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的策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生命教育贯穿一至六年级,教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为依据,将六个主要概念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

纵观组成生命科学领域的三条支线:植物、动物、人,分别是植物——植物的生长——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动物——动物的一生——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我们自己——呼吸与消化——健康生活——生物的多样性,以个体生命为出发点,逐步拓展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认识。

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加强知识互动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教学目标之一。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而生命教育由于其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教学特点,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相互补充,让生命教育贯穿科学课堂始终。

(一)充分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生命教育的教育过程是长期的,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学习是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显而易见的,相对来说更容易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的显性教育资源。

然而,仅仅依靠这一途径,还无法满足学生形成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全面和高效。

隐性教育在塑造学生生命价值观上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由于其不易察觉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隐性教育资源,将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与显性教育资源实现互补,最终让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最大化。

隐性教育资源所涵盖的不止是物质层面,如校园环境中
的走廊布置、教学楼、教室学习园地等,还体现在各种活动和各项管理制度中,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亦有隐性教育,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堂氛围等。

教师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仪表仪态、言行举止、工作状态等,也是生命教育的
隐性教育资源。

学生在课堂中处在和教师处于面对面沟通的情境,正是由于这种
面对面,因此,教师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应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生命状态,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充分结合生命教育
的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可以让它们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修订后的小学《科学》教材更注重强调带领学生经历连贯的、有意义的科学
实践活动,每一课中的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大板块,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
教育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应用教材的四大板块,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
资源,在完成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
的生命态度。

首先,对于教材中的生命资源,教师要具备挖掘意识。

如:二年级下册《我
们自己》单元第一课《观察我们的身体》,通过观察活动发现人们身体结构、相
貌等方面有相同,也有不同。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唯一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生命体存在,即便是外貌相似的双胞胎,每个生命体
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认识到应该珍爱生命。

第六课《身体的“时间胶囊”》,
学生将会把目前的身体状况记录下来,将在六年级毕业的时候打开“时间胶囊”,看看自己在二年级曾经对做出的“健康生活”的期待。

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健康生活的意识是建立在关注自身健康的基础之上的,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其次,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深化对生命知识的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
渗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与各学科的联系,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互补
功能,使生命教育更加立体而有效。

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以研究
蚕的一生为载体,由蚕的一生延伸到昆虫的一生,再到更过动物的一生。

当上到“蚕”这一些列教学内容时,可以和语文学科进行联系。

在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时,
让学生做好养蚕系列日记的记录,日记里除了观察内容记录,还可以描述记录当
天的心情、事件等,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课外书籍了解养蚕知识,在这过
程中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四年级下册《凤仙花的一生》一课中,探索
活动4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这里涉及数学统计图的知识。

学生结合折线
统计图的制作,分析凤仙花高度生长变化的规律,并推测植物未来发生变化的趋势。

通过统计图表的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
趣和珍爱生命的自觉。

同样,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时,可以联
系体育学科知识进行教学,利用学生的体育知识,通过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参与课
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积
极生存。

(三)拓展生命教育的内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
作用日益加重。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拓展生命教育
的内容。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
看视频等了解更多的生物进化史、生物多样性、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等。

网络资源
的优势是图文并茂、形声交融、突破时空,它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生动、感性
的素材,能充实和超越他们的知识经验。

结合教材中研究生物多样性是为了更好
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时,运用多种教学
方式,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进行调动,激发主体意识,
丰富感性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探究式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
式学习具有直接性,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学
生创造性、评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相比接受学习,更符合学生
的认知发展规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在探究式教
学中,除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还要发挥自身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的作用。

由于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探究结果、观点,需要教师进行
组织交流,相互听取他人意见,相互学习。

但由于探究式学习也有其特定的缺点,如效率不高、学生习得知识不系统等等,这就说明还需要配合其他教学方式进行
教学,以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

(二)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具体行动,如观察、实践、
练习,最终掌握某种技能,或形成某些情感、态度的过程。

主体性和亲历性是体
验学习最主要的特性,体验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深层次的体会获取心灵上的满足。

在科学课堂中运用体验学习,联系生活经验,可以加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学生
在体验中建构具体生动的生命知识。

如《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一课,教学活动是
从观察蚕卵开始,研究蚕的生长变化,这是一个长期观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
学习的过程。

学生将在一段时期内亲历蚕卵孵化、成长、繁殖的过程,结论的获
得基于学生在体验期间收集的相关信息,学生能在养蚕的体验过程中深刻感受到
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三)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
间相互沟通交流、互动配合,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的特
点是互动性、交往性和分享性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群体意识,能够促进生生间
的交流沟通,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相互包容的学习态度。

由于小学生个
体经验背景的不同,对于生命知识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运用合
作学习,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互动中倾听他人对生命的看法,接触同伴对待生命
的态度,交流彼此生命的体验,在历经顺应、同化的认知中,逐步构建和完善自
身的生命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实现生命知识的构建,提升自我认知,提高生命
意识。

三、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素养的核心。

在科学课堂中能否有效的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的关键。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才能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达到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学目的。

(一)加强关怀生命的教学理念。

教师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教师本身待生命的态度,因此,
教师自身要有生命关怀的意识。

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与学的认
知过程,往往忽略了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血药关心、关爱的生命。

教师要加
强生命关怀的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察学生的生命状态,尊重、关心、善待
每一位学生。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在生活上给予
关心和温暖,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拥有良好
的学习状态。

(二)建立生命关怀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心声,尊重学生,在沟通中与
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归还学生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由于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提出各种问题和见解的情况。

教师要耐心
倾听学生话语中的含义,给予适当的引导,使谈话步步深入,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而并非让学生随心所欲畅所欲言。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沟通对象,得到学生信
任后,才能无障碍地进行沟通,课堂才会变成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才会感
觉到师生之间的平等身份,从而促进其主动学习。

构建生命关怀的师生关系使对
学生生命活动进行关怀的实践,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在生命教育教学
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和尊重生命。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
同时,更多的关注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心学生的精神
生活和心理发展,在提升生命意识的方式、方法与策略上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效帮助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