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阅读导学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思散文两篇1:多市第一夜
我眉宇之间的惆怅,就留在炭笔素描像上,由多伦多街头,带回香港我的书房里。

七月末梢,一个多风清凉的晚上,移民不久的友人带着我去逛夜市——不知道那算不算夜市,在多伦多一条最长的街上,店铺都关了门,店内灯光依然亮了,透射到行人道上来,年轻的外国人三五成群,闲闲踱步的、坐在栏杆上谈天的、稍稍喧闹地追逐的,还有一两个老年人站在街角,不知道在演讲还是高声说话。

对香港人来说,如果这就算是夜市,那真是一个笑话。

我并不计较什么,反正热闹场所我不去,但求在街上散散步而已。

拐了弯,在宽阔的行人道上,聚了一群人,在外国常见的街头艺术家,正替人绘画人像。

热闹旅游点有这玩意,一点不出奇,但在这店铺都休息了的长街,九点多钟的晚上,我很意外。

我走近人堆,那被绘者年轻光彩飞扬的脸和朗朗笑声,成了焦点。

她的朋友逗她笑,果然是张漂亮的快乐的脸,画差不多完成了,炭笔在涮涮涮,作最后润饰。

这时候,我的视线接触到画家的背影:好熟悉的黑短直发、灰色布外衣、脚上塑料凉鞋——肯定是大陆来的中国人!
画画好了,画家站起来,谦卑地递上画,笑了一笑——四十多岁的妇人,古老塑料眼镜玻璃片后的眼睛有点失神。

外国人叽叽呱呱在说着些什么,女孩子很满意,付了二十块钱。

画家抬头看到我——另一个中国人,站在旁边看她,先是有些疑惑,然后笑了笑。

“是从中国来的吗?”她对我的问题有点迟疑,“嗯!”我赶快说:“我是从香港来的,是个教师。

”“什么时候出来的?”“去年六月五号。

”“噢!”……沉默令我急得找话题:“画得很好,哪儿毕业!”“浙江美术学院,——”对话就这样开始了。

我从没有坐在街头给人造像的经验。

因为我觉得难为情。

但,那天晚上,几乎没有考虑,“好!给我画一张吧!”我坐在小折椅上,把我的朋友吓了一跳——那不是我的作风。

一坐下来,画家凝神看我第一眼,我就给一种难言的凄凉弥漫了。

很难解释那种心境,是同情她,让她在异国街头,这一晚上多赚二十块钱?因为她跑出来,由学院派变成街头卖艺者,我对她的艺术表示一点尊崇?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十五分钟,真难过。

我不敢接触她的目光,夜风吹过长街,旁观的人喧闹如故。

画好了,我惊讶画中的自己竟如此愁容。

“老师,匆匆的,画得不好,就送给老师留个纪念吧!”我羞涩地把二十块钱塞进她掌中时,竟有正在侮辱她的歉意,冷不提防她这样拒絶,更加强了我的罪疚感。

“日子难过啊!珍重才好。

”我近乎语无伦次,一面强行把钱塞进她手里。

钱,终于收下了,“老师,不好意思。

我给画镶个纸框,方便带回去。

”她低下头,蹲在地上加纸框。

就在这时候,我看见泪水一大滴一大滴落在纸框上。

她镶好了纸框,把落在上面的泪水抹去,站起来,这时候,是两个中国人的眼光在近距离接触着,她满眼泪水未干。

把画递给我,猝然,她拥着我,抽泣地说:“老师,谢谢你,老师!”
在多风的清凉长街上,两个全然陌生的中国人,相拥而哭,不再说一句话。

我们心底明白这是中国人才会流的泪。

九月要来了,多伦多街头要冷起来了,流浪的中国画家不能再在冷风中讨生活,她说会到餐馆去洗碗碟。

祝福你,假如,这祝福有效的话,请接受我在遥远的祝福。

【赏析】小思取材于异域的散文,有一个解不开的中国情结,她在日本进修时写的《日影行》有鲜明的体现,此次她到了遥远的加拿大多伦多市,看到了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国画家在街头为人画像谋生,感到难言的创痛。

本文着重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写作者的那种难以解释的心境:小思是一位近于孤独的香港女作家,向来不喜欢在街头凑热闹,此次却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让她为自己画像,同为中国人,她完全是出于一种同情。

一个鼎鼎大名的浙江
美术学院毕业的学院派画家,在异国他乡沦落为街头卖艺者,她惑到难过,“我不敢接触她的目光”,因为她从画家凝神的眼光中看到了被“凄凉弥漫”的神态;二是写画画完了,两人告别的情境,画家不仅一大滴一大滴的泪水落在纸框上,还相拥抱头痛哭。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场面,作者没有站出来直接讲话,只客观地描写,但这个场面却涵蓄着丰富的潜台词,它有悲凉,有辛酸,有相知的喜悦,也有血浓于水的中国人的亲情,更有中国应该强大起来的渴求。

郁达夫《沉沦》中的留学生临跳水前说的话,仿佛萦绕耳边。

散文的格调忧郁而沉凝,充满着忧患意识,构思新颖,以一幅弥漫着惆怅的炭笔画开始,再追忆她在多市逛街时所遇到的情景。

“惆怅”成为贯穿全文的基调,这“惆怅”实际上透露了作者深沉的中国情结。

小思散文两篇2:杏花春雨江南
从没有见过杏花。

受宠于中国诗人的许多花,如梅菊桃李,我都见过,就是没有见过这开于梅后,却仍可独占春光的杏。

“墙头丹杏雨余花”,又说杏花春雨,我想,那该是一种不怕雨的花,而带雨后,自当另有可人姿态。

只是,为甚么,它总在墙头?
尽管杏林是个很好的典故,但惹得诗人心神俱醉的,却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据说这蔷薇科乔木花开五瓣,究竟有多大,很难猜想。

读到“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就禁不住仿佛看到:一朵顾盼自豪的杏花。

絶不像自怜自怨的残梅,在暖风中盈盈粉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款余红,风沼萦新皱。

”这样子的春雨,点染了一幅怡人的美景。

但抬头看看窗外天色,伸展一下由过重水气带来的倦体,就不免怀疑词人的感觉。

“薄雨收寒”,寒是收了,但镇日厌厌的微雨,天地间萦绕着一股郁闷,万物都黏黏缠缠的,好不叫人生烦。

细心想想,都怪自己粗心,忽略了“疏雨过”这三字。

疏雨中,一切变得朦胧,只有过后,云淡风轻,就显得如琉璃般澄明。

我曾打江南路走过。

撑一把伞访了瘦西湖,在平山堂前喝一盅茶,看檐前雨不絶地打在阶前青石上。

雨过后,收起伞,又去访金山寺,不见法海和尚的威严,只见一个老禅师沉默守住阴冷石洞。

我还到过莫愁湖,也到过寒山寺……曾到江南,但检点起来,我竟无法细说,这种情怀,谁能领略?
【作家小传】小思,女,原名卢玮銮,笔名小思、明川、卢枫等。

1939年出生于香港。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1979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任文学研究员一年。

小思在大、中学执教期间参与各种文学活动,1967年起先后担任《中国学生周报》、《学生时代》、《星岛日报》等报刊的专栏作者,从事散文创作。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丰子恺漫画选绎》、《日影行》、《承教小记》、《三人行》、《不迁》及与他人的合集《七好文集》(七人合集)等。

【赏析】杏花,春雨,江南,这三者,该是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吧。

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必是作者所系念的对象?
遗憾的是,生长于香港的小思从未见过杏花。

或许也可以说是见过的,是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中见过的。

“墙头丹杏雨余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让她产生无穷的遐思和揣想。

没见过杏花,连绵的春雨是一定感受过的,微雨纷纷的梅雨季,水气太重,可江南雨后那种澄明清爽的感受,则该当别论了。

杏花,春雨,构成一幅典型的江南春景。

江南她是到过的,“但检点起来,我竟无法细说,这种情怀,谁能领略?”
我们听她不厌其烦地细说她未曾见过、体验过的杏花春雨的意境,是一种对于江南的向往?但真的到了江南,却仿佛匆匆行旅,数言带过,是爱、是向往,抑或其它更为复杂的情感,使她面对江南,竟无从细说?这让人想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妙。

文字清丽、优美,有典雅的诗味。

女作家纤细的感情脉络,尽在清丽的文字中呈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