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习题与答案精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习题与答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绪论
一.是非题: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而物理变化无新物质产生.
2.化学变化是由于构成分子的原子外层电子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引起的、原子核不变的一类变化
3.元素的变化为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的特点是原子核不变分子组成或原子间结合方式发生变化.
5.化学反应常伴有发光现象,但并非所有的发光现象都属于化学反应.
二.选择题: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宏观实体的物质,它不包括
A.希有气体 B:混合物 C.电子流或γ──射线 D.地球外的物质
2.纯的无机物不包括
A.碳元素
B.碳化合物
C.二者都对
D.二者都错
3.下列哪一过程不存在化学变化
A.氨溶于水
B.蔗糖溶在水中
C.电解质溶液导电
D.照相底片感光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一.是非题
1.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能量越高,它与原子核的距离就越远.任何时候,1s电子
总比2s电子更靠近原子核, 因为 E
2s > E
1s
.
2.原子中某电子的各种波函数,代表了该电子可能存在的各种运动状态,每一种状态可视为一个轨道.
3.氢原子中,2s与2p轨道是简并轨道,其简并度为4;在钪原子中,2s与2p 轨道
不是简并轨道, 2p
x ,2p
y
,2p
z
为简并轨道,简并度为3.
4.从原子轨道能级图上可知,任何原子在相同主量子数的轨道上,能量高低的顺序总是f > d > p > s;在不同主量子数的轨道上,总是(n-1)p > (n-2)f > (n-
1)d > ns.
5.在元素周期表中, 每一周期的元素个数正好等于该周期元素最外电子层轨道可以容纳的电子个数.
6.所有非金属元素(H,He除外)都在p区,但p区所有元素并非都是非金属元素.
7.就热效应而言,电离能一定是吸热的,电子亲和能一定是放热的.
8.铬原子的电子排布为Cr[Ar]4s1 3d5,由此得出: 洪特规则在与能量最低原理出现矛盾时,首先应服从洪特规则.
区元素原子丢失最外层的s电子得到相应的离子,d区元素的原子丢失处于最高能级的d电子而得到相应的离子.
10.在原子核里因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同,就组成了不同的核素;同样在原子核里因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等,就构成了同位素.可见,核素也就是同位素.
二.选择题
1.玻尔在他的原子理论中
A.证明了电子在核外圆形轨道上运动;
B.推导出原子半径与量子数平方成反比;
C.应用了量子力学的概念和方法;
D.解决了氢原子光谱和电子能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A.波函数是函数式,原子轨道是电子轨迹;
B.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是同义词;
C.只有轨道波函数与原子轨道才是同义的;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3.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顺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A.轨道能量逐渐降低,但能级顺序不变;
B.轨道能量基本不变,但能级顺序改变;
C.轨道能量逐渐增加,能级顺序不变;
D.轨道能量逐渐降低,能级顺序也会改变.
4.周期表中各周期元素数目是由什么决定的
(n为主量子数);
B.相应能级组中所含轨道总数;
C.相应能级组中所含电子总数
D. n + 规则
5.下列电子构型中,电离能最低的是
6.下列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7.原子光谱中存在着不连续的线谱,证明了
A.在原子中仅有某些电子能够被激发
B. 一个原子中的电子只可能有某些特定的能量状态
C.原子发射的光,在性质上不同于普通的白光
D.白光是由许许多多单色光组成.
8.原子轨道中"填充"电子时必须遵循能量最低原理,这里的能量主要是指
A.亲合能
B.电能
C.势能
D.动能
9.下列哪一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与角量子数无关
10.下列哪一种元素性质的周期规律最不明显
A.电子亲合能
B.电负性
C.电离能
D.原子体积
11.用来表示核外某电子运动状态的下列各组量子数(n l m ms)中哪一组是合理的?
A.(2,1,-1,-1/2)
B.(0,0,0,+1/2)
C.(3,1,2,+1/2)
D.(2,1,0,0)
12.元素和单质相比较时,正确的说法是
A.元素由单质构成;
B.元素可分解为单质;
C.元素的质量比单质的质量重;
D.单质是元素存在的一种形式.
13.核素和同位素的相同点是
A.它们中的质子数均大于中子数;
B.它们中的质子数均小于中子数;
C.它们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D.它们各自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14.关于核素的正确说法是
A.具有一定数目的核电荷的一种原子;
B.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的一种原子;
C.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D.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和一定数目的质子的一种原子.
15.测定原子量最直接的方法是
A.质谱法
B.化合量法
C.气体密度法
D.α─粒子散射法
三.填空题:
1.宏观物体的运动可用方程 F=ma 描述,但微观物体的运动要用量子力学中的 ( )描述. 它是一个偏微分方程式.
2主量子数为4 的一个电子,它的角量子数的可能取值有( )种,它的磁量子数的
可能取值有( )种.
3.在氢原子中,4s和3d轨道的能量高低为( ),而在19 号元素K 和26 号元素Fe 中, 4s和34轨道的能量高低顺序分别为( )和( ).
4.填上合理的量子数:n=2,l=( ),m=( ),ms=+1/2.
5.+3价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S2-离子相同的元素是( ).
6.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物质相比具有两大特征,它们是( )和( ),说明微观粒子
运动特点的两个重要实验是( ).
7.ψn,l,m是( ),当n,l,m,一定时,处于ψn,l,m状态的一个电子的( ), ( ),( )可以确定.n,l,m可以确定一个( ).
8.氢原子的电子能级由( )决定,而钠原子的电子能级由( )决定.
原子的价电子构型为( ),用四个量子数分别表示每个价电子的一定状态,是( ).
10.在电子构型 , , , , , , 中,属于原子基态的是( ),属于原子激发态的是( ),纯属错误的是( ).
11.用元素符号填空:(均以天然存在为准)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 ), 第一电离
能最大的元素是( ),原子中3d半充满的元素是( ),原子中4p半充满的元素是( ),电负性差最大的两个元素是( ), 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 ).
四.简答题
1.第114号元素属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2.为什么碳(6C)的外围电子构型是2s22p2, 而不是2s12p3,而铜(29Cu)的外围电子构型是3d104s1,而不是3d94s2
3、气体常数R是否只在气体中使用?
五.综合题
1.某元素位于周期表中36号元素之前,该元素失去2个电子以后,在角量子数l=2的轨道上正好半充满,试回答:
(1).该元素的原子序数,符号,所处周期和族;
(2).写出表示全部价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
(3).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合物的分子式及酸碱性.
2.某元素原子序数为33,试问:
(1).此元素原子的电子总数是多少有多少个未成对电子
(2).它有多少个电子层多少个能级最高能级组中的电子数是多少
(3).它的价电子数是多少它属于第几周期第几族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最高化合价是几
3.写出原子序数为24的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并用四个量子数分别表示每个价电子的运动状态.
第二章分子结构
一.是非题:
1、两原子间可以形成多重键,但两个以上的原子间不可能形成多重键。
2、只有第一,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之间才可形成π键。
3、键的极性越大,键就越强。
4、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与分子大小很有关系,结构相似的情况下,分子越大范德华力也越大。
5、HF液体的氢键"键"能比水大,而且有一定的方向性。
6、只有抗磁性物质才具有抗磁性,顺磁性物质无抗磁性.
7、在NH
分子中的三个N─H键的键能是一样的,因此破坏每个N─H键所消耗的
3
能量也相同.
8、两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首先形成的一定是σ型共价键.
9、BCl
3分子中B原子采取sp2等性杂化,NCl
3
分子中N原子采取的是sp3不等性
杂化.
10、就轨道的形成和分布来说,杂化轨道的分布向一个方向集中,这样对形成共价键有利.
二.选择题:
1.氮分子很稳定,因为氮分子
A.不存在反键轨道
B.形成三重键
C.分子比较小
D.满足八隅体结构
2.下列四种酸分子中,哪一种分子是中心原子在锥顶的三角锥结构?
3.多原子分子中非中心原子最外层未成键电子对(孤电子对)的存在对键角
A.都有影响,使键角增大
B.都有影响,使键角减小
C.都有影响,有增大也有减小
D.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很小
4.下列哪类物质中不可能有金属键 A.化合物 B.液体 C晶体 D.气体
5.分子中电子如果受到激发后
A.电子将从高能态跃迁回来
B.化学键将受到破坏
C.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D.两种情况都不符合实际
和N
2
的键级都是3,两者相比CO的
A.键能较小,容易氧化
B.键能较小,较难氧化
C. 键能较大,较难氧化
D.键能较大,较易氧化
7.下列那种化合物中实际上没有氢键
D.都没有氢键
的空间构型是 A.平面正方形 B.四面体型 C.四方锥型 D.直线形
9.乙炔分子(C
2H
2
)中,碳原子采取的是
杂化 B.等性sp3杂化杂化 D.不等性sp3杂化
三.填空题:
分子,中心原子采取( )杂化,其几何构型为( ),偶极矩( ).
2.在CO HBr H
2
O等物质的分子中,取向力最大的为( ),最小的为( );诱导力最大的为( ), 最小的为( );色散力最大的为( ),最小的为( ).
3.离子键的强度一般用( )来描述,而共价键的强度一般用( )表示.
四.简答题
1.为何氮气是反磁性物质而氧气却是顺磁性物质?
和BF
3的分子组成相似,而它们的偶极矩却明显不同,PF
3
而BF
3
,为什么?
5.什么叫杂化原子轨道为什么要杂化
五.计算题
1.从下列数据计算反应 2NaCl(s) + F
2(g) = 2NaF(s) + Cl
2
的反应热,已知:
(1) F
2
(g) = 2F(g) ΔrH°= +160kJ/mol
(2) Cl
2
(g) = 2Cl(g) ΔrH°= +248kJ/mol
(3) Na+(g) + Cl-(g) = NaCl(s) ΔrH°= -768KJ/mol
(4) Na+(g) +F-(g) = NaF(s) ΔrH°= -894kJ/mol
(5) Cl(g) + e- = Cl-(g) ΔrH°= -348kJ/mol
(6) F(g) + e- = F-(g) ΔrH°= -352kJ/mol
第三章晶体结构
一.是非题
1.晶格的基本单元叫晶胞,晶胞在空间堆积形成晶体,所以晶格就是晶体.
2.所有的晶体,其单晶一定具有各向异性.
、 MgCl
2、 AlCl
3
三种物质的熔点依次降低,表明键的共价程度依次增大.
二.选择题
1.熔化下列晶体,需要破坏共价键的是
2.下列晶体中晶格结点间作用力以分子间作用力为主的是
三.根据晶体结构理论和化学键理论,试比较下列各组物质熔点的高低:
(1).ZnCl
2、CaCl
2
、KCl三种晶体;
(2).NaBr、NaF、NaCl、NaI四种晶体;
(3).NaF、KF、MgO、,SiCl
4、SiBr
4
五种晶体.
第四章配合物
一、是非题:
1 包含配离子的配合物都易溶于水,例如K 3[Fe(CN)6]和[Co(NH 3)6]Cl 3就是这样。
这是它们与一般离子化合物的显着区别.
2 多核配合物中,中心原子与中心原子总是经过某一或某些配位原子作为桥基联结起来的.
3 配位原子与中心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有可能是多重键.
4 价键理论认为, 只有中心原子空的价轨道与具有孤对电子的配位原子原子轨道重叠时才能形成配位键.
5 在Pt(NH 3)4Cl 4中,铂为+4价,配位数为6.
6 [Pt(NH 3)2(OH)2Cl 2]配合物有5种几何异构体.
二、选择题:
1 [Cr(Py)2(H 2O)Cl 3]中Py 代表吡啶,这个化合物的名称是 A 三氯化一水二吡啶合铬(Ⅲ) B 一水合三氯化二吡啶合铬(Ⅲ) C 三氯一水二吡啶合铬(Ⅲ) D 二吡啶一水三氯化铬(Ⅲ)
2 [Co(en)2Cl 2]+中互为异构体的总数共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 一个(无异构体)
3 已知[Pd(Cl)2(OH)2]2-有两种不同的结构,成键电子所占据的杂化轨道应该是 A sp 3 B d 2sp 3 C sp 3和dsp 2 D dsp 2
4 下列哪一种"离子"在通常情况下在各自的配合物中不取sp 杂化轨道成键? A Cu(Ⅰ) B Cu(Ⅱ) C Ag(Ⅰ) D Au(Ⅰ)
5 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欠妥的?
6 下列酸根都可以作为配体生成配合物,但最难配到形成体上的酸根是
A ClO
4- B SO
4
2- C NO
3
- D CO
3
2-
7 [Cu(NH
3)
4
]2+比 [Cu(H
2
O)
4
]2+稳定,这意味着[Cu(NH
3
)
4
]2+的
A 酸性较强
B 配体场较强
C 离解常数较小
D 三者都对
8 下列各组配合物中,中心离子氧化数相同的是
A K[Al(OH)
4] K
2
[Co(NCS)
4
] B [Ni(CO)
4
] [Mn
2
(CO)
10
]
C H
2[PtCl
6
] [Pt(NH
3
)
2
Cl
2
] D K
2
[Zn(OH)
4
] K
3
[Co(C
2
O
4
)
3
]
9 下列配合物(离子)具有3种几何异构体的是
A [Cr(H
2O)
3
Cl B [Zn(en)Cl
2
] C [Fe(H
2
O)
4
(OH)
2
] D [Co(NH
3
)
2
(en)Cl
2
]
10 加入以下哪种试剂可使AgBr以配离子形式进入溶液中
A HCl
B Na
2S
2
O
3
C NaOH
D NH
3
·H
2
O
三、填空题:
1 在配合物[Co(NH
3)
3
H
2
OCl
2
]中,中心离子是( ),配位体是( ),配位数是( ),
中心离子的氧化数是( ),配离子的电荷数是( ),内界( ),外界( ).
2 配合物Fe(CO)
5
中,金属Fe与CO的结合是靠( )键.
3 在[Pt(NH
3)
5
Cl]Cl
3
中,化学键型有( )种,它们分别是( ).
4 写出下列配合物或配离子的名称
Li[AlH
4]( ) [Pt(NH
3
)
4
][PtCl
4
]( )
5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赤血盐( ) 三氯化二水四氨合钴(Ⅲ)( ) 四、简答题
1 KI 溶液中加入[Ag(NH 3)2]NO 3溶液,能使Ag +形成不溶物而析出;但加入K[Ag(CN)2]溶液后,不能有沉淀形成。
为什么?
2 Fe 2+与CN -形成的配离子是反磁性的,但与H 2O 形成的配离子则为顺磁性的。
为什么?
五、综合题:
有两种组成相同的CoSO 4Br(NH 3)5的配合物.其一的水溶液为无色,加AgNO 3后生成黄色沉淀;若加BaCl 2溶液无变化。
另一水溶液为紫色,加入BaCl 2溶液生成沉淀,若加入AgNO 3溶液无变化。
试确定它们的结构式,并一一命名.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一.是非题:
1.内能△U 的改变值,可通过测定Q 和W 算出.由于内能是状态函数,因此,热和功也是状态函数.
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U=Q -W 适用于包括电功的一切宏观变化.
3.由于反应热的单位是KJ/mol,所以反应式配平系数不同,该反应的反应热也不同.
4.反应的热效应就是反应的焓变.
5.凡是体系的温度升高,就一定吸热:而温度不变,体系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6.如果某反应的△r G θ > 0,则该反应不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7.任何一个反应不论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则该反应的△r G θ总是等于生成物的标准生成 自由能之和减去反应物标准生成自由能之和.
8.设计出来的某反应,如果△r G > 0,则表示这个反应无论如何是无法进行的.
9.如果一反应△r H θ和△r S θ都是负值,表示这个反应无论如何是无法进行的. 10.化学反应的发生常伴有热效应,通常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
二.选择题:
1.如果某一体系从状态A 变到状态B 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C 到B 状态;另一种是经D 到E,最后到B 状态.体系内能的改变值为 A.△U > 0; B.△U<0; C.△U = 0 D.△U = U B - U A .
2.下列反应符合生成热的定义是
A. S(g) + O 2(g) = SO 2(g);
B. S(s) + 3/2O 2(g) = SO 3(g)
C. S(g) + 3/2O 2(g) = SO 2(g); (s) + 3/2O 2(g) = SO 2(s). 3.下列有关热效应的正确说法是
A.石墨始终在298K 温度下燃烧放出的热量;
B.石墨燃烧后,使CO 2的温度恢复到石墨燃烧时的起始温度,并只做体积功;
C.石墨与CO 2在燃烧温度时的热效应;
D.其焓变值是人为规定的. (s)的溶解热为mol,Li 与过量水反应的焓变为mol,则 △f H θ(LiH)值
5.反应 CaO(s) + H 2O(l) = Ca(OH)2(s) 在298K 是自发的,要使逆反应在高温变为非自发, 则 意味着
A 、△H 为+,△S 为+
B 、△H 为+,△S 为-
C 、△H 为-,△S 为-
D 、△H 为-,△S 为+
6.如果体系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有回到初始状态,则体系的 =0 W=0 △U=0 △H=0 ≠0 W ≠0 △U=0△H=Q
=-W △U=Q+W △H=0 ≠W △U=Q+W △H=0
7.如果X是原子,X
2是实际存在的分子,反应 X
2
(g) ━━ 2X(g)的△
r
H应该是
A.负值
B.正值
C.零
D.不一定
8.一化学反应恒温恒压变化时,△rG与反应温度T的关系用下列哪一种表达方法最好
A.△
r G与T无关 B.△
r
G随T变化而变化
C.△
r G与T是线性函数关系 D.△
r
G随T增加而减小
9.下列哪一种物质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为零
(g) Br-(aq) (l) (aq)
10.室温下,下列哪一正向反应熵变数值最大( 不必查表)
(g)→ C(s) + O
2(g) (g) → 2SO
2
(g) + O
2
(g)
·2H
2O(s) → CaSO
4
(s) + 2H
2
O(l) (g) → 3H
2
(g) + N
2
(g)
三.填空题:
1.一个正在进行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自由能必然( ),而生成物的自由能 ( ),
当达到( )时,宏观上反应就不再向一个方向进行了.
2.熵是一个( )性质的状态函数.标准熵规定为( ),其单位是( ), 稳定单质的标准熵( ).
3.对于( )体系,自发过程熵一定是增加的.
4.热力学体系的( )过程,状态函数的变化一定为零.
5.对于放热,熵变( )的反应,一定是自发的.
四.简答题:
1.为什么摩尔反应热△r H 的单位与摩尔生成热△f H 的单位相同,皆为KJ/mol?
2.热量和功是否为体系的性质是否为状态函数
五.计算题:
反应 CaCO 3(s) → CaO(s) + CO 2(g) 已知: CaCO 3(s) CaO(s) CO 2(g) △f G θ (KJ/mol) △f H θ (KJ/mol) S θ (J/mol/K)
求:A.计算298K,1atm 下的△r G θ,说明在此条件下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B.上述条件下,逆反应的△r G θ 为多少? C.上述反应发生的最低温度应为多少?
第六章 化学平衡常数
一.是非题:
1.任何一个可逆的化学反应,当达到平衡时各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浓度等于常数.
2.反应 2A(g) + B(g) ←→ 2C(g) , △H < 0,由于K=[C]2/([A]2[B]),随着反应的进行, 而A 和B 的浓度减少,故平衡 常数K 增大.
3.平衡常数是正逆反应在平衡时的常数不管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平衡常数只有一个.
4.反应物浓度增加越多,反应的转化率也总是越高,变成产物也越完全.
5.一个反应如果是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表示补充了能量,因而有利于这个反应继续进行.
6.工业生产三氧化硫通常在高温下使二氧化硫氧化,升高温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平衡的转化率.
二.选择题:
1.某一温度时,当反应 2SO
2(g) + O
2
(g) ←→ 2SO
3
(g) 达平衡时,是指:
不再发生反应和1molO
2反应,生成2molSO
3
,O
2,SO
3
浓度相等和O
2
生成SO
3
的速度等于SO
3
分解的速度
2.若有一可逆反应 2A(g) + 2B(g) ←→ C(g) + 2D(g),△H°< 0,A,B有最大转化率的条件
A.高温高压
B.低温高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低压
3.已知 2NO(g) ←→ N
2(g) + O
2
(g), △H°< 0,则Kc与温度T的关系是
与T无关升高Kc变小升高Kc变大 D.无法判断
4.相同温度下,反应 Cl
2(g) + 2KBr(s) ←→ 2KCl(s) + Br
2
(g) 的Kc和Kp关系
是
>Kp <Kp =Kp D.无一定关系
5.密封容器中A,B,C三种气体建立了化学平衡: A + B ←→ C.相同温度下体积缩小2/3,则平衡常数Kp为原来的 A. 3倍 B. 2倍 C. 9倍 D. 不变
6.用浓度表示溶液中化学平衡时,平衡常数表示式只在浓度不太大的时候适用,这是因为高浓度时
A.浓度与活度的偏差较明显
B.溶剂的体积小于溶液体积
C.平衡定律不适用
D.还有其它化学平衡存在
7.为了提高CO在反应 CO + H
2O(g) ←→ CO
2
+ H
2
中的转化率,可以
A.增加CO的浓度
B.增加水蒸气的浓度
C.按比例增加水蒸气和CO的浓度
D.三种办法都行
8.在生产中,化学平衡原理应用于
A.一切化学反应
B.反应速率不很慢的反应
C.除于平衡状态的反应
D.恒温下的反应.
三.填空题:
1.已知反应C(s) + 2H
2O(g) ←→ CO
2
(g) + 2H
2
(g) 的Kp为A,用A 表示下列各
反应的平衡常数Kp
CO
2(g)+2Hg)←C(s) + 2H
2
O(g) Kp=(
1/2C(s) + H
2O(g) ←→ 1/2CO
2
(g) + H
2
(g) Kp=( )
2C(s) + 4H
2O(g) ←→ 2CO
2
(g) + 4H
2
(g) Kp=( )
2.某一温度下,反应的Kp 越( ),反应进行得越( ),通常情况下,若反应的Kp大于( ) 则反应可认为基本完全;若Kp小于( ),可认为反应基本不发生.
四.简答题:
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其平衡常数是否一定改变若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发生改变,平衡是否一定发生移动
五.计算题:
在273℃时, 向真空容器中引人五氯化磷, 此时容器中压力为1atm 测得气体的密度为L,试从这些数据计算 PCl 5(g) ←→ PCl 3(g) + Cl 2(g) 的Kp 和Kc 及各平衡物质的分压.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是非题:
1.非基元反应中,反应速度由最慢的反应步骤决定.
2.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在一定的温度下,反应速度也越快.
3.凡是活化能大的反应,只能在高温下进行.
4.测定反应速率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一定数量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所需时间.
5.一般情况下,不管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总是相应增加.
6.温度升高,分子间的碰撞频率也增加,这是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主要原因.
7.某反应体系的温度一定时,当反应物的一部分活化分子全部反应后,反应就停止.
8.有极少数反应,如碳在某一温度范围内的氧化,当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降低, 表示 在这样条件下反应的活化能需要零. 二.选择题:
的分解反应为: H 2O 2(aq) → H 2O(l) + 1/2O 2(g),下列表示的瞬时速度中,正确的是
A、dc(H
2O
2
)/dt B、-dc(H
2
O)/dt C、-dc(O
2
)/(2dt) D、dc(O
2
)/(2dt)
2.反应 X + Y → Z,其速度方程式为:υ=k[X]2[Y]1/2,若X与Y的浓度都增加4倍, 则反应速度将增加多少倍
3.某化学反应速度常数的单位是mol·L-1·s-1,则该反应的级数为
2
4.已知某一反应 A + B →C 的E正=50kJ/mol,则该反应的E逆为
mol B.< 50KJ/mol C.> 50KJ/mol D.无法确定
5.提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度的原因是
A.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B.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C.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
D.使活化配合物的分解速度增加
6.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的原因是
A.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
B.改变了化学反应的历程
C.降低了活化能
D.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7.速率常数k是一个
A.无量纲的参数
B.量纲为mol·L-1·s-1
C.量纲为mol2·L-1·s-1的参数
D.量纲不定的参数
8. A → B + C 是吸热的可逆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逆
正 < E逆正 > E逆正 = E逆 D.三种都可能
三.简答题: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度,但不能影响化学平衡,为什么?
第八章水溶液
一.是非题:
[ ] = 1000 ppb.
[ ]2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输液常用%氯化钠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这是由体液的渗透压决定的.
[ ]3.水中加入酒精,溶液沸点高于水.
[ ]4.醋酸水溶液的凝固点比同浓度的NaCl水溶液的凝固点高.
[ ]5.渗透压法特别适合测定大分子的摩尔质量.
二选择填空题
2; 4; 5; 5.
[ ]2.已知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mol/L,密度为d g/cm3,则该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
A.(1000/98)a/d×100%;
B.(98/1000)a/d×100%;
C.(1000/98)d/a×100%;
D.(98/1000)d/a×100%.
[ ]3.水中加入乙二醇,则溶液的:
A.蒸气压下降;
B.蒸气压上升;
C.冰点升高;
D.沸点降低.
[ ]4.溶解甘油于200g水中,凝固点下降,则甘油的分子量为:;;; .
[ ]5.配制3%的Na
2CO
3
溶液(密度为cm3)200mL,需要Na
2
CO
3
·10H
2
O:
[ ]6.上题中Na
2CO
3
溶液的体积摩尔浓度为:
三填空题
.温度越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越大;( )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
第九章酸碱平衡
一.是非题:
1.稀释可以使醋酸的电离度增大,因而可使其酸度增强.
2.缓冲溶液是能消除外来酸碱影响的一种溶液.
3.某些盐类的水溶液常呈现酸碱性,可以用它来代替酸碱使用.
4. 质子论把碱看成是质子的受体,电子论却把酸看成电子对受体.因此质子的受体就是电子对的给体,电子对受体就是质子的给体.
5. 水解过程就是水的自偶电离过程.
6.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实际上是一种弱酸的水溶液;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实际上是一种弱碱的水溶液.
二.选择题:
,H
2Ac+,NH
4
+等的共轭碱的碱性强弱顺序是
> NH
2- > Ac- > OH- > Ac- > NH
3
> Ac- > NH
3
> HAc
2.若酸碱反应 HA + B-←→ HB + A-的K=10-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是比HA强的酸是比HB强的酸
和HB酸性相同 D.酸的强度无法比较
L盐酸溶液的pH值是
C.略小于7
D.约为3
4.在298K100ml L HAc溶液中,加入1克NaAc后,溶液的pH值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能判断
5.人的血液中,[H
2CO
3
]=×10-3mol/L(含CO
2
),[HCO
3
-]=×10-2mol/L.假设平衡条件
在体温(37℃)与25℃相同,则血液的pH值是
在水溶液中
A.电离度很大,酸度也很大
B.氢全部电离出,酸度也很大
C.电离度很大,酸性也很强
D.氢全部电离出,酸性也很强
三.填空题:
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PO
43-,NH
4
+,HCO
3
-,S
2
-,Ac-离子中,是酸(不是碱)的是(), 其
共轭碱分别是( );是碱(不是酸)的是( ),其共轭酸分别是 ( )既是酸又是碱的是( ).
2.水能微弱电离,它既是质子酸,又是( ),H 3O +的共轭碱是( ),OH -的共轭酸也是( ).
2
S 溶液中,[H +]为×10-5M,则[HS -]为( )M,[S 2-
]为( )M.
4.在弱酸HA 溶液中,加入( )能使其电离度增大,引起平衡向( )方向移动, 称为( )效应;加入( )能使其电离度降低,引起平衡向( )移动,称为( )效应.
四.计算题:
有一混合酸溶液,其中HF 的浓度为L,HAc 的浓度为L,求溶液中H +
,F -,Ac -
,HF 和HAc 的浓度已知:Ka(HF)=×10-4 Ka(HAc)=×10-5
第十章 沉淀溶解平衡
一.是非题:
1在混合离子溶液中,加入一种沉淀剂时,常常是溶度积小的盐首先沉淀出来. 2. 难溶电解质中,溶度积小的一定比溶度积大的溶解度要小.
3. 沉淀是否完全的标志是被沉淀离子是否符合规定的某种限度,不一定被沉淀离子在溶液在溶液中就不存在.
二.选择题:
1..在[Pb 2+]为L 的溶液中,若每升加入的Na 2SO 4(设条件不变), 留在溶液中的Pb 2+的百分率是(已知:Ksp,BaSO 4=×10-8) ×10-3% ×10-4% ×10-3-20%
三.简答题:
2
溶液是否有沉淀产生
(3).该溶液的pH值在加入MgCl
2
后有何变化为什么
2.在ZnSO
4溶液中通入H
2
S气体只出现少量的白色沉淀,但若在通入H
2
S之前,加入
适量固体NaAc则可形成大量的沉淀,为什么?
四.计算题:
.H
2SO
4
水溶液中全部电离为H+和HSO
4
-,但HSO
4
-的Ka
2
=×10-2,计算
2SO
4
溶液的[H
3
O+],[HSO
4
-],[SO
4
2-]
B.在此溶液中PbSO
4的溶解度,已知Ksp(PbSO
4
)=×10-8
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
一、是非题
1 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态代表了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处的状态,氧化态越高,
氧化能力越强.
2 原电池的工作电量可用法拉第常数F表示,F越大,电池的工作电量越多.
3 一个歧化反应,如 3Fe2+←→ 2Fe3+ + Fe,如果根据所指的浓度和温度条件排
成电池,它的电动势可以不止一种数值,电动势的大小还要看电极反应是什么.
4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起氧化反
应而电解池的正极起氧化反应.
5 含氧酸根的氧化能力随[H+]增加而增强,所以强氧化剂的含氧酸根通常是在碱
性条件下制备, 酸性条件下使用.
6 不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发生氧化反应的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极为阴极.。