血症、细菌性脑膜炎等可诱发II。

、10的合成,并且IL-4、lL—18、IFN7可以减弱其合成速度_2“。

II。

一10的合成也受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调常,最近研究表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使IL—lO产生增加。

另外IL—10本身可以抑制IL一10mRNA的合成[23,24】。

5IL-10对促炎细胞因子和抑炎细胞因子的作用按细胞因子对炎症的影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促炎作用为主的因子,如IL、1~9、IL一11、IL一13~15,a.月十瘤坏死因子(TNF.a),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另~类是以抑炎作用为主的因子,如IL-10、IL.12、IL—l一受体拈抗物(IL-lra)等。

在哮喘患者的气管组织和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可以发现活化的CD4+T细胞、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且细胞数量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哮喘患者BALF中IL_4、IL一5表达亦有升高。

Koning和Neijens等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过敏性哮喘和非过敏性哮喘患儿血中T细胞表达IL一5水平很高而IL一10mRNA的表达水平却很低【251;Borlsh等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哮喘患者BALF及外周血中IL一10浓度很低【2“。

炎症组织中嗜酸粒细胞的聚集主要是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所控制,T细胞的IL-5的产生是炎症反应中关键的一环,已经发现I】,一10能够通过使CD4+T细胞静息和促使TⅢ或1证克隆分化来抑制IL、5的合成。

当巨噬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I)c)时,IL.10几乎可以抑制所有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如IL一1~9、IL-11、IL.13、IL_14、IL_15、TNF-a、GCSF、IFN吖等;无APC存在时,IL—10可选择性地抑制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

1L-10还可以抑制成熟的肥大细胞的功能,如抑制其长期的促炎细胞因子(TNF-n、IL-6、IL-1/3)的分泌,而这些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3J。

IL一10又可抑制多种细胞合成及释放炎症前细胞因子,发挥其抗炎作用,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另有研究发现IL一】0可以抑翩巨噬细胞产生H2Q和NO,NO虽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但过多的NO及氧自由基对气道的损伤可使炎症进一步加重。

IL-10已证实在引发T}。

细胞反应上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寄生虫感染及过敏性疾病中,1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已证实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抗炎作用,而IL-10可以引发此类抑炎因子的产生[27】。

IL-10可能通过特异性地改变CD28共刺激旁路来作用于T细胞[341。

IL-10还可以加强抗炎因子如IL-lra的产生。

6IL-10对嗜酸粒细胞的直接作用
Wallen等发现将IL一3、IL-5或者GM—CSF与嗜酸粒细胞共孵育,可以延长其生存期,进一步证明以上细胞因子在嗜酸粒细胞所参与的炎症中的作用。

在孵育过程中加人细菌脂多糖(LPS)可以刺激嗜酸粒细胞分泌G”CsF,也可以延长嗜酸粒细胞的生存。

ILl0可以抑制LPS引起的GM.CSF的产生并加速嗜酸粒细胞的死亡,提示IL一10在清除炎症部位过多嗜酸粒细胞中起重要作用。

最近研究提示,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表达CD40,CD40属于TNF受体超家族,在许多细胞表面表达并参与多种免疫过程。

封闭嗜酸粒细胞的cD40可以延长其生存,这也有赖于其自身分泌的GM—CSF。

IL、lO降低CD40mRNA的表达,抑制GM-CSF的产生并且加速嗜酸粒细胞的死亡,为消除参与炎症的嗜酸粒细胞提供了一新的机制【勰J。

7IL-10阻止过敏性炎症反应、诱导免疫无反应性已有实验发现IL一10可以阻止致敏小鼠腹腔内嗜酸粒细胞的聚集[29J,在这一实验中发现局部嗜酸粒细胞的聚集是由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JL一5决定的,IL-10可以阻止IL-5的合成,因此可以阻止嗜酸粒细胞的聚集。

而Zuang—Ambrim发现,鼻腔内同时给予卵蛋白和IL—10可以避免敏感的BALB/c小鼠气道发生嗜酸粒细胞聚集,说明IL-10可以通过阻止嗜酸粒细胞聚集于炎症部位而发生抗过敏作用。

最近研究发现IL-10可以诱导免疫无反应性的产生.7J。

Blaser等研究发现当针对T细胞表位的不同抗原对人体进行刺激时,抗原特异的T细胞首先分泌IL-10,从而诱导免疫无反应性的产生130J。

进~步研究发现,IL一10诱导免疫无反应性是通过其对Th和1k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因子反应进行抑制来实现的,同时发现微环境中促炎细胞因子如IL.4、IL.5、IL-13等可以使免疫无反应性消失.重新恢复对抗原的特异反应性。

已经阐明过敏性疾病患者针对过敏原产生特异性lgE,这在过敏性疾病发展中是重要环节,伴随着IgE的产生,患者体内通常又产生高水平的过敏原特异的]gG4抗体,已有研究表明,lgG4抗体在过敏性疾病中具有保护作用,而Jeannin研究发现IL-10可以抑制lgE的产生,促进lgC,4的合成,说明IL—lO在过敏性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8IL-10的免疫刺激作用
象人体内其他细胞因子成分一样,II,10也是一种多效性的分子,对许多靶细胞具有多种生理作用。

从文献报道来看,IL—lO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抗
 万方数据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fYJ2年第22卷第6船
炎细胞因子,它在Tm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有关于IL—10可以提高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免疫能力的报道’3J。

在体液免疫反应中,IL一10作为B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因子而起作用。

在先天性lgAl缺乏症患者中,IL-IO的合成可以促进其体内B细胞的反应。

IL-10还可以刺激IL-1s的合成,IL_15可促进B细胞的分化E32J。

在小鼠的模型中,IL.10可以加强静息B细胞MHCII类分子的表达,在人体内IL—10是否具有此类作用尚不明确。

IL—10可以促进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FcT-I受体合成与表达,这有助于炎症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IL.10还可以加强IL一2诱导的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细胞毒作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9II,10的多效性
人体的免疫反应是由调控因素所构成的复杂而精细的免疫网络所调节,在这个网络中很重要的成分便是抗炎细胞因子和特异细胞因子抑制剂。

在生理情况下,这些细胞因子抑制剂与免疫调节成分使机体处于平衡状态,而在病理情况下,这些抑炎因子可能处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在免疫性疾病中对炎症前介质控制不足;②过多分泌并抑制了免疫反应,使机体处于全身感染的危险之中。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

抗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抑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抑制剂的调节复杂多变,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具有许多旁路,而这些旁路中又有许多成分具有相似的生理作用,更进一步地说细胞因子网络的作用是由以下一些因素所决定:①细胞因子释放的时间;②细胞因子所处的局部微环境情况;③竞争或协同因素的出现情况;④细胞因子受体的密度;⑤组织对细胞因子的敏感性。

以上因素使得有关细胞因子研究的报道如此令人困惑和有趣。

lOII,lO临床实验及治疗哮喘展叠
由于IL—lo具有上述特性,为许多炎症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鉴于IL-IO的抑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近年来国外已有许多前期临床应用研究,如应用IL—lO治疗急性肺损伤、炎症性肠病和多发性硬化等,已经处于I期或II期临床试验中。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IL-IO治疗已证明能抑制致炎细胞因子在全身和局部的产生。

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已经证明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是通过抑制前炎症介质和有关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实现的引3,但是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受到其局部和全身副作用的限制,而且一部分哮喘为激索抵抗型,对激素无效,因此有必要考虑抗炎的新策略。

IL-IO可以阻断Th型细胞因子的合成,抑制嗜酸粒细胞于炎症部位聚集,并阻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和诱导免疫无反应性,已有实践表明II,,10可以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因此全身和局部IL.10的应用,在哮喘的治疗中极有希望。

参考文献
FiormTinoDF,ct81JExpMed.1989;170:加81~2095
金伯泉细胞和分子免役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114~115
deVri岱JE.AnnMed,】995:27:537~54I
Prete6D。

d出JImmI玎10l。

1993;150:353--360
Tag,aK,TfwamG】lmmund.1992;148:¨43~1148
FiorentirnDF,HalJIf啪L一.1991;147:3815—3822
Ak凼sCA.Bla蝌K.JFAS腿.Iq99;13:603~609
oDa】SM,eta1.ClinIntecoDis,1998;27:1497~1507
№)。

£eKW.et81.AnnRevlrra删nd.1993;11:165~190
KimJM,“dJl砌md.1992;148:3618~3623
MooreKW,H出Science,1990;248:1230~1234
CohenJIJ^OCIA,1997:278:510~513
‰liniC.etdainE砷ImmL廿d.19蚍79:95~99
WaflexH,毗alLaf-呲,1993;341:612~613
2danovA.etalProteinSei.1996;5:1955~1962
1hJC.etdJBiolChum,1995;270:12906~129ll
№ASY.etdpme№d舾d叠IUSA。

1993f如:11267~11271LiuY.etalJI㈣瑚d。

1994;152:1821~1829
YuG.d址PmcNatlA∞dSeiUsA.1994;91:8602~8606
FhH∞mDs.et柚jl啪啊d,1995;155:1079~199tl
ChiuPJ.etdEurCytokineNewt.1996;7:67~69
Ck盯mⅢP.吼越JExnMed,1993;177:523~527
Brown(Y.et—J酬Chem.1996;271:20108~20U2
‰妇y枷T.eta1.侧Iraraurd,i996;m153~158
Kcnir喀H,etdCytoldne,1997;9;427~436
DurhamSOxford.,Bl扯kwellSciemificPublishing.1993;140~143AkdiscA,眦dJa访Invest,1998;102:98~106
P唧d丑IliM,H出lmmuncl1讪y,1997;278:01051~01057
Zuant.1mloriraC.etd.JIrmnunol,1996;157:377~384
BellinghatHenI.etdEurJlrarnun01.1997;27:1131~1139
JemminP,etdJImmuno!.1998;160:3舒5~356l
DbbenylM,Setd.JImmund.1996;156:735~741
^&dis吼,etd.JcunInvest,1998;102:98~106
J嘲A.乱dEurJIramuaol,2000;30:1683~1690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